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娜
摘要: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斷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改革開放前后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半島城市群的內部空間結構,增強半島城市群的經濟輻射帶動力,提高區域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山東半島城市群尚處城市群發展的初級階段,對優化半島城市群空間經濟結構對策建議的探討,有利于促進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崛起。
關鍵詞: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3-0048-02
一、改革開放前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結構狀況
山東半島古代的三大通商口岸——萊州港、登州港、密州港,一直是中國北方對朝鮮半島及日本海上交流的主要窗口。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其中的海上交通線就是從中國山東半島的東部起航的。山東半島東部自古就是對朝鮮、日本、俄羅斯的海上交通要道和主要口岸基地。山東青島膠州沿海的瑯琊是中國北方最早的航海港口。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后,也著力發展中國東部的海域。隋唐時代山東半島是中原地區通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主要門戶,整個北方海域的海上交通航線都匯集在膠東沿海地區。明朝時代,“倭”、“寇”經常劫掠侵優中國東南沿海、朝鮮沿海地區,中朝人民深受禍害,中國北方的主要海港也變成了軍港,駐守重兵,抵御入侵的日本海盜集團。清朝,中日甲午戰爭前后,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沿海許多通商口岸關閉,海上商貿和文化交往活動冷清下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日、中韓關系的恢復和改善,山東半島海上的對日、對韓交通和貿易才真正繁盛起來。
以上史實說明,在改革開放前,港口經濟在半島城市群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港口的中心極特征比較明顯,港口的興衰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和半島區域經濟的調整。
二、改革開放30年來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
改革開放30年來,半島城市群最重大的變化是逐步確立了“地縣改市、以市帶縣”的體制,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作用,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半島的經濟技術聯系有了更大的進展,鐵路、公路、海運、河運、航空等各種運輸設施逐漸完備,以青島-濟南為軸線的膠濟鐵路沿線分布著眾多的城市,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基本形成了區域城市群所必需的發展條件和地理區位優勢。截至2000年底,全省原來的9個地區全部改為地級市,并先后增置了地區級的東營市、威海市、日照市、萊蕪市。濟南、青島兩市被確定為副省級市。僅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行政邊界看,它包括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日照、東營八市,總面積7.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 897萬人。
目前,山東半島城市群內擁有青島、濟南兩個特大城市作為發展極;擁有對外口岸——青島港、煙臺港、威海港等外貿港口及濟南遙墻、青島流亭兩個國際空港;膠濟鐵路、藍煙鐵路、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等區域內密集的交通干線構成了城市帶內的發展走廊。交通走廊兩側人口稠密,并且分布有較多的大中小城市,如淄博、濰坊、膠州、膠南、藍村等。青島雄厚的經濟實力、中心樞紐港地位及對外開放前沿口岸使青島成為整個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首位中心城市。同時,由于濟南市是省會城市,在政治、文化和管理中心職能不斷發展的同時,經濟職能也得到了相應的加強,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在城市帶經濟發展中也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因此,濟南成為與青島遙相呼應的內陸中心城市,從而形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獨特的雙中心結構,這也符合港口城市——內陸中心城市的區域空間結構模式。
通過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產業專門化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半島城市群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膠濟鐵路沿線(包括濟南、淄博、濰坊和青島)和沿海產業帶(包括日照、青島、威海和煙臺)兩條重要的工業走廊,并出現了重要的產業基地城市。這兩條交通和產業相對集中的沿線,一條東西走向,一條南北走向,構成了一個大“T”字產業格局,集聚了山東半島絕大多數的產業。膠濟鐵路沿線多集中了石化、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而沿海產業帶沿線則集中了汽車制造、海洋化工、新材料這樣的外向型現代制造業。通過兩條沿線上產業的發展,打造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制造業軸線,提升半島城市群的整體產業競爭力成為參與日韓產業協作的主體。
三、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規劃優化建議
(一)構建合理的城市層次結構
按六級節點和三個城市聯合區的規劃布局優化半島城市群的空間結構。六個核心城市節點中,前三個分別是以青島為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以青島、濟南為區域雙中心城市,以煙臺為區域副中心,促使煙臺與濟南、青島分別成為區域東、南、西部子區域的核心城市。后三個節點是:以淄博、濰坊、東營、日照、威海為城市區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壽光、高密、龍口、榮成、乳山等為城市區副中心城市;以鄒平、濟陽、桓臺、廣饒、昌樂、昌邑、安丘、膠州、膠南、諸城、平度、萊西、萊州、招遠、萊陽、文登、利津、墾利、莒縣等為城市區優先發展城市。在空間發展結構上以濟南—淄博—濰坊—青島、日照—青島—威海—煙臺兩條空間發展軸為半島區域城市發展主軸,以煙臺—龍口—萊州—濰坊和日照—五蓮—諸城—安丘—壽光—東營為區域城市發展次軸,形成區域內部密集分布的多條城市聚合帶和空間緊密聯系的濟南—淄博—濰坊—東營、青島—日照、煙臺—威海三個聯合城市區。
(二)突出青島的龍頭作用,擴大半島的經濟腹地
青島是山東省的區域經濟中心和對外開放的門戶,也是該省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水平最高、發展條件最好的城市。區域性城市群的建設必需有龍頭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帶動,龍頭城市的發達程度直接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應繼續加強青島以家用電器、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為主的主導產業的發展,突出發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經濟。
同時,建立以青島為城市區中心城市,高密為城市區副中心,即墨、膠州、膠南、諸城、平度為優先發展城鎮,在空間上體現為以青島為核心的圈層組團式發展結構,依靠這些城市的迅速成長并強化與城市區內外的空間聯系,形成青島城市區及山東半島區域更為完善的網絡城市體系,擴大半島的經濟腹地。
(三)發揮地緣優勢,吸引發達國家投資
山東半島具有極佳的區位條件和社會經濟基礎,半島城市群應以經濟國際化為市場導向,強化與日韓的經濟聯系,把與韓國的經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山東半島已經與韓國形成比較穩定的經貿合作關系,再加上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因素,對韓資的吸引力超過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此,要揚長避短,進一步創造條件,豐富山東半島與韓國經貿合作的項目庫,借此推動山東半島的經濟發展。同時,從地緣關系和產業轉移趨勢考慮,應高度重視與臺灣地區的經濟合作。從歷史淵源考慮,與德國的聯系要給予重視,德國選擇在青島海爾的成功投資是一個佐證。對港澳、東南亞、歐美、獨聯體等其他國家的資金、產業轉移也一樣要積極吸引、推進互利合作。
(四)向網絡化發展,加強城市間的互促與合作
經濟發展不僅要在城市群內進行,而且需要各城市之間的協調合作。各城市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消除地方保護以提高經濟效率,通過各種經濟聯系,形成緊密的網絡狀空間發展結構,發揮城市群的整體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打破行政區劃,淡化地方經濟的概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在市場體制下,應該更多的采取發揮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規劃引導作用,建立適當的協調平臺。建議在半島城市群內部建立由各市參與的類似市長聯合會、城市群協調委員會之類的協調組織機構,用協調和協商的辦法來解決城市群地區內的跨地域問題,達到雙贏或多贏的結果,形成綜合性與專業性有機結合的城市職能分工體系。
參考文獻:
[1]姚士謀,等.區域發展中“城市群現象”的空間系統探索[J].經濟地理,2006,(9).
[2]謝馥薈.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12).
[3]張貢生.中國的城市群思想及新城市群建設[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