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摘要:旅游業是四川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毀滅性打擊,恢復旅游業是災后四川經濟重建的重中之重。恢復不是簡單的復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實現提升。以重建為契機,解決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發展中的問題,推進四川旅游產業升級。
關鍵詞:四川;旅游;地震;重建
中圖分類號:F59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3-0062-02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旅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按照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地震給四川旅游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500多億。而在此之前,四川旅游業正處于一個快速增長期,占全省GDP總量的10%,是四川的支柱產業之一。但一場災難,使旅游業瞬間跌入低谷。如何重塑四川旅游形象,恢復四川旅游,重現往日生機,是災后四川經濟重建的重中之重。
一、四川旅游重建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1.被損文物的修復工作
在這場地震中,四川地區許多沉積千年的人文歷史古跡遭遇了一場大劫難。正如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趙川榮所說:“這是建國后對文物造成損失最大的一次天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沉淀,歷史貴在真實。文物的修復和重建應尊重歷史、尊重原貌,應嚴格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中對于文物修復的相關規定,做到“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要求。不能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修舊如舊”,以簡陋的現代方式搞仿古。而是汲取傳統建筑的智慧,從里到外都要汲取傳統的精華。堅決避免為了賺取旅游收入,而將所有震毀的文物都修建如新,作為災區復興和旅游招財的文化道具。
另外,此次地震,四川文物受損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物部門缺乏保護意識。有些文物收藏單位的設施不完備,同時,對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陳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也缺乏具體要求。因此,災后傳統建筑的修復一定要提高抗震防震技術含量,增強抗震性能;對于文物的保管、陳列和展示要強化防震措施要求。
2.避免短期行為和重復建設
四川旅游業的災后重建修復應統籌規劃、全面考慮,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受破壞旅游景點的修復和重建,要請相關專家進行反復論證,按照文物、景點受損壞程度和重要性進行整體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有計劃的進行。汶川地震后,國務院已迅速出臺了歷史上第一部針對區域性災難的行政法規———《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國家旅游局和四川省政府也聯合制定了《汶川地震災后旅游業重建規劃工作方案》,條例和方案對四川災區旅游業生產力布局和結構調整進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的空間布局、主要內容和重點項目,提出了災后旅游市場恢復發展的措施及規劃實施保障要求。為災區有利、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據和指導,是四川地震災區恢復生機,重建旅游業的重要制度保障。
3.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川許多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和生態比較脆弱的山區,自然環境極易受到破壞。因此,四川旅游的重建必須立足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規劃設計和旅游開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 應注意對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較為脆弱景區的重建,需要對生態環境進行再次評估。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遵循生態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為輔的原則。避免過度性、掠奪性的開發。嚴格控制容量,突出生態旅游特點。做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促進四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四川旅游恢復與重建的對策建議
1.以重建為契機,推進四川旅游產業升級
恢復不是簡單的復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實現提升。以重建為契機,解決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發展中的問題,推進四川旅游產業升級。
四川雖然是我國的旅游大省,但長期以來,四川旅游是以低檔次的旅游產品吸引低產出的游客,這雖然也能帶來豐厚的旅游收入,但其代價是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有時甚至是破壞。根據旅游行業的發展規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費也將呈現出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轉變、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轉變的趨勢。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是無限制的,因此,休閑旅游的發展潛力也是無限的。四川地區自然風光優美秀麗,人文資源優勢突出,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燈會、花會、轉山會、賽馬會、火把節等民族節慶豐富多彩;川菜、川酒、川茶更是享有盛名,因此四川發展休閑旅游的潛力巨大。震后部分重建景區或新建旅游區可以充分考慮到這一趨勢,在產品體系設計上將重心放在休閑度假和體驗旅游上。使四川實現從觀光游向觀光、休閑、度假“三位一體”轉變,促進旅游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加強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旅游應急管理主要在于防止和降低旅游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從而保護組織和人們免受損害。此次地震提醒我們,危機離我們并不遙遠,做好危機的防范工作是四川旅游重建的重要內容。其中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次地震暴露了很多景區在抗震基礎設施建設上存在問題。重建過程中我們需要吸取這個教訓。建設抗震性強的旅游基礎設施,通過完善的防震措施、防災通道、緊急避難所等增加游客安全感,減少旅游中發生意外的風險。第二,制定危機事件事前應急預案。事前應急預案主要是針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而制定科學而有效的應急及救急機制。景區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可能出現的嚴重事件或重大的災害風險等緊急情況,進行重點控制和防范,如實行各旅游景區全天候專人值守、險情巡查、災情速報、配備經驗導游等措施,盡可能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并保證景區在危機事件發生后能夠迅速按照預案實施救援。第三,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及時捕捉和收集可能引發危機的一些征兆,并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做出預測和判斷,及時向相關部門和游客發布危機信號信息。第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渠道。建立以電話、無線電通訊、國際互聯網、電視和基層廣播、景區顯著位置的電子廣告牌等為發布手段的信息網絡,即時向游客發布危機信號信息,并使信息盡可能覆蓋可能受影響的群體。
3.利用地震資源,打造新的旅游項目
“5·12”地震災害后,溫家寶總理站在北川縣城外的一塊高地上,眺望著滿目瘡痍的城鎮說,我們要再造一個新北川,這座老縣城可以作為地震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地震雖然使四川遭受嚴重的損失,但也形成了一些特色旅游,四川地區可以把這些特色旅游資源充分開發,為四川打造新的旅游亮點。這類旅游資源的開發除了經濟收益以外,還有以下的作用:第一,愛國主義宣傳。在紀念館內,展示地震遺跡、遺物、遺存,展現抗震救災感人場景與事跡,使廣大游客了解來自社會各方艱難而無畏的救援行動,感受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精神,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第二,科普教育。作為地震災害發生地,災區許多地方具有開展科學教育的價值,可以利用地震遺跡向游客宣傳地震知識,提高游客在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能力;第三,地震體驗。建造地震體驗館,再現地震的情景,游客通過親身體驗,可以感受地震的威力,以此提高大家對地震的警覺度和重視度。此外,通過吃“救災飯”、住“救災篷”、走“救災路”、聽“救災事”等形式,切身體驗救災的艱辛,領悟人生的意義。
4.采取有效措施,恢復游客信心
雖然地震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但受地震、余震及震后次生災害的預期影響,很多人對來四川旅游還是有恐懼和不安心理。這種心理的負面影響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也是四川旅游業走出困境的最大障礙。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重建游客信心:第一,加大輿論宣傳。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向海內外游客多做正面信息的宣傳,減少負面信息的不利影響。通過真實、科學的信息使廣大游客相信四川旅游是安全的,解決信息不對稱、消除游客安全顧慮;第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媒體聚焦四川的機會,巧妙借助媒體宣傳的契機進行事件營銷,向全世界傳播四川旅游的新形象;第三,邀請境外旅行商和媒體考察團入川考察,讓他們實地考察震后旅游景點,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使宣傳更有說服力;第四,推出優惠旅游措施,泰國在普吉島海嘯之后,為恢復旅游、吸引游客,他們的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景點攜起手來,對來訪游客實行了長達一年的旅游優惠。四川也可以仿效泰國的做法,聯合旅游交通、飯店、景點等部門,推出一些優惠措施和優惠的旅游線路,吸引更多游客到四川旅游。
三、結語
地震使四川旅游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震災聚焦全球媒體目光的同時,也給四川旅游的推廣創造了機遇。依照國際經驗,特大災難之后,作為“眼球經濟”的旅游業也能有巨大的發展機遇,如泰國在東南亞海嘯之后,云南麗江在大地震之后,美國在“9·11”事件之后都把旅游業作為優勢產業,取得了成功,實現了旅游業的快速增長。因此,四川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進一步拓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把地震災難轉化為機遇。
參考文獻:
[1]羅哲文.災后文物修復和重建應遵循的原則[J].城鄉建設,2008,(7).
[2]周毅.四川旅游發展現狀與入境旅游問題分析[J].四川省情,2007,(11).
[3]彭永生.基于潛在游客情緒切入的震后四川旅游應急修復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