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本科
近日有一則新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北京大學邀請全國近80所中學的校長參加自主招生座談會,北大招辦主任表示,在面向社會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長可實名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而經實名推薦的學生,可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選人。對此,輿論的第一反應是審慎而不樂觀,并發出一連串的疑問。
仔細分析“校長實名推薦制”獲得的普遍負面評價,我們不難發現,中學校長的誠信受到了社會的質疑,但需要檢討的,則是新聞所反映出的問題,那就是教育改革為教育公平所作的貢獻是否到位,更加值得反思的卻是當下教育公信力的缺失。
反對“校長實名推薦制”體現了教育公信力的缺失。媒體曾披露:深圳金融高管人才子女中考享受加10分的優惠政策、陜西銅川一中新校區只招收公務員子女、湖南省內高校優先照顧錄取教職工子女……一系列的丑聞被曝光以后,教育戰線這個曾經的“清水衙門”成為輿論監督的焦點。現實中,世俗的人們便不自覺地把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和“拉關系”“暗箱操作”“遞條子”等畫上了等號。所以,“校長實名推薦制”甫出,便遭到了狂轟濫炸式的質疑,正是這種質疑的力量使我們要檢討教育公信力的岌岌可危。
反對“校長實名推薦制”體現了教育制度的不成熟。重慶“民族考生加分”事件、“羅彩霞”替學案等教育腐敗案件披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教育制度尚待完善。中學校長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下,容易滋生只對上面負責、唯命是從,不對考生負責的腐敗溫床,其誠信觀、價值觀往往只能屈服于金錢、權勢之下。在這個制度尚不完善的教育環境中,校長的道德聲譽何以能夠抵擋住人們不信任的猜測?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基本上每一所好學校都有“走后門”進來的學生,而這些關系從哪里來?需要經過學校決策者點頭同意嗎?誰又能夠保證“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向校長們大開腐敗之門?
“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標準如何、程序如何,它是否和封建時代的“推舉”制一樣帶有純潔的“舉賢”色彩?或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就使其沾上了“銅臭味”?這些問題本質上是教育管理者需要從制度層面解決的。盡管“校長實名推薦制”遭受到質疑,但是教育改革的探索不能知難而退、停滯不前,特別是高考“一試定終身”的“緊箍咒”,更加應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社會輿論也應當創設寬松的環境給予其良性發展的空間,甚至可以發揮民間智慧產生更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東城區東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