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驊

自金融危機以來,全國多地紛紛推出各種形式的消費券。其中,尤以杭州市的力度最大。如今,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消費券活動也已告一段落。消費券的發放,效果究竟如何?
“冬天”里的一把火
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使有世界“經濟快車”之稱的中國經濟遭遇重創。為了應對這次金融風暴,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了“一攬子”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而發放消費券,成為許多地方政府刺激消費的一個主要手段。
2008年12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率先宣布,將針對2008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前登記在冊的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城鄉重點優撫對象等三類人員約37.91萬人,每人發放等值為100元人民幣的消費券。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成都率先出招促消費。
緊隨成都之后,杭州也開始發放消費券。
杭州市政府的第一筆消費券發放時間,正值中國經濟因金融風暴陷入谷底的2009年1月。當時,市場的主要問題是消費需求不足,導致企業產品庫存增加;而企業開工不足,導致員工下崗;下崗后市民收入減少,消費自然不足。
為拉動消費,杭州市在2009年春節前夕開始實施第一階段政府消費券的發放工作,由市、區財政各出資5000萬元建立消費券專項資金。發放對象為: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約1.55萬戶,每戶200元;杭州市區2008年12月31日登記在冊的企業退休職工,約31萬人,每人200元;市本級注冊在內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共26萬人,每人100元。
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等低收入人群,抵御危機的能力最弱。通過使用政府發放的消費券,他們既可以購買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購買家電、手機等改善生活的用品,甚至還可以去旅游、看電影、健身,有效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第一階段消費券發放以后,受到社會各界好評。為進一步鼓勵消費,拉動內需,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杭州市政府決定于2009年2月底啟動第二階段消費券發放。
相比于第一期發放的政府消費券,此次消費券種類更多,使用范圍也大大擴大。通訊、加油、保險等行業已被列入使用范圍。除商場超市、家電賣場等,還增加了餐飲茶樓、美容美發、肉類副食品、洗染、攝影等商貿服務業,杭州的武林路女裝街、文三路電子一條街、“茶村”梅家塢等特色商業街區的部分企業也加入消費券使用范圍。據杭州市財政局統計,可接受消費券的商家和教育培訓機構共有2766家,其中商貿類達1886家。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市發放的消費券除了具有“代幣”消費的功能外,按不同的消費類型,消費者憑券到指定場所消費,還可享受商家提供的5%-20%的優惠。這樣,消費者憑消費券就可以購買到高于票面金額的商品或服務。
消費券發放后,市民的消費熱情逐步釋放。通過消費券的催化效用,實現消費增加帶動生產增加、生產增加帶動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帶動消費增加的良性循環,消費券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初步顯現。
此外,南京、廣州和鎮江等地也紛紛發行了旅游消費券。甚至一種有別于“政府版”的消費券——“企業版”消費券也借勢興起,如200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廣州市國美電器派發總價值2000萬元人民幣的電器類消費券。一時間,消費券成為了經濟嚴冬里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
促消費目標基本達到
全國多地各種形式的消費券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燃起了市民的消費熱情,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消費的增長。
以杭州市為例,從總量看,杭州市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8.35億元,同比增長11.10%。商貿行業方面,春節期間,華潤萬家洑家店銷售額比2008年同期增長39.6%,濱江店銷售額比2008年同期增長31.4%。“五一”期間,杭州大廈、銀泰、解百等5家商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13%,世紀聯華、物美、華潤、家樂福等11家超市銷售額同比增長6.54%。根據抽樣的小票上付現金額和用券金額初步估測,消費券帶來銷售增長的放大倍數在1.3—4倍不等。

在社會消費增長的帶動下,得益最大的當屬一些本地的家電企業。杭產家電數源、華日、松下等品牌的產品在正月里全線飄紅,甚至出現賣斷貨的現象。
由于“使用消費券購買本地產家電,除了可以享受消費券本身的優惠外,還可以優惠13%”,使得杭產家電的銷售額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長均在50%以上。
“2009年上半年,有了消費券的刺激,我們的銷售額一下子增長了90%。”華日冰箱銷售經理的語氣中掩飾不住興奮,“華日冰箱在杭州的48家門店,每天的銷售量基本都保持在500臺,夏天更是供不應求,還經常需要補貨呢。最好的是‘五一小長假的那天,單歐尚超市一個點就賣了200多臺。往年這個時候每天的總銷售量也就兩三百臺吧。”
銷售增長帶動了企業生產的恢復和擴大。數源科技公司在春節期間增加了70名一線員工加班,管理、財務、配送、采購、售后等也提前開工。松下公司針對春節期間洗衣機滾筒系列斷貨的情況,及時安排下沙工廠提前上班,來滿足市場的需求。華日公司原本計劃6月份才投入使用的生產線提前啟用。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測算,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旅游消費券的刺激效應,對于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著眼于促消費、擴內需的國民經濟而言,確實充滿了誘惑。
杭州市旅游消費券主要面向以上海為重點的長三角地區和日本、韓國等境內外旅游市場發放,總價值達1億元人民幣。其中,向境外發放的旅游消費券,分別印有日文、韓文以及英文的三種版本。
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市旅游消費券的發放,效果較國內其他城市更加顯著。記者從杭州市旅游委員會獲悉,截至7月26日,共回收杭州旅游消費券883607張,直接消費總金額4605萬元。據有關部門抽樣分析,平均每張10元的旅游消費券,可以拉動289.45元的旅游消費,乘數效應非常明顯。
杭州市旅游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2.6%的受調查人員表示,旅游消費券促成持券人有來杭旅游的念頭。2009年上半年,杭州共接待國內游客2472.10萬人次,同比增長12.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33.50億元,同比增長15.8%,杭州市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增幅分別高于2008年同期5.2和3.9個百分點,實現旅游總收入381.45億元,同比增長15.1%。
“消費券使用到如今,應該說符合我們原來的設想,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杭州市財政局綜合處處長壽學軍說,“政府推出消費券的初衷有兩個,一是改善民生,二是拉動消費。從這半年多來的情況看,兩個目的都達到了。”
據壽處長介紹,目前,隨著消費券回收和兌換工作的進行,杭州市有關部門已著手準備詳細的消費券績效評估工作。

思考: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說:“現在是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中國很多經濟學家把消費券的發放歸屬于“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對杭州等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行為,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這有助提振內需,在特殊的條件下采取特殊的辦法,消費券是一項比較可行的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認為,發放消費券是擴大內需最直接的方式,因為投資重大項目一般需要半年或三五個月才能見效,而消費券卻能立竿見影,限定使用期間可以迅速刺激消費,從而消化過剩產品,令廠商和流通環節回籠資金。
“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民間消費太少,原因是人民的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不成比例。必須采取措施,提高民間的消費能力,成都市的做法就是要提高市民消費能力,擴大內需。”針對成都市發放消費券的嘗試,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強博士作上述表示。他指出,在經濟不景氣時,居民的消費能力低下,短期內難以通過收入分配政策改善,但生產部門過剩的產能需要及時消化,不然就會導致經濟重大損失。他支持成都市派發消費券的做法,“不能發現金,因為如果老百姓拿到現金,他們又存入銀行,這就起不到促進消費的作用。”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李剛指出,政府發放消費券意在刺激居民消費,屬公益福利性質。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在經濟運行平穩時,政府也會為了縮小消費差距、提振消費水平而給一些低收入者派發消費券,主要用于其食品和教育等公共支出,是一種社會福利;在經濟出現衰退時,則通過派發消費券來刺激消費,促進需求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值得玩味的是,金融風暴發生后,美國曾采用給人均家庭退稅1250美元的方式刺激消費,結果許多民眾卻把退稅的錢存起來了。相比之下,中國許多城市發放的消費券卻可通過規定使用期限,刺激即時消費,凸現其優越性。
在“政府版”消費券發放工作告一段落情況下,針對一些企業推出的如電器消費券、購房消費券等形形色色的企業消費券,有關專家提醒,要正確對待,謹慎選擇,提防某些企業打著“消費券”的名義損害消費者利益。“企業消費券實際上就是一種打折的方式。”全國政協委員、原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說,“在商業促銷方面,政府要加以引導,企業要自律,消費者也要逐漸成熟。”
面對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火熱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填認為,“消費券的發放更應著眼于可持續性的刺激消費,讓消費者沒有后顧之憂,大膽、長期消費。”
“擴大內需最根本的還是要完善養老統籌等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敢花錢。”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說。
“杭州不會再大規模發售消費券了。”在杭州,市政府財稅部門的一位官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