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泉
消化內鏡的發明與創新,使醫生對消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進入了嶄新的境地。病人從此免除“剖腹手術與探查”的痛苦與風險,可以兵不血刃擒病魔!
一項科學技術的新發明,常常會把人類醫學發展推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消化內鏡的新技術使醫師能在不打開腹腔及內臟的無創條件下,明明白白作出診斷;同時還可以通過內鏡中的手術器械,完成微創的手術,早期切除癌癥病灶,帶來生的希望。
于是消化道內的潰瘍等迅速病變在屏幕上清晰可見!
于是上消化道的大出血被止住了!
于是胃癌被早期切除了!
甚至在膽囊里的石頭,也能順利地取了出來!
由于免除了“切腹”的創傷與痛苦,所以當內鏡手術結束之時,病人就已完全康復,馬上就能出院了。
消化內鏡發展的三個里程碑
內鏡是直接觀察、診治消化疾病的可靠工具。消化內鏡誕生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現已達到“無孔不入、無腔不進”的地步,真是一種安全、無創的魔幻般手段。
1、早期硬式內鏡
早在1868年,德國醫生Kussmaul在觀看吞劍雜技表演時得到啟發,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直管式食管鏡,他把一根長47厘米直徑1.3厘米的金屬管通過口腔插入病人食道,但這種內鏡實用性很差。
1932年器械制作師Wolf研制出了一臺半曲式內鏡,軟管部裝有26塊棱鏡,在鏡身彎曲達30°時仍可進行觀察,較之硬式內鏡有了很大進步。但與硬式食管鏡一樣,操作較為困難,插入時患者痛苦難忍。
2、纖維內鏡
1957年美國誕生了第一臺纖維胃腸鏡。上世紀60年代后,科學家對初期的纖維胃鏡進行了改進,不僅管子柔軟易吞下,少痛苦,而且采用外接冷光源增強視野光亮度,并擴大視野角度。1968年纖維內鏡成功地進行了經十二指腸乳頭插管,逆行作了胰膽管造影。
3、電子內鏡
1983年美國首先發明電子內鏡,并應用于臨床。與纖維內鏡相比,具有圖像存儲更高效快捷、色調再現更逼真、細微病變診斷率更高等諸多優勢,臨床上已成為醫師診治疾病的有力工具。
神奇的膠囊內鏡
上世紀80年代,筆者受《西游記》中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子的啟發,設想把一個能錄相的微型“膠囊”,吞進肚子,可以像“小靈通”一樣漫游人體全身。有趣的是我的科幻想象今日竟已成為臨床現實。
1999年膠囊內鏡的誕生,為消化道疾病診斷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它可以對全消化道進行攝像,其無創性、無交叉感染性為患者所接受,尤其為小腸疾病診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檢查手段,被譽為消化內鏡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為內鏡檢查開辟了嶄新道路。2001年美國的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批準其進入臨床應用,并正式命名為“膠囊內鏡”。目前國產膠囊內鏡也已研發成功,并在臨床應用。
膠囊內鏡最外層為塑料外殼,兩端為光學半球體,前半球體內側四周裝有4個白光發射二極管,用于照明。中央有成像光學凸透鏡,正中央為兩節氧化銀電池,能維持內鏡工作狀態達8小時,可傳輸圖像約5萬幅。單個膠囊內鏡重量僅為4克,最小觀察直徑約為0.1毫升,有1:8的放大率,是一種無線的一次性使用的膠囊。
激光共聚焦顯微內鏡的新技術。通過點掃描激光分析,可在內鏡檢查中同時獲得超高分辨率的黏膜表面和黏膜細胞形態學的圖像,為體內組織學研究提供了快速、可靠的診斷工具。膠囊內鏡的最大優點是無創、安全、便捷,尤其是對小腸的檢查具有獨到之處。
明察秋毫的偵察兵
千萬別以為消化內鏡是一根簡單的中空管道,實質上它是一個當代高科技的結晶,在這個管道中包括以下極精細結構:
1、明亮的光源
我們的肚子里是“漆黑一團”的,想要明察秋毫看得清楚,必須引入明亮的光源。早年設計的多種微小的電珠早已過時,而今是采用冷光源,在鹵素燈或氙短弧燈冷光源的光照下,胃腸道內一路照明,如同白晝一樣。
2、電子內鏡的高科技優勢
纖維內鏡只能從目鏡中觀察,電子內鏡則可以將圖像轉變為電信號傳輸到視頻處理器,就像數碼相機一樣,不僅明顯提高分辨率,而且顯示在監視器上供多人同時觀察,便于臨床會診。又由于采用彩色濾光片可以不再是黑白圖像,而是精美逼真的彩色圖像。
3、電子內鏡信息管理系的功能
(1)系統登記:儀器小,信息內存大,可系統登記病人的病歷及檢查結果的圖像。
(2)內鏡圖像的采集:除靜態的方式采集外,動態圖像的采集同時還可以自己錄制。
(3)圖像的自動化處理分析:可進行定位、測量、標注、轉運、局部縮放等處理,以供診斷分析用,并打印出精美彩色圖片。
(4)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會診:內鏡圖像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以供教學、遠程會診等。
4、放大內鏡及多功能內鏡
放大內鏡的出現為臨床內鏡醫師觀察消化道黏膜微細結構改變、指導活檢,使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成為可能。目前電子放大內鏡的放大倍數得到顯著提高,可達200倍的放大率。
醫生有了如此高科技的消化內鏡,猶如配備了一位能明察秋毫的偵察兵。
內鏡下診斷技術日臻完善
有高科技武裝的內鏡能對各種消化系統疑難病作出準確的診斷。
1、胃潰瘍
內鏡檢查時可清楚看到潰瘍的形態、大小、深度,潰瘍的基底、邊緣及周圍黏膜的情況,并可在鏡下做活檢及組織細胞學檢查。從而可以對潰瘍的良、惡性作出明確的診斷。
2、食管癌
中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發地區,其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一。因此食管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都很重要。
早期食管癌主要特征為局限性充血、淺表糜爛、粗糙不平的黏膜淺表病變。按內鏡表現,早期食管癌共分充血型、糜爛型、斑塊型、乳頭型四型。通過分析,不難作出準確診斷。
3、胃癌
在內鏡下對胃癌作及早的診斷與治療是挽救生命的良策。
Ⅰ型又稱息肉樣癌、Ⅱ型又稱潰瘍型癌、Ⅲ型又稱潰瘍浸潤型癌,如發展為Ⅳ型(又稱彌漫浸潤型癌),癌腫在胃壁內廣泛浸潤,已屬胃癌的晚期。
NOTES——內鏡治療的新紀元
眾所周知,傳統的腹腔外科手術必須在腹壁皮膚上作大切口,而后逐層地切開腹壁肌肉直至腹膜,打開腹腔后才能進行膽囊切除及膽結石清除或胰腺等腹腔手術。手術后必然會在腹壁上留下永久的蚯蚓樣攣縮的疤痕。不僅手術期長(5~7天),而且疼痛,易感染,日后還會影響腹部肌肉活動。尤其是肥胖者肥厚的腹壁,給醫生增加手術的困難的同時也給被手術患者帶來更多痛苦。
為此,上世紀末美國五所大學外科專家成立了一個名為“阿波羅”的科研小組,進行了NOTES專題研究,通過五年多的動物及臨床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使微創外科進入了21世紀的NOTES新時代。
NOTES的意思是經自然孔道穿壁內鏡外科手術。例如進行NOTES膽囊手術無需切開腹壁的皮膚與肌肉,而是通過有外通孔道的胃或結腸,內鏡在胃壁上打口。隨即使用氣囊將穿刺孔擴張至18毫米,而后通過內鏡內的手術器械成功地切除膽囊,或進行其他腹部臟器手術。一旦手術完成后采用有100%可靠性的閉合技術,并能絕對防止腹腔內感染的發生。這樣的手術,自然不會在腹壁上留下任何疤痕,而且能大大減輕手術帶來的痛苦。盡管如此,這種21世紀新理念指導下的NOTES手術,還是遭到保守派的批評與置疑。但是,這種嶄新的手術無疑已開創了外科手術的新紀元!
由此可知,消化內鏡不僅是明察秋毫的偵察兵,而且還是準確無誤,有決勝把握的狙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