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龍 李 茂 徐玉良 鄧仕清 李 晶 陳金毅
摘 要:武漢城市圈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國家級生態城市圈為目標,對圈域內生態環保監管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協同監管體系建設入手,分析了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監管體系現狀、提出了協同監管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及發展趨勢,為武漢城市圈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協同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1-0019-02
1 引 言
“武漢城市圈”于2007年12月14日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7月,武漢城市圈9座城市的環保局長在武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城市群。兩型社會和生態城市群就成為武漢城市圈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而在國務院批復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中,創新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是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點內容。因此,建立城市圈生態環保協同監管機制,是確保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2 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監管體系現狀
2008年7月,武漢城市圈內9市確認環保聯席會每年舉辦兩次,將重點推進環保深度協作。2008年9月,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準。2009年是實現“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一年,也是武漢市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啟動的第一年。為此,2009年3月27日,湖北省政府與環境保護部就共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開展環境經濟政策改革試點、推進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實施環保科技示范工程等方面加強合作,推動武漢城市圈在中部地區率先走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城市群發展道路。
3 生態環保協同監管體系建設的內容
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協同監管體系可分為三個方面:
3.1 政府部門間的協同監管
首先是同一標準和檢測方式,使用不同的標準意味著不同標準的使用部門之間會存在交流的壁壘,這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采用統一的標準即便是不同部門的檢測,也可以由其他的部門采用,應用到自身部門的工作中去。在此之上,建立一個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平臺,各個檢測機構將其檢測數據隨時上報給這個檢測平臺,其他部門如果需要做同樣的檢測,則可以直接采用其他檢測機構的結果。
其次,對于各個監管機構或者享有資源開發權利的機構,在進行經濟活動或者監管工作的時候應該實行嚴格的單一機構負責,多機構協同的機制。由單一機構負責就避免了責任的推諉,負責的機構不可避免地將承受所有的責任,由此產生的工作責任和積極性可促使其盡全力地工作,其他多部門協同工作,則可以發揮各個部門之間不同的工作方面和工作層次,由此產生的橫向和縱向的協同工作機制可以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政府部門、企業、公眾的協同監管
我國目前的監管模式可以描述為: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產生污染物,公眾進行生活活動產生污染物,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對企業排污進行監管,對公眾生活污染物進行處理。但是政府一味地監管企業和公眾生活所產生的污染,認為市政府處于與企業和公眾的對立位置,企業只要避開政府的監管就可以。公眾對于長期由政府負責處理的生活垃圾喪失了自主處理的積極性。在協同監管中,這三方面應該共同監管環境。首先企業從政府處獲得可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政府部門只對環境監測斷面進行嚴格的檢測。每個企業在生產中按規定排放污染物,如果有企業偷排,則對應在環境中會產生異常的檢測數據,環保部門根據其監測網絡進行調查就可以輕易查處偷排企業,進而從制度上防止惡意污染。公眾參與監管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提高會對環保的各項措施的實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環境保護教育力度,設立專項舉報違法獎金,鼓勵公眾舉報違法企業及違法經濟活動,使公眾真正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協同監管中來。
3.3 各城市間的協同監管
如在萊茵河的管理中,流域各國成立了統一的管理委員會。武漢城市圈內水系縱橫交錯,相互關聯。
為了使武漢城市圈內的各個城市之間加強聯動性,環境治理效率提高,避免相互污染,由省環保局提出,武漢城市圈內各個城市已經建立了信息共享的聯動機制。但這還是不足以發揮協同的作用。各地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小組,將武漢城市圈內的水環境等視為一個整體,從整體進行監管,然后分配具體的監管任務,各個城市只進行任務的執行,由此各個城市可以進行良好的監管上的協同,避免因為各自政策不同導致的相互限制。
4 生態環境協同監管機制的發展趨勢
協同政府各部門之間的監管機構,系統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監督關系,協同公眾參與監管和公眾參與的正確地位,是武漢城市圈生態環保監管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各個生態環境的監管不是由環境部門單一進行監管的,是由社會各界各階層協同進行監管的,這種觀念的普及是創建合理的協同監管機制的基礎。環境系統內的各子系統的通力合作,各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才是監管環境的主導力量,也是監管生態環境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龍全友,徐德清.打造常德的“萊茵河”——常德市政協關注穿紫河綜合治理見成效[J].中國政協,2006(11):42~45.
[2] 王玲,吳道喜.從萊茵河管理看西方河流管理理念的轉變[J].水利水電快報2001,22(18):27~28.
[3] 黃體乾.淮河污染治理[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6(1):15~18.
[4] 楊帆.淮河治理行政體制研究——以行政組織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報,2008(4):1~25.
[5] 叢瀾,陳祥彬.借鑒萊茵河污染治理經驗——加強我省流域水環境管理[J].福建環境,2003,20(1):20~23.
[6] 馬廣州.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生態恢復的政策及措施[J].中國水利,2008(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