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達
2009年的諾貝爾獎已塵埃落定。除了奧巴馬獲得和平獎使許多人感覺別扭以外,還有一個令筆者頗為不爽的地方,就是諾貝爾獎幾乎再次被美國人所包攬——13名諾獎得主中竟有10人來自美國。而這樣的情形,已經成了近些年諾貝爾獎的常態。
毫無疑問的是,美國駐瑞典大使將再次出席于12月10日舉行的諾貝爾晚宴。根據規則,諾獎得主所在國家的駐瑞典大使會成為晚宴必須邀請的嘉賓。有人曾作出統計,在諾貝爾獎誕生的100多年里,美國駐瑞典大使是參加諾貝爾晚宴最多的外國使節,其次是歐洲的英、德、法等國大使。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多數國家的駐瑞典使節,卻連晚宴的樣子都沒有親眼見過。
其實,諾貝爾晚宴本身沒什么了不起。筆者在瑞典工作時也曾品嘗過,無非是烹制得更精細些的西餐而已。但每年的晚宴都更像是一場歐美人的聚會,其他國家的人卻很少有份參加,這與諾貝爾獎所號稱的“世界級獎項”的地位多少有些不相稱。
根據諾貝爾獎設立的初衷,該獎項應授予世界各國在科學、經濟等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在過去的100多年里,歐美國家的科研、經濟水平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諾貝爾獎多被歐美人獲得倒也無可厚非。除和平獎外,諾貝爾獎的科技及經濟類獎項主要給予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人,這是歐美人的強項,也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和經濟學者的弱項。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科技與經濟理論的借鑒和應用往往更是當務之急。
但這不足以成為諾貝爾獎忽略發展中國家的理由,特別是在當下這個階段。
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的七大工業國成立了七國集團,從那時起,諾貝爾科技及經濟類獎項幾乎從未離開過這七個國家。但從上世紀90年代末,先是俄羅斯加入使七國集團成為八國集團。10年后,這八個國家也不具有代表性了,終于產生了包括中國、印度等國在內的20國集團。
世界形勢在變,可諾貝爾獎卻在這一變化中明顯落伍了。那些年邁的諾貝爾獎評委們,仍然把眼光盯在大西洋兩岸,很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意味。殊不知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井底觀天”。
其實諾獎在誕生之初,并沒料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代代評委們卓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襟。雖然在諾貝爾獎評審過程中也有過一些失誤,但評委們多數的選擇是具備很高標準的,特別是他們往往敏銳地捕捉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趨勢,如諾貝爾獎頒發給居里夫人、薩繆爾森等人,以及較早就注意到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等。
但或許是在功勞簿上躺得太久了,最近這些年,諾貝爾獎評委們的選擇使人越來越看不明白——科技類獎項幾乎成為歐美人的專利,難道發展中國家真的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成就?經濟類獎項連續頒授給美國人,可國際金融危機不也是美國人惹的禍嗎?文學獎與和平獎的爭議從未間斷,今年更是出現了奧巴馬只靠一張會說的嘴便拿獎這樣一出鬧劇。
筆者曾與瑞典許多諾獎評委打過交道,他們的平均年齡至少有65歲,幾乎所有評委都能講流利的英文或法文。但他們很少有人到過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除知道發展很快外,對這些國家的具體成就幾乎一無所知。幾名諾貝爾獎評委應邀到中國講學,回到瑞典后,竟被一些人誣稱“得到中國人的賄賂”,而這些評委到其他國家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到這,人們對諾獎“偏心”的原因便可知一二了。可筆者替瑞典人、挪威人擔心,諾貝爾獎再如此下去,會被世界所遺忘。▲(作者是人民日報前駐瑞典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