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戈
每次在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多少都會有一些期盼——但絕不包含經濟學獎。中國的經濟學家個個像明星,具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和媒體曝光率,我們不僅知道他們的研究方向,他們的學術成果,還大體知道他們講學和參加論壇的出場價格。一個有點文化的中國成年男性隨便就可以數出來幾十個經濟學家的名字。但就宛如我們對中國足球隊的熟悉一樣,我們根本不會去想他們是否可以獲得世界杯冠軍,現在我們連他們獲得世界杯預選賽參賽資格的想法都沒有了。永遠有多遠,中國足球隊距離世界杯冠軍就有多遠。
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獎從來沒有成為過誰的夢想,更沒有成為公眾的情結。仔細一想,這好像還是有點不對。中國的經濟學好像不應該比作足球,應該比作乒乓球、至少像網球才對。中國經濟學家研究經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背景——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經濟體,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模式讓全世界學者著迷。這難道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學實驗室?
40年來,有60多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2/3以上是美國學者獲得,而在這40年中,美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嚴重的正相關關系。現在,尤其是近十幾年,在世界上中國最拿得出手的就是經濟,而最沒讓人有念想的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我們的遺憾不在于中國經濟學家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了我們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現狀的盤點。
中國的政治家憑借他們的智慧和努力帶領我們成功摸了30年石頭,到現在沒有大的閃失,走出了一條全新的中國道路,這里面一定有一個規律性的“中國模式”,難道中國的學者沒有責任用一套理論清晰地把它總結出來嗎?
有經濟學家說,中國人如果要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一個前提:必須研究人類的共性問題,要解決人類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我猜測這里面的意思是,只研究中國的問題不可能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她的成長方式除了中國的特色,難道不是在試圖解決人類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這里面沒有人類共性的問題?
他說的第二個前提,學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是政府需要什么我就跟著你走,換句話說就是少接點課題,多下點功夫。這個觀點我同意。當然教育的問題、體制的問題永遠是重要問題,但不是核心問題。人類歷史上所有非自然科學的成果都是學者獨立研究的結果,和金錢無關和地位無關和國家的支持無關。從蘇格拉底到孔子,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從弗里德曼到克魯格曼,概莫能外。
中國的自然和工程科學家雖然與世界先進水平依然有巨大差距,但絕不像經濟學研究這么大。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水平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匹配。中國經濟學家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距離雖然沒有永遠那么遠,十萬八千里還是有的。▲(作者是中央電視臺《今日觀察》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