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看文化和文化的看

2009-10-10 09:18:40
百花洲 2009年5期
關鍵詞:文明

梅 岱

可能是對文化的偏愛和熱忱,中東之行也就格外關注和留意那里的文化。一路上的見聞,也常常以文化視野、從文化角度去觀察去思考。此行簡而言之:看文化和文化的看。當然,我的興趣不光是物化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更喜好探究尋覓那些看不見的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的文化。

因為時間緊迫,多數地方是匆匆而過,走馬觀花,很難沉下心來深究細琢,因此,隨手記下的也只能是一些零星的浮光掠影的見聞和即興式的零碎而粗淺的思考。

一、 阿拉伯人創造過許多傳奇,迪拜則創造了神話

曾幾何時,大眾傳媒中突然冒出一個陌生的名字——迪拜。出現頻率高了,自然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迪拜轉瞬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

世界上最高的大樓在這里誕生,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在這里開張,世界上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的購物中心在這里建成……

數不盡的世界之最、數不清的天下第一在這里變成現實。

迪拜是一座城市,也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一個酋長國。歷史上,阿拉伯人創造過許多傳奇,今天地處阿拉伯半島荒原上的迪拜則創造了神話。

凡是到迪拜來的人,面對沙漠中的高樓大廈,面對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面對膚色各異、新潮時尚的游人,面對高聳的椰樹和盛開的杜鵑……面對這夢幻般的城市,有迷惑,有不解,當然更多的是驚奇和感動。

有人說迪拜奇跡靠的是石油,但到迪拜來才知道,迪拜的發展基本上與石油無關。上帝對迪拜有些不公,本在“富得流油”的波斯灣,偏偏迪拜的油只有一丁點兒。他們形象地說:“是從大油桶中不慎灑落了幾滴掉在了迪拜。”而且開采已近枯竭。在迪拜的經濟總量中,石油占的份額只有3%。

一般說來,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而迪拜身處“不毛之地”,卻成了世界上的繁華之都,的確讓人深思。生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態,一種是人文生態。迪拜的自然生態是不好,可這里卻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生態。有寬松的政策,有自由開放的環境,有優質良好的服務,有現代文化的支撐。大凡抱著夢想想干一番事業者,到這里來好像都可以找到天地和舞臺。有了好的人文環境,有了滋養文明的雨露陽光,有了人們奮斗的動力,就可以有智慧、有知識、有生機,一切需要有的東西都可以有,乃至荒漠里可以長出紅花綠草,窮鄉僻壤可以建成繁華的都市。造物主創造了萬物,萬物相生相克。人要與萬物相處,順應萬物又要同萬物斗爭。人類歷史當然也是一部人同大自然斗爭的歷史。現在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人對大自然是無能為力的,只能順應,只能依附。可惜這話說得太晚了點,如果我們的祖先就信奉這樣的理論,我們說不定至今還在樹上跳來跳去,還在靠吃野果生活呢!

中國的老子很可愛,我們尊重這位偉大的先哲。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哲學來研究還可以,如果是變成人們的行為準則就有害無益了。因為“無為”人不可立,“無為”家不可富,“無為”國不可興,“無為”世界只能停止、倒退。

二、 迪拜的模式是沒有模式的模式

迪拜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到這里來參觀來學習,有些大名鼎鼎的學者來探求研究,要總結什么“迪拜模式”,說不定“一不小心”可以弄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呢!“什么是迪拜模式?”一位多年生活在迪拜、見證了迪拜發展成長的中國企業家說:“迪拜沒有模式,非要說迪拜模式,那就是沒有模式的模式。”沒有模式的模式,聽起來令人費解,但是這樣的解答倒是反映了迪拜成功的真諦。

其實,所謂模式大都是人為杜撰出來的,是某些文化人為嘩眾取寵設計出來的。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明白的事,非要牽強附會成一幅美麗的畫圖,要人們去求證,要人們去附會,實在沒有意義。從文化意義上講,設計和推崇模式,都是想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一個合理的、天經地義的文化坐標,目的是使自己的觀點變成真理。

研究推廣所謂模式有百害而無一利。一國一城發展進步不會有模式,也不應該有模式。這不同于工業生產,先設計模具然后去制造標準件。中國領導人曾說過,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為什么非要有統一的模式?我們曾經有過熱衷于模式的教訓。當年照抄照搬蘇聯模式,結果沒有成功而收獲了教訓。我們不能妄評蘇聯模式的優劣,假如它沒有枯萎而長成參天大樹,那也是在蘇聯的土地上,沐浴著蘇聯的陽光雨露長成的。至于西方一些人,非要強加于人地推廣他們的模式,也在許多地方碰了壁。也有一些“東施效顰”者,非但沒有變成美女,原來的一點顏色也失去了。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智者,早就提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路和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和模式,中國人只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所有的路都是在原本沒有路的地上走出來的。中國三十年的改革發展沒借鑒什么模式,不是成功了嗎?我們不要迷信世界上有什么普世模式,也不要天真地聽信一些“大忽悠”奉承我們的什么模式。什么人一旦對模式感興趣,必然會鉆進圈套而被禁錮,被綁了手腳。

三、 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未來會讓我們了解一切

華爾街金融海嘯波及全世界,也沖擊波斯灣,作為中東金融中心的迪拜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對迪拜的沖擊還有另一種浪潮,就是樂于推波助瀾的輿論。有人認為,迪拜是一座只空談財富、描繪財富而不創造財富的虛擬城市,這里只炒作概念、交換創意、催生泡沫。迪拜本身就是世界金融大亨們創造出來的一件金融衍生品。一句話,迪拜不過是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間的海市蜃樓,是一座人們下意識中的城市,幻覺中的城市,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一旦人們從醉意蒙眬中清醒,從夢境回到現實,一旦太陽出來,這美麗的城市便會瞬間逝去,像一縷煙云消失在茫茫荒原。

果真會是這樣嗎?在世界經濟的亂象中誰是清醒者?在眾說紛紜的爭論中誰是權威?

世界上有許多沒被打倒卻被罵倒的事例。人言可畏、輿論可畏。圍觀看熱鬧是人們的好奇心驅使,起哄是人類的劣根性。現實中的許多事都壞在凡事不經過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只是人云亦云隨大流。

凱恩斯有一句名言:概念往往大于事實。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會不會引發波斯灣的海嘯?美國的金融危機會不會引發迪拜的危機?危機的概念是否與危機的事實相符合?其實概念的夸大往往助推了事實的失真,從而使概念與事實進入惡性循環,最后的結果是概念不可信,事實也不可信。

相信什么呢?相信時間,相信未來。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未來會讓我們明白一切。

四、 能震撼人心征服人心的話,一句足可以頂上一萬句

“伊斯法罕半天下”,一句近乎廣告詞的話給一個城市帶來巨大的榮耀和影響力,大概很難找出第二個例子。“半天下”,吸引了多少人對伊斯法罕的關注,使伊斯法罕聲譽遠播。“半天下”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格言。對一個城市的介紹和評價,看來不在話多,只要說到要害處,能震撼人心征服人心,一句足可以頂上一萬句。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曾經是四個王朝的都城。早在2500年前,這里就成為西亞軍事重鎮。到了薩法維王朝,這里進入最繁盛時期,壯觀宏偉的清真寺,富麗堂皇的宮殿,優雅秀美的園林,還有店鋪林立、商品繁多的“巴扎”(商店),令五洲商賈、各國賓客流連忘返。無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城市的繁華,在當時堪為國際大都市,應該是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城市。

到伊斯法罕來,昔日的輝煌早已褪色,就像一位絕代佳人已成半老徐娘,依稀可以找到一絲當年的風韻,但亮麗和光艷已蕩然散去。雖然沒有“徒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感覺,但確實很難與“半天下”對上號。

我在想,當年是什么人有如此的氣魄,來對一座城市作出這樣氣吞山河的概括。可能是兩種人,要么是政治家,如當時的國王;要么是文學家,古波斯是出詩人的地方。政治家有君臨天下、俯視四海的傲慢,文學家有放蕩不羈、隨意夸張的浪漫。只有傲慢者和浪漫者才會說出帶著明顯醉意而十足狂放的話來。這從中國也可以找到依據。漢代王莽就借用過《詩經》里的兩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唐代詩人徐凝贊揚揚州有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王莽藐視一切的氣勢和徐凝的豪情夸張,雖然還比不上“半天下”那樣簡約響亮,但那弦外之音完全是異曲同工。

人們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有人說語言是文化的基因。依我看語言本身就是文化。從一句話里可以透視出說話人的心境情感,“言為心聲”么。從一句話里可以體悟到說話者的地位和身份,一句話足以證明一個人的文化面目和特征。人與人的文化差異,也常常表現在語言上。

五、 建筑和所有藝術一樣,意境為上

半天的時間是很難對“半天下”的伊斯法罕有很深了解的,因此只能看看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的地方。四十柱宮是撐起這“半天下”的“頂梁柱”。四十柱宮是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一世所建,典型的波斯風格建筑。領略波斯文化的魅力,是一定要看四十柱宮的。

四十柱宮并不是四十根柱子撐起的宮殿。名為四十柱宮,但你要一根一根地去數,真正撐起宮殿的柱子只有二十根。宮殿前建有長方形的水池,宮殿的倒影自然會在水中浮現,二十根大柱也清晰地倒映在池中。真實的二十根柱加上倒影的二十柱,不就成了四十柱了嗎?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麗的真實宮殿,一座倒映在水中若隱若現、朦朧嫵媚的宮殿,相互輝映,美輪美奐,真欽佩建筑師們絕妙的藝術構思和新奇的設計理念。

中國國畫藝術講究虛與實,四十柱宮的過人之處就在于獨具匠心地運用了虛與實的理念。現實中的宮殿是實,倒映在水中的宮殿是虛,虛與實的融合既有耐人尋味的美學價值,又有深邃啟迪的哲學意蘊。當國王和妃子們身臨其境,定會是一種如臨天界、如入仙境的感覺。可是,當風雨來臨,這水中的宮殿也會飄搖不定。此時的國王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一半看得見摸得著,一半則可以看見而摸不著;一半是物質的,一半則是意識的;一半是真切的,一半則是虛幻的;一半是清醒的,一半則是醉意蒙眬的。他會不會下意識地感到,他的江山社稷也像這水中的宮殿恍惚飄渺呢?任何建筑都是物質和精神的庇護所,四十柱宮帶給國王幸福,自然也會帶來悲傷。

波斯人善于創造意境,而藝術往往靠意境取勝。別出心裁的意境所產生的魅力會使一座建筑流芳百世,而這座建筑又使一個城市光艷生輝,使一個王朝聲名遠播。任何藝術都應把意境作為最高標準,意境為最上,有意境則自成高格。詩詞歌賦如此,建筑造型也是如此。正是藝術家們創造的一個又一個意境,使浩渺的人類文明史閃現出一個又一個亮點,而這些亮點又給文明的進步發展一次又一次啟迪。

六、 誤解產生偏見,偏見引發災難

在人們的印象中,敢到伊朗來旅行,好像要有一些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氣。王蒙有一篇文章寫道,因為他到了伊朗,而被不少人贊譽為勇敢。由此我想到,會不會有一天,給凡是到過伊朗的人都頒一個勇士稱號?其實到伊朗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如何是不會與恐怖、動亂聯系在一起的。在伊斯法罕,在德黑蘭,看到的是車水馬龍、安寧祥和的景象。我特別留意街頭的行人,一個個漫不經心,悠閑自得,沒有匆匆行色,沒有浮躁神情,有的只是恬淡與平靜。

我無意把伊朗描繪成世外桃源,但真切感受到現實中的伊朗確實和西方媒體報道中的伊朗相差甚遠。

世界上的許多矛盾沖突乃至罪惡,多出自誤解。誤解產生偏見,偏見產生仇恨,仇恨引發戰爭和災難。

當今世界的誤解,十有八九來自無所不及的媒體的誤導。

有些媒體的興趣在于以設置美麗的陷阱為能事,善良人一不小心就會深陷其中,成為他們的獵物。他們把媒體打扮成公道正派的代言人,包裝成為民請命的“社會公器”。可是,人們對伊朗的誤解卻多來自那些披著誘人外衣、包裝成真人真事的宣傳。時間長了,恐怖、動亂、罪惡成了伊朗的代名詞。

“社會公器”,其實是少數人欺騙多數人的舞臺道具,“新聞自由”成了不負責任、隨心所欲者肆意造謠、說假話的理由。而多數人表達真實、了解真相的自由卻被剝奪。

虛假一旦自由,真實就被扼殺。

在文化中唱主角的當代媒體,應該以促進人們的了解,消除人們的障礙,溝通人們的心靈為己任。如果高度發達的傳媒成了制造矛盾的工具,就像馮小剛的電影《手機》中描繪的,科技成果的手機(實際也是媒體),帶給人們的是誤會和麻煩,是人際間的哀怨,是秩序的混亂。這樣,發達的媒體不是成了文化災難與文明災難了嗎?

七、 小國之大氣比大國之小氣,好上百倍

在波斯灣島國巴林,明信片被稱為是國家的名片。巴林王國的明信片上最多的是“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人稱“三個一”。巴林人向外國游客做介紹時也常自謙地說,巴林是個小島,值得看的也就是“三個一”。

一棵樹,是巴林島荒原上一棵千年古樹。赤地千里的戈壁突兀地長出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如同曠野里撐起的一把綠蔭巨傘。巴林人叫不出這樹的名字,都稱它是生命之樹。

一口井,是一口已經開采后廢棄了的油井。據說是1932年波斯灣開采的第一口油井。因為有了這口井,才有了滾滾流淌著美元的波斯灣大油田。這口井改變了波斯灣,從此,貧瘠被富有替代。這第一口井噴出來的不是石油,而是希望之源。

一座橋,是巴林連接阿拉伯半島的法赫德國王大橋。大橋全長25公里,橫跨沙特海灣,是巴林連接阿拉伯半島的唯一陸上通道。有了這座大橋,才使巴林這個波斯灣上的孤島融入世界,進入國際社會的懷抱。一座大橋開啟了一個民族透視文明社會的大門,打開了他們追趕現代文明的坦途。

生命之樹象征著生命。不毛之地的巴林,生命難以生存的巴林人千百倍地尊重生命、崇尚生命、珍惜生命。面對摧殘生命的惡劣環境,巴林人自然會把給他們帶來生機、帶來活力、帶來希望的不死古樹當做民族的圖騰。

希望之井帶來了希望。現代科技之火照亮了巴林這亙古荒原。是石油帶給他們財富,燃起了他們追求新生活、新目標的希望之火。一口油井成為巴林人夢想變成現實的標志。

文明之橋催生文明。封閉的海上孤島被這長虹一樣的大橋連通,現代文明涌入巴林,巴林已理所當然擁抱現代文明。巴林人把這跨海大橋當做連接昨天與未來的紐帶。

巴林是個小國,沒有令人稱道的名勝,也沒有令人震撼的古跡,但巴林人卻善于用形象來塑造國家和民族的精神。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已經成為巴林人的向往、追求和精神價值的象征。巴林是個小國,可她的胸襟卻不小,坦坦蕩蕩,一覽無余,人們可以從巴林人對“三個一”的尊崇中了解到他們的大氣,一種精神文化的氣象和氣魄。

小國之大氣,比大國之小氣要好上百倍。

八、 博物館是國家的祠堂,陳展的是民族的家譜

巴林人十分在乎客人去參觀他們的博物館,認為這是對他們國家和民族的尊重。

巴林在國家擺脫貧困,經濟得到發展后,花巨資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博物館。博物館緊臨波斯灣,四邊是開闊的庭院,中間聳立的是乳白色大理石建筑,設計古樸而新潮,遠遠看去像是一座穿了新衣的古城堡,又像是一艘停泊在港灣不沉的艦艇。據說其規模、其現代、其宏偉在整個中東也是屈指可數的。一個百萬人的小國,并沒有多少文物古跡,建設如此氣魄的博物館,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對自己歷史和文化的尊崇。

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當他從潦倒的困境中走出來,開始走向富裕和繁榮的時候,能夠不忘自己的歷史,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深入自己血脈的文化,委實是值得贊揚的。

巴林博物館的展品不夠豐富,甚至會讓人感到單薄的內容要撐起這宏偉的石頭建筑略顯牽強了些。但它畢竟較完整地陳展了巴林的歷史和文明。其實,巴林人是把博物館當做國家的祠堂,這里收藏和陳列的是民族的家譜。

中國人有修建祠堂,續寫家譜的傳統。修祠堂現在已很少見到了,可續家譜在不少地方還很時興。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方能找到往哪里去的方向。了解真實的過去,是為了真實地前行。續家譜是為接續祖宗昨天的香火,當然也是為延續明天這香火的不滅。家族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可是,有人把續家譜變成了修家譜。修家譜如果是為了去偽存真、補正謬誤也在情理,但如果是為了修改歷史,為自己今天的發達找出歷史的根據,是為了尋找歷史的榮耀,就大大的可悲了。如姓劉的非要尋根到當年劉邦的漢家天下,姓朱的非要找出些與朱元璋的瓜葛來,姓張的則不惜工本考證是安徽的張還是湖北的張……其實祖宗只是血緣關系而已,今天的中國早已廢除了封建世襲,血統論早已被打倒,想從祖宗那里尋找榮耀來滿足虛榮沒有一點意義,想靠祖宗推銷自己也注定不會有什么市場。

不忘本、不忘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可為了一點光亮,非要找螢火蟲做祖宗也大可不必。

我贊揚巴林人的歷史情結和人文情懷,由此引發了一些關于修家譜的感慨,純屬題外話。

九、 比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

一個叫蘇珊的埃及導游,為了讓中國游客更通俗地了解埃及的歷史和文明,常常用比較的方法介紹埃及的文物古跡和名人佚事。比如把埃及某女王說成是埃及的武則天,把某法老說成是埃及的秦始皇,把帝王谷說成是埃及的十三陵。這樣對比起來講解,大大增加了中國游客的興味,也找到了一個向中國人普及埃及文化的絕好方法。

比較確實是個好方法,比較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

本已是塵封凝固的歷史,一對比就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本來是兩個遙遠且不搭界的文明,通過具象的對比卻成了近距離的溝通;本來是堅硬冰冷沒有生命活力的石人石獸,在對比中卻有了體溫,有了幾分親和感。

對比揭開了神秘的迷霧,對比在差異中尋找到了共同語言,對比使遙遠隔膜變得熟悉親近。

西方大學里有一門課叫東西文化比較學,其教科書的內容是宣揚歐洲文化中心論。要我看,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勢在必行,建立一門學問也大有必要和可能。問題是如果強行把一方作為坐標、作為中心、作為正統,把另一方作為從屬或者是陪襯,不平等的比較、蠻橫的比較不成文化霸權了嗎?

比較應該是平等的交流,是包容的互鑒,是汲取的交融,是友善的溝通。不能因比較而引發無謂的爭論,人為制造隔閡和交鋒,再而變成矛盾和沖突。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國學者叫亨廷頓,對世界文明作了一番比較后,斷言世界的沖突將發生在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即“文明沖突論”。這話題當然會引發一場世界性的爭論,慶幸的是贊成亨氏理論的寥寥無幾。文明的多樣、文化的差異,對人類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大千世界,各色人生,大家生活得愉快是因為有千姿百態的文化、多元多樣的文明。如果哪一天,在無端挑起的文明沖突中,某種文化一家獨大、稱霸全球,而其他文化(或文明)都被斬草除根,那會是一種什么結局?縱然勝利者的文明是一朵國色天香的大牡丹,也可能只有武則天之類喜歡,而天下的人誰會喜歡百花園中只有一花獨放呢?不過亨廷頓發明了“文明沖突論”,也并沒有信心百倍地去預言某一種優等文明會獨霸世界,他在其文章的結尾做過如此預測:“未來不是一種普世文明,而是一個充滿不同文明的世界,其中每個文明都得學著與其他文明共存。”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段話雖然不是亨氏去世前夕所言,但已透露了幾分善意,我倒是很贊成的。

在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提倡比較,但也要小心,有人會在比較中設套,誘惑善良人上鉤。

十、 借助歷史來理解現在,借助現在去瞭望未來

巍峨挺拔的金字塔,與其說是法老的陵墓(其實是不是陵墓,研究者是有爭論的),還不如說是一座雄起在北非大沙漠里的山峰,一座人類文明的高峰。

法老的權勢、威嚴早已蕩然無存,可金字塔君臨天下、傲視穹宇的氣勢依然震懾眾生,令人敬畏。金字塔下游人腳步輕輕,很少有喧嘩嘈雜,就像教徒進了教堂,僧人進了寺廟,肅穆無聲。

站在金字塔下,除了震撼、驚嘆,更多的是“不可思議”的發問。問題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有具體的也有抽象的,有常識性的也有技術性的,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一座法老王陵可能會引發出十萬個為什么,似乎古埃及人留下的這建筑,就是要成為考問后人的千古謎團。有幾個似乎所有游人都會提出的問題,至今無人能做出權威中肯的回答。如4500多年前,設計這樣的龐然大物,有數學、力學、建筑學的支撐嗎?一座完全由巨石壘起的150多米高的建筑,靠的是什么樣的施工工具和技術?如此規模的建筑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當時的國力和經濟水平是怎么能夠承受的呢?

可能這是一些最簡單的問題,但還沒有誰能揭開這些謎底。據說從古希臘時期就有人開始研究金字塔,到現在國際上研究金字塔者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有關金字塔的研究成果和出版物也可以建起一座“金字塔”了。金字塔已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但金字塔仍然有許多謎團難以破解,許多未知仍然是當今科學家們需要攻克的難題。

想來可笑,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居然還要去破解幾千年前的文明成果。人們常常感嘆對未來的了解不夠,可面對神秘的金字塔,我們不禁要發問:我們對過去的了解又如何呢?人類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人類文明是發展了還是停滯了?難怪有人猜想,金字塔是外星人的杰作。地球上凡是認識不了的難題就交給外星人,不成了地球人的悲劇嗎?

幾大古文明的中斷是人類發展史中的遺憾。因為中斷,使許多已經高度發展的文明成果被流失被遺忘,隨風飄散。而現代文明成果有許多是古文明中斷以后,從頭再來的結果。縱觀人類文明浩浩長河,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前行的漫長歷程中有過停滯,走過彎路,也丟失過很多,自然也延誤過文明的進程,因而也使今日之文明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和代價。

人們為什么那么著迷地探訪古埃及的文明?我想,大概是試圖從古埃及的文明中尋找屬于今天和未來的東西,借助歷史來理解現在,借助現在去瞭望未來。

十一、 看金字塔要近看又要遠看,看歷史要粗看又要細看

看金字塔有兩個角度:一是站在它腳下仰望,一是保持一定距離遠望。

仰望是近視微觀,感受到的是氣勢。站在金字塔腳下,就是站在偉大與神圣的腳下,再大的個子也只能與最底層的一塊基石并肩。向上仰望,看到的是一位老態龍鐘飽經風霜的老祖宗。滿臉是溝壑縱橫般的皺紋,這是漫長滄桑歲月留下的年輪。渾身是斑斑駁駁的傷疤,這是風雨雷電留下的殘跡和刀槍劍戟留下的印痕。中華民族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位巨人,作為中華民族子孫對自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當然感到驕傲,但站在埃及的金字塔下,依然會肅然起敬。埃及的文物古跡動不動就幾千年,在文明的起跑線上,埃及邁出的第一步要比我們早很多,埃及的文明史當然也比我們老很多。老是資本、資格,大凡老的東西就會有地位、有話語權,就會受到敬畏尊重。但老有時候又會成為包袱、成為障礙,就容易倚老賣老、自以為是,就容易僵化、陳腐,失去生機。

遠望是極目宏觀,看到的是氣象。在開羅郊外的吉薩高地向東遠眺,看到的是巍然佇立的金字塔群。三座巨型金字塔像積木壘起的幾何模型,棱角分明,恢宏壯觀。陽光斜照下來,金字塔成為金色的塔。背景是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蒼蒼茫茫。以金字塔為代表的古埃及文明,曾經創造了4000多年前的輝煌,今天金字塔在亙古荒原上呈現的氣象依然卓爾不凡。

近看金字塔和遠看金字塔得到的感受、得到的感悟確實不一樣,即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此想到人們常常談及的一個關于回望歷史的方法,即粗看歷史還是細看歷史。

粗看歷史,可以從宏觀的層面觀察歷史發展的大勢,可以捕捉到歷史跳動的脈搏,更容易把握歷史行進的規律。而細看歷史容易陷入細枝末節的糾葛和家長里短的趣聞,從而忽視歷史更為本質的東西,也往往因為熱衷于細節而迷失方向。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們29個“大腳印”的大手筆創意,引發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交口稱贊,我以為這反映了創作者們可貴的歷史觀。回顧和記憶我們民族的歷史,首先應該關注我們的民族在歷史星河中的大歷程、大路徑,即“大腳印”。了解了大結構、大背景,才能使我們在前行中不會迷失大方向。當然,看歷史也不可忽視細節,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最深刻難忘的往往是細節。在世界文明史中,不乏一人一事甚至一句話引發歷史轉折,引發社會巨變,引發文明進步的例子。

看金字塔要近看又要遠看。看歷史要粗看又要細看。

觀察歷史、看待事物,多個角度、多個側面總會客觀全面點,總會更深入更本質點。

十二、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狀態

我把埃及古文明稱作墓冢文明和石頭文明。

到埃及來看到的文物古跡幾乎都與墓冢有關。金字塔是4500年前法老王的陵墓,帝王谷是3000年前法老王的陵墓,太陽神廟、盧克索神廟細究起來也是陵墓,是法老王變成神之后的陵墓。一座法老王的陵墓就是一座古文明的博物館。法老王生前的奢華用品都成了陪葬品,這些當然是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文明成果,木乃伊凝聚了當時最高的科學技術水平。浩大而復雜的陵墓建筑,無論是金字塔、帝王谷還是神廟都反映了當時相當發達的生產力水平。研究古埃及文明、領略古埃及文明,例證、依據都在這些墓冢里,我們從墓冢里看到了埃及的古文明。

埃及的古文明當然也是石頭文明,因為反映埃及古文明的載體大多都是石頭。金字塔是石頭的,古神廟是石頭的,帝王谷不是地上建筑,但也都是在山谷里的石頭上開掘出來的。石頭成了埃及文明最重要的載體。

今天能夠見識古埃及燦爛的文明,都離不了墓冢和石頭。埃及文明與墓冢如影隨形,相生相伴。墓冢埋葬了文明成果,也保護了凝固了埃及文明。盡管這些王陵也遭到后人的盜掘和入侵者的掠奪,但因為是深藏于地下的墓室,完全被盜竊和毀壞就不大可能。總有遺漏下來的,總有躲過一劫的。因為文明的載體是石頭,使得古埃及文明永遠定格和留存。但一塊一塊的石頭依然存在。縱然是風雨不息的沖刷和入侵者刀劍無情的砍鑿,石頭上文明的痕跡不會消失殆盡。縱然是漫天大火的焚燒,但海可枯石不會爛,更不會變成隨風逝去的粉塵。

埃及法老王修筑陵墓是為了來世,為了復活,為了營造未來的天堂。當然他們不會有來世,不會復活,不會在死后進入天堂。他們在埋葬自己的同時,也埋葬了人類文明。

在我看來,埃及文明的中斷,正是因為法老們窮盡財力人力,濫用文明,使文明失去人們的滋養而枯萎,這是他們的罪過。不過,今天當我們徜徉于殘垣斷壁中欣賞古文明的時候,倒有點要感謝法老們,是他們以陵墓的方式匯聚了文明,是他們用堅固的石頭記錄了文明。有王陵才有了今天重溫古文明的機會,有石頭才有了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

曾經鮮活生動、輝煌耀眼的文明,如今被埋葬、收藏在黑暗的墓穴里,被定格、遺留在褪色了的石墻石柱上。雖然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的壯觀和華麗,但一切都已停滯、風干、沒了生命。有人說過,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一種狀態,是航行而不是停泊。當今人們對文明的研究探討,較多關注文明成果,很少注重文明過程。也難怪,歷史留給我們的文明,看得見的只有文明成果的遺存。而文明的過程,隨著時空變遷,已成為逝去的歷史。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失去的東西比保存下來的多得多。現在好像還沒有哪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儲存下來的文明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大部分歷史的真相永遠失去了。也有人試圖在歷史偉人和文明巨人身上尋覓文明的過程,然而,哪怕是一個扭轉乾坤、叱咤風云的人物,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依然是匆匆而去的過客。在浩渺無邊的歷史文明星河中,偉人和巨人也都是閃了一下亮光的星星而已,絕不會把他運行的過程長久留在星空。

十三、 沒有永恒的文明,只有永恒的山川河流

看到已經停止生命氣息的文明,已經成為凝固枯萎狀態的文明,心底里有一種莫名的壓抑、凄楚、遺憾和無奈。

到盧克索來,看到了藍色的涌動著浪花的尼羅河,心里頓然晴朗、愉悅了許多。尼羅河是非洲第一大河,全長6700公里,流經9個國家,在埃及境內有1500多公里。一部名為《尼羅河上的慘案》的電影,使她聲名遠播,甚至許多不知金字塔、太陽神廟的人也都知道尼羅河的大名。其實,對埃及來說,尼羅河本來就比金字塔、太陽神廟更有資格、更有地位讓人們尊重,她應該是埃及的第一長老,她的年齡比金字塔、太陽神廟大得多,就像黃河與中華文明,恒河與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與巴比倫文明一樣,是尼羅河孕育了埃及古文明,尼羅河是埃及的恩澤之河,是神圣的母親河。古埃及所有文明的靈感都來自尼羅河,滔滔不絕的河水哺育了埃及的一切,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尼羅河是埃及文明的源泉。因此,對于世人來說,了解埃及首先應該知道的是尼羅河。

我們住的高層飯店正好在尼羅河邊。清晨,站在飯店陽臺上,望著噴薄而出的太陽,望著緩緩流淌的河水,望著河面上不時掠過的成群的水鳥,還有順流而下的白色帆船,心里涌動著、升騰著生命的美好和張力。不由得想起那段尼羅河自述:“我與天地同庚,像宇宙一樣壯麗;我遼闊美麗、歷史悠久,像詩歌一樣引人入勝。”尼羅河真是造物主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一幅生機盎然的生命畫圖,我不想過多過深地探究埃及古文明(當然還有其他幾大文明)中斷衰落的緣由,只想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法老王死了,神廟垮塌了,金字塔殘破了,而孕育了埃及文明、見證了埃及文明輝煌和沒落的尼羅河卻永遠不老、永遠不朽、永遠不死?其實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尼羅河,因為她是埃及文明輝煌與衰落的見證者。

在這塊土地上上演的所有活劇和人物她都經歷過,她像一臺永不停息的攝像機,埃及漫長而滄桑的歷史風云都儲存在她汩汩流淌的膠片上。曾經的光輝散盡了,曾經的云霞蒸騰了,唯有尼羅河永遠生生不息,永遠充滿活力,永遠朝氣蓬勃地流淌。

看來,任何文明都逃不脫一次又一次毀滅或重生的考驗,人們可以預測她的變化,但是誰又有力量去控制她變化后的結果呢?

埃及文明沒有永恒,尼羅河卻永恒。沒有永恒的文明,只有永恒的山川河流。

十四、 最高智慧是“和”

由于現代媒體尤其是電視的宣傳和“轟炸”,使本來遙遠而又陌生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走進中國人的視野,以致使阿拉法特、阿巴斯、拉賓、沙龍、佩雷斯的名字成為中國耳熟能詳、知曉率很高的外國人。這也應驗了媒體傳播的厲害。大眾傳播的頻率越高,人們的記憶印象當然就越深。盡管多數人搞不清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關系,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年復一年地糾葛不斷,也搞不清媒體中常常出現的什么“土地換和平”、什么“路線圖”。

我也是這次到這里來才搞清楚。原來,以色列、巴勒斯坦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地方,一塊土地上有兩個國家。當年聯合國關于建立以色列的決議誕生的同時,也誕生了一場漫長的領土糾紛。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過去我們的城市里常有一個單元房里住著兩家人一樣,矛盾沖突難以避免。解決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家有一套房子,各過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當然,一戶人家和一個國家不一樣,國家比家庭要復雜得多。找一套房子要容易點,可要再找出一片國土就難了。

領土之爭歷來是戰爭、沖突、動亂的源頭。打開一部世界歷史,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我們看來,不管誰是誰非,兩個國家尤其是鄰國之間大動干戈,大可不必。因為爭來爭去的結果是禍及百姓,涂炭生靈。六十年的巴以爭端,變成了死循環,土地換和平的希望沒有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輕的生命成為守住這塊土地的代價。

我很贊同余秋雨的觀點:“許多財富爭奪只是賬面概念,許多領土爭奪只是地圖概念。”可是,土地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主權的象征。中國文化自古就有“守土有責”、“寸土必爭”的原則。一國之君要是丟了一塊土地定會被千夫所指,一家之主要是失去一塊土地也會被當做敗家子。這一點恐怕全世界皆然。巴以沖突已成了大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性的難題,國際社會調停、聯合國出面都沒有多大效果。以致美國前總統布什早在2000年就曾斷言,巴以問題解決不了,在這個問題上“誰也得不了諾貝爾和平獎”。布什如此悲觀的預言,是“看破紅塵”,還是壓根就不希望巴以和解,誰也不好評論。不過事實也應驗了布什的話。這些年來,巴以和解的路非但沒有進展,反而沖突摩擦一直沒有中斷。就在我們離開耶路撒冷不久,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戰事又突然爆發了。很快就有人評論說,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從軍事實力上講,哈馬斯和以色列打仗,如以卵擊石。但是這場戰爭除了軍事上的不對稱外,還有一個道義的不對稱,戰爭發生后,世界上大多數人同情巴勒斯坦而譴責以色列。我想,這可能又是一次不會有結果、不會有真正輸贏的戰爭。以色列或許會在戰場上取勝,但卻損害了自己的形象,哈馬斯雖然實力受損,卻有可能博得同情、贏得人心。戰爭的結果只能使仇恨越結越深,離和解的目標越來越遠。

以色列、巴勒斯坦追根溯源應該是兄弟。從民族源上講,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本來就是這塊土地上的兄弟民族。中華民族也有過一次又一次興盛和一次又一次衰落,有過大悲也有過大喜,但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沒有中斷,我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內在特質:中庸、向善、不極端,其核心是個“和”字。“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向來以智慧著稱的猶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為什么不能也多一些“和”的理念、“和”的思想、“和”的主張呢?和平、和諧、和睦是人類的福音,對抗、對立、對沖是人類的災難。以色列、巴勒斯坦都有過深重的災難,都有過無數的不幸,難兄難弟為什么不可以來個哥倆好、和為貴呢?以和談和解求和平,求和睦,化干戈為玉帛,化仇視為親和。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倡導建立“和諧”世界,有人說這是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禮物。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接受這一饋贈,我們的地球村就會安寧祥和,世界人民就會幸福安康。

我以為,以色列、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太需要“和”的種子、“和”的雨露、“和”的陽光了。

十五、 精神制高點也是必爭之地

耶路撒冷是一座石頭城,耶路撒冷是一座不朽的城。

說她是石頭城,是因為這里的建筑幾乎全是由一種淺黃色的石頭建成。暖暖的色調,給人神秘的感覺。說她是不朽的城,倒不是因為她是石頭建成而堅固不朽,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她遭受過頻繁的破壞,一次又一次成為廢墟,而又頻繁地重建,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耶路撒冷是一座打不垮、毀不掉、滅不了的城,當然是不朽之城。

考察這座城市,要追溯到近三千年前的所羅門時代。人們常把名門之后稱為某某代傳人,對耶路撒冷這座名城也可以用代來計算,毀掉一次重建一次可以算一代,據考古學家考證,現在的耶城可能是第八代,也有不同觀點,說是第十幾代。城市的歷史比不上家譜,幾千年的事要搞得完全精準不太容易,反正現代的耶路撒冷是在歷史的耶路撒冷上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像河南的開封一樣是城壓城。在老城一處考古發掘現場,從施工橫斷面上看到了希臘石柱、羅馬馬賽克、阿拉伯花磚……看到了一座有著歷史年輪的立體的耶路撒冷。

大凡城市被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自然災難,另一種是人為因素。耶路撒冷的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天崩地裂的大地震,沒有發生過惡浪滔天的大洪水,也沒有過雷電引發的彌天大火。致使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毀滅的,皆來自外來者的掠奪、洗劫、摧殘和破壞。“耶路撒冷”一詞取自希伯來語,意為“和平之城”。而這里最缺少的就是和平。波斯、希臘、羅馬、十字軍、蒙古、奧斯曼,歷史上幾乎所有強盛一時的王朝帝國的金戈鐵馬都踐踏過這塊土地。一個王朝的到來,就一定要摧毀前面的成果,而為了顯示其力量再重新建造屬于自己的城市。一位猶太人作家曾經說過,石頭理解人,可人往往卻像石頭一樣冰冷。不眨眼地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帝王們,他們的心當然像石頭一樣冰冷。

我在想,耶路撒冷為什么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什么常常會成為攻擊、爭奪的目標?

把耶路撒冷作為攻擊占領目標,除了她的軍事意義外,我想還有文化精神上的意義。因為耶路撒冷確實是一個文明和精神的高地,是人們向往仰慕的文明精神制高點。《圣經》中稱她為“流著奶和蜜的地方”,猶太教徒認為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基督教徒都知道,耶穌就誕生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耶穌又被羅馬統治者釘死在耶路撒冷,耶穌墓地上蓋起的圣基大教堂是他們最神圣的朝拜處。對伊斯蘭教徒來說,耶路撒冷是僅次于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圣地,穆罕默德就是在耶路撒冷聆聽真主的祝福并接受“天啟”的。耶路撒冷集三大宗教之精華于一城,她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是神圣之城、智慧之城。軍事制高點必然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獲得了高地就占據了軍事主動。文明制高點既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會成為智者必爭之地,因為對文明和精神的占領更具有象征意義。任何一個統治者如果爭得了人心、占領了人的頭腦,就從道義、理念、思想上占據了主動。

幾千年人類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前行的歷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人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十六、 浪跡天涯的人,最渴望的莫過于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家

以色列人都知道,中國人格外鐘情于他們的“基布茲”。因此,每個中國客人來,他們都要安排到基布茲去看看。基布茲像是我們當年人民公社的生產隊,集體生活、集體勞動,大家干一樣的活,掙一樣多的錢,吃一樣的飯。在這里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完全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不少中國人看了都稱贊,基布茲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小社區。

其實基布茲除了表面的一些形式與我們當年的“大集體”有相似之處外,它誕生的歷史背景,它成長的人文土壤,它體現的精神價值,都是充滿以色列特色的。基布茲是20世紀初一批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年輕人,在猶太復國主義鼓動下,返回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建立的定居點。近百年的建設發展,當年的荒蕪之地都建成了美麗的農莊,數量已達到300多個,散落在以色列各地,像一個個堅強的政治經濟堡壘,成為國家的基礎。今天的以色列,應該說是從基布茲開始的。似乎可以說,當時建起的一個個基布茲,使猶太人看到了建國的希望。

我們參觀的隱流地基布茲在死海邊上。汽車在茫茫無邊的荒漠中行進,前邊突然出現了一處綠洲,茂密的樹林像是一團綠色的云。走進基布茲像是進入一座萬木蔥蘢、鮮花盛開的伊甸園。一位60多歲的女領導充滿激情地向我們介紹了情況。她原來是寄居南美洲的以色列人,上世紀60年代回到這里和一些從世界各地回歸的青年人,在沙漠里搭起了帳篷建設自己的家園。幾十年的奮斗,他們的理想變成現實。青年們憑著一腔熱血,化腐朽為神奇,化死亡為生機,化沙漠為綠洲,硬是在萬古荒原上建起了安居樂業、溫馨美麗的屬于自己的家園。

國內來的不少人對基布茲的模式制度很感興趣。這里不免有對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的懷念。因為從基布茲可能回照到我們已經消失了的影子,或多或少可以在基布茲寄托一些情感。

但我以為,對于以色列國家,對于猶太民族來說,基布茲是一面理想的旗幟,是民族情懷的表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基布茲的精神文化意義遠遠大于模式制度意義,象征意義遠遠大于現實意義。

猶太民族是一個長期失去家園,歷盡苦難的民族。一個常年浪跡天涯沒有家的人,最渴望的莫過于有一個家。不管是土房泥窗,多么簡陋貧窮,只要可以棲身,可以遮風擋雨。一個滿世界漂泊沒有國家的民族,他們最渴望的當然是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國家,哪怕是不毛之地,只要可以立足,可以容得下她的兒女。

基布茲就是一個家,既是那些從世界各處回歸的青年們的家,也是猶太人的民族之家。經歷了太多的風霜苦難,經歷了太多的別苦離愁,經歷了太多尷尬無奈寄人籬下的青年們,當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一份土地一處家園的時候,他們心底的熱情,他們身上的力量,他們頭腦中的智慧都會噴涌而出。

我想,我們從基布茲汲取更多的應是理想的養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這就是基布茲留給我們深層的啟示。

十七、 隔離墻要拆除,心里的籬笆也要拆除

余秋雨一本《千年一嘆》成了中東之行的向導,每有不了解的背景和資料,幾乎都可以從中找到,尤其是許多獨到有趣的見解,常常會引發對一地、一物、一人的探尋。只可惜,翻遍全書沒有找到我們要去訪問的巴勒斯坦過渡政府所在地拉馬拉的影子。

在我的想象中,從耶路撒冷到拉馬拉少說也得大半天的時間吧!畢竟我們要訪問的巴勒斯坦是另外一個國家。其實,耶路撒冷與拉馬拉相距也就20多公里,還不及北京市中心到通州區的距離,說拉馬拉是耶路撒冷的衛星城一點不為過,如果沒有障礙,開車也就是十幾分鐘路程。我們的行程還算順利,只是在從以色列進入巴勒斯坦的關卡處停留了十幾分鐘。也沒有什么出入關的手續,只是從以色列的車上下來,坐到巴勒斯坦的車上,關卡的大鐵門便緩緩地為我們打開了。當然這是雙方早已協調好的。

一路上,最惹人注目的是以色列為阻擋巴勒斯坦人越境而修筑的隔離墻。隔離墻都是用水泥預制板修成,高高的墻板上還有帶刺的鐵絲網。隨著起伏的地形綿延而去,據說有幾百公里。這倒使我想起了中國的長城和德國的柏林墻。長城是古代中原王朝為了抵御外來侵略而修筑的軍事屏障。長城內外早已成了統一的中國,長城當然早已失去了本來的用途,如今是世界七大文明古跡之一,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二戰以后德國修筑的柏林墻,如今也已推倒,成為許多游客來柏林參觀的景點。長城、柏林墻其實也都是隔離墻,所不同的是時空的不同。縱觀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人類社會經常演繹著一些大同小異、似曾相識的故事。我在想,在21世紀的今天,類似修筑隔離墻的事意義何在?是明智還是無奈?是文明還是粗野?以智慧著稱的猶太人難道再找不到一種更智慧的辦法?以科技發達著稱的以色列難道再找不到一種更科學的辦法?

要知道,一道黑壓壓冷冰冰的隔離墻在地上筑起的時候,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心里同時豎起了一道看不見的墻。說不定哪一天,橫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隔離墻會隨著時間風雨的侵蝕而風化傾塌,或因一次大的變故而被拆除。可是,已在人們心里筑起的那堵墻呢,能頃刻間拆除和倒塌嗎?

十八、 悲劇比喜劇更深刻,一個人的悲劇是后人的財富

到拉馬拉來,巴勒斯坦為我們安排的第一個日程就是去阿拉法特紀念館獻花。

阿拉法特去世于2004年11月11日,那是一個全世界都不會忘記的日子。當時,世界上的重要媒體幾乎都在第一時間播發了這一消息。幾十年的中東亂局,使阿拉法特成為最有影響的世界性人物。

阿拉法特紀念館位于拉馬拉的總統府內,是在國際社會幫助下于2007年11月落成。紀念館由陵墓、清真寺和博物館組成。這是一座設計獨特的石頭玻璃建筑。建筑的主體像是一塊完整的象牙白大理石,方方正正給人以純潔穩固之感,象征著主人品格的高雅與永恒。中間是一塊巨型玻璃穹幕,寓意著阿拉法特生活的廉潔和作風的透明。陵墓是黑色大理石建成,簡樸而莊嚴,長寬各11米,提示人們記住11月11日這一難忘的日子。巴方官員介紹說,陵墓下方安置了鐵軌,暗示這里不是他的長眠之地,將來巴勒斯坦實現真正建國后,要遷往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沒有留下遺言,但魂歸故里當然符合他的心愿(阿拉法特出生在耶路撒冷)。

在禮兵的引導下,我向陵墓獻上了用黃紅兩色鮮花和橄欖枝編成的花環。然后默默地站立,向這位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業奮斗一生的老人祈禱:永遠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的傳奇一生,是和巴勒斯坦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緊緊連在一起的。四次中東戰爭他都是親歷者,從大學生戰士到巴勒斯坦的領袖;從打坦克清地雷,到指揮法塔赫游擊隊。他的名聲遠揚,他受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愛戴。他遭受過一次又一次暗殺和襲擊,躲過一次又一次劫難。有人說,阿拉法特遭遇謀殺的次數幾乎與他的年齡相仿。人們慶幸他的大難不死,他卻置生死于度外,每次化險為夷都是淡淡的一句話:“我有狗的直覺。”

阿拉法特是勇敢的斗士,也是和平戰士。他的名言是:“我左手持槍,右手拿橄欖枝。”他不懼戰死沙場是為了和平,他左手的槍是為了保衛右手的橄欖枝。最終他獲得了諾貝爾和聯合國雙重的和平獎。

巴勒斯坦人把阿拉法特當做他們的民族英雄,雖然他已離世4年,但巴勒斯坦到處可以看到他的畫像,還是那身巴勒斯坦普通軍人穿的橄欖綠軍裝,還是那條巴勒斯坦普通民眾戴的黑白相間的頭巾,還是那雙堅毅而有點憂傷的眼睛。

他還在日夜注視著巴勒斯坦的事業。阿拉法特曾寫過這樣的詩句:“漫漫長夜終有盡頭,沉重枷鎖定被砸爛。”但不幸的是,巴勒斯坦人苦苦尋求的建國夢想,依然處在“有國無土”的窘境,阿拉法特為之奮斗的巴以和平卻越來越渺茫。更令人不安的是,巴勒斯坦內部的哈馬斯和法塔赫同室操戈,陷入分裂的危機。有人說,這些不幸和不安,就是因為沒了阿拉法特。他們說如果阿拉法特還在,建國可能成為現實,和平可能會降臨;如果阿拉法特在,內部絕不會分裂,因為他是我們的力量,他是我們的魂!

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充滿了悲劇,阿拉法特成了悲劇中的主角。尤其是被“軟禁”在拉馬拉官邸的那段時日里,整天面對導彈火箭的襲擊,坦克戰車的圍攻。雖然他依然鎮定自若、巋然不動,但他內心的悲憤和痛苦是可以想見的。他本來是山林中的雄獅、藍天上的雄鷹,本應馳騁戰場,可后來卻像一只無可奈何的籠中之鳥。他曾說過,死也要死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可最后他還是客死巴黎。要我說,悲劇比喜劇深刻,因為他留給人遺憾,有遺憾就有思考。一個人的悲劇可能會化作后人的財富,成為對民族和國家的貢獻。

盡管事業未竟建國未成。但他依然是巴勒斯坦人心中的英雄,既是決戰沙場、英武不屈的英雄,又是忍辱負重、以理示人的英雄。巴勒斯坦人堅信,有英雄的民族是英雄的民族,阿拉法特是永恒的,包括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靈魂。巴勒斯坦也將是永恒的,他們將在阿拉法特旗幟的指引下永遠前行。

責任編輯 許 復

猜你喜歡
文明
文明禮讓
品牌研究(2022年32期)2022-11-16 01:57:18
文明禮讓
品牌研究(2022年31期)2022-11-08 07:22:42
禮讓文明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4
文明的搖籃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醉文明
青年歌聲(2020年7期)2020-07-29 07:44:08
漫說文明
文明和諧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99精品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国产视频a|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日韩欧美91|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91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中文字幕第4页|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久|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欧美一区精品|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成人亚洲国产| 福利视频一区|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爆操波多野结衣|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网址| 亚洲aⅴ天堂| 欧美不卡二区| 狠狠操夜夜爽|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99在线国产|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色有码无码视频| 99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91高清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毛片在线播放a| 久久99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