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小 非

“開胸驗肺”事件引起全國上下一片嘩然,人們開始對職業病防治工作予以重新審視。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關注下,職業病患者的維權路能否變得更加平坦?職業病防治工作能否因此而取得新進展?
2009年7月26日,對河南小伙張海超來說,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只不過,“高興”的背后,代價過于沉重。
這一天,在衛生部專家的督導之下,河南省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組織省、市有關專家對張海超的職業病問題進行了會診,最終明確診斷為“塵肺?、笃凇薄_@標志著,因為無法證明自己得了職業病“塵肺”而毅然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手術臺“開胸驗肺”的張海超,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贏得了關鍵性的一步。
無奈的“開胸驗肺”
2004年6月,張海超到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以生產硅磚、耐火材料為主的鄭州振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幾年時間里,先后從事過雜工、破碎、開壓力機等有害工種。
2007年8月,還在振東公司上班的張海超開始出現胸悶、咳嗽、多痰等不適癥狀。剛開始他以為是感冒了,也沒有過多在意,但治療一段時間后仍沒有效果。
2007年10月,從振東公司離職后不久,張海超到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檢查,醫生懷疑是肺結核,但不能確診,建議到大醫院復查。隨后,張海超來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排除了肺癌和肺結核的可能,懷疑是職業病——塵肺。在醫生的提醒下,張海超這才意識到,可能和在振東公司的那段工作經歷有關,因為當時車間粉塵很大,防護措施僅僅是戴一個口罩,有時候甚至連口罩都不戴。他告訴醫生,在振東公司期間做過3次體檢,但從沒有人告訴過肺有問題。醫生建議把當年體檢的胸片透視拿來看看。
于是張海超到體檢單位新密市衛生防疫站查詢,這時才發現,自己的肺在2007年體檢時就已發現異常了,只是,單位私自扣下了復查通知,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
為了弄清病情,張海超先后到北京協和醫院、中國煤炭總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6家醫院反復求證。專家們一看片子,都說患的是職業病——塵肺。
塵肺是我國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患病人群主要是煤炭、冶金和建材等工廠的粉塵作業工人。長期吸入高濃度有害粉塵,會引起肺組織廣泛纖維化;患者最終可能會因呼吸衰竭或合并感染而死亡。目前醫學對此無能為力,只能保守治療維持現狀。
按照現行的職業病防治辦法,職業病必須由屬地職業病防治所或有職業病鑒定資質的醫療機構來認定。醫生建議張海超趕快到地方職業病防治部門做鑒定,然后找單位討說法。
然而,職業病法定診斷機構——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給出的診斷證明,卻讓張海超大吃一驚。鑒定結果是:“無塵肺0期(醫學觀察)合并肺結核”。給出的意見是:進行肺結核診治,建議到綜合醫院進一步診治。也就是說,鑒定結果認為是“肺結核”。這引起了他的強烈質疑。在多方求助無門后,被逼無奈的張海超走進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不顧醫生勸阻要求“開胸驗肺”。
艱難的維權路
張海超是不幸的,為了證明身染職業病,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然而,他又算是幸運的,在媒體和相關部門的介入下,為自己討回了公道。事實上,這僅僅是揭開了我國職業病患者現狀的冰山一角,我國職業安全健康形勢十分嚴峻。
浙江省人民醫院的專家介紹說,法定職業病種類繁多,主要有塵肺、放射性疾病、職業中毒等。而紡織、機械制造、電鍍、焊接、塑料工業、印染、制鞋、造紙等十幾個行業,是職業病的重災區。早在2005年初,衛生部就透露,全國受到職業危害的人數超過2億人。國家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曾指出,“目前我國實際接觸粉塵、毒物和噪聲等職業危害的職工就達2500萬人以上,每年全國的塵肺病患者就有約1萬人”。
目前,隨著大量中小企業和私人企業的涌現以及勞動力人群的大量流動,我國職業病防治形勢變得更加復雜。由于技術條件、經濟條件的制約,這類企業中缺乏基本的勞動保護設施,有的甚至采用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導致職業病頻頻發生,嚴重威脅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
但是,由于職業病患病群體往往局限于特定行業和特定工種,加之絕大部分都是外來務工者,患者維權意識不是很強,一度并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直到近一兩年來,隨著媒體有關報道的陸續出現,尤其是隨著如云南省水富縣返鄉農民工患矽肺病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張海超的“開胸驗肺”,湖南百名“塵肺”農民工深圳維權等事件的報道,職業病及相關問題才最終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根據衛生部此前的通報,中國2008年新發各類職業病13744例。據報道,浙江省職業病正以每年新增600多例的速度上升,2006年至2008年,浙江省共報告職業病880余例,而報告之外的可能還有不少。今后10年,浙江乃至全國將進入職業病高發期。目前全省已申報職業病危害項目的企業有24034家,接觸有毒有害作業工人557993人。

其實,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早在2001年,我國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作為一種補充和細化,2002年衛生部發布了《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然而,看似“有法可依”的背后,職業病患者的維權路卻是布滿辛酸。
幾年前,徐志輝從家鄉湖南省耒陽市導子鄉到深圳當風鉆工,闖蕩幾年掙了錢,然而,這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卻讓他得上了塵肺病。如今,為了討說法申請賠償,他和幾個老鄉正在深圳四處奔走。作為到深圳維權的湖南100多名風鉆工代表之一,徐志輝一語中的:“職業病維權,最難的是鑒定?!?/p>
一是資格與權威的疑惑。按照現行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條、四十條規定,“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這就意味著,患者如果要認定職業病,只能去屬地法定的醫療衛生機構。如果沒有獲得衛生行政部門的批準,哪怕是再權威的醫療機構給出的鑒定結論,在法律上也是無效的。所以,張海超輾轉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多家具有醫學權威性和科學性的國家重點綜合醫院,獲得的診斷結果卻不能作為呈堂證供,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胸驗肺”之后的證明,也未能獲得相關部門的認可。鄭大一附院還因為不具備職業病診斷資質,受到了河南省衛生廳的通報批評。
然而一個事實是,當地具有鑒定資格的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最初給出的結論,后來卻被證明是錯誤的。醫學權威部門的鑒定不被法律認可,法定單位的鑒定結論卻存在瑕疵,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二是患者舉證的困難。按照《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申請職業病診斷時應當提供:(一)職業史、既往史;(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三)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四)工作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資料;(五)診斷機構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關材料。用人單位和有關機構應當按照診斷機構的要求,如實提供必要的資料。
這個條款,《都市快報》首席評論員徐迅雷評論其為“致命條款”?!斑@些材料,得由用人單位出具,想想吧,哪個企業會那么傻,給你出具此等資料?”面對勞動賠償的風險,企業主當然不愿意提供“損己”的工作證明“自證其罪”。而缺少工作證明,自然也就不能到法定機構做職業病鑒定。
另一個制約維權的要素是維權成本。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醫學觀察期間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職業病病人的診療、康復費用,傷殘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職業病病人的社會保障,按照國家有關工傷社會保險的規定執行”。然而,在現實層面,這一規定卻并不能如法律條文所框定的那樣有效落到實處。張海超此前已經花去了大約9萬元的診療費用,其中“開胸驗肺”就需3萬元?;貞浾麄€事件,他不得不感慨,“勞動者維權的成本太高”。
防治的新契機?
“‘開胸驗肺事件發展到現在,雖然有點悲愴,但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胡偉說,“起碼,讓更多的人開始對職業病及職業病防治工作予以重新審視,這也可以說是促進職業病防治工作的一個契機?!爆F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工人都開始關注職業健康檢查。
“很多時候大家關注的都是勞動者得了職業病后無法得到救治,卻沒有太多人關注職業病該如何預防?!眲趧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律系主任姜穎指出,“我國的職業病防治目前出了問題,癥結之一即在于執法監管不到位、事前預防不到位?!?/p>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一度比較模糊。按照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職業病防治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然而,2003年10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頒布的《關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調整意見的通知》,卻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管職能重新進行了切割、分工,把職業病防治中作業場所的監管職能劃給安全生產監督部門負責。
國家的法律規定和政府文件的內容不一致,帶來的當然是混亂。結果隨著對法律優先還是文件優先的不同理解,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有的地方勞動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由安全生產監督部門負責,有的由衛生監督部門負責的怪現象。
之后,鑒于安監部門“每家工廠都能進”,而職業病事故發生后,“衛生部門往往難進工廠門”,200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對職業健康監管職責進行界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負責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的監督檢查工作,負責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的頒發管理,組織查處職業危害事故和有關違法違規行為。
日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再次明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全國生產經營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工作。
但責權正式移交后,部門間良好協作工作機制的建立卻不可能一蹴而就。職業病防治中的作業場所監督檢查職能往往出現真空,導致從源頭上防治職業病淪為空談。
浙江省社科院法學所沈軍博士認為,目前出現這種不正?,F象就是職業病防治法出臺后面臨的問題。沈博士說,根據立法法規定,遇到國家法律與部門規定有沖突時,以法律規定為準,國家法律是上位法,部門規定是下位法,下位法需服從上位法規定,不得違背。對于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則應由共同上級國務院統一進行。
同時,沈博士指出,任何法律出臺、實施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進行必要的修訂以及及時出臺一定的實施細則,是保證立法目的實現的有效途徑。“在以后的立法制定時,應盡可能多地聽取專家、職業人員的意見,比如安監人員、職業病防治專家以及有關職能部門的建議等,盡可能增加立法透明度,避免出現部門權限的‘打架?!?/p>
7月30日,《都市快報》聯合《華商晨報》等全國12家媒體發出倡議,建議修改職業病防治法:“作為負責任的媒體,我們無法漠視張海超事件的發生。而只有職業病防治法的修改,才能從制度上保障張海超們能夠得到一定的保障?!?/p>
在“開胸驗肺”事件中,職業病防治法所規定的職業病診斷手續之繁雜為人詬病,而患者維權之路更是異常艱辛。
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胡偉認為,架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維權機構很有必要。“咱們也有對應的機構,可是沒發揮作用,原因就在于都是政府性質。試想,地方政府會愿意放棄招商引資的大計而去維護工人權益嗎?為了所謂的地方利益,他們往往將立場向企業傾斜。所以一定要有政府、企業之外的第三方社會機構來進行維權。現行體制要容納這一塊?!?/p>
2009年7月31日,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出《關于開展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工作現狀調查的通知》,決定開展全國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工作現狀調查,并對部分省市及有關機構進行抽查。隨后,衛生部發布新版《塵肺病診斷標準》。
或許,職業病防治在各方爭議和博弈中將掀開新的篇章。
相關鏈接:國外的職業病鑒定及維權
巴西:凡是“重復性勞動損傷”或由有毒物質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等,都自動被認定為職業病。
患上職業病的職工有權要求治療,如果造成的傷害迫使其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從事類似工作或者必須減少工作時間和強度,甚至永遠喪失工作能力,他們可以要求得到金錢補償。
德國:擁有相當完備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職業病的預防、認定和賠償被納入法定強制保險體系管理。
德國法律規定,醫生和雇主有義務向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通報疑似為職業病的病例。有些疾病盡管未被《職業病條例》列出或并不滿足條例規定條件,亦可被意外事故承保單位認定為職業病。
美國:沒有政府設立的職業病鑒定機構,在法律上對職業病的診斷可以由任何普通執業醫生,甚至家庭醫生進行。
美國通過立法把職業病的診斷和治療納入了勞動者醫療保險體系,同時接受政府勞動部門及司法部門的監督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