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阿富汗戰爭
美國《時代》(10月12日)
阿富汗戰爭正面臨十字路口,奧巴馬很快將決定是繼續增兵,還是開始著手撤出該國。這場戰爭打響已八年有余,但很多時候它都被美國人所忽視。首先是因為塔利班政權迅速垮臺,其次是伊拉克戰爭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但塔利班勢力正在卷土重來,阿富汗已經成為美國軍事和政治的雙重難題。
在伊朗獲得核彈之后
美國《新聞周刊》(10月12日)
美國及其盟友在應對伊朗核項目上有三種基本做法:軍事打擊、外交斡旋以及容忍并遏制伊朗的核威脅。軍事打擊會讓伊朗贏得同情,只會延遲而非終結伊朗的核武項目,外交斡旋對于無誠意的伊朗而言也是浪費時間。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聯合其他國家,正視伊朗核武威脅,最大限度地給予遏制。
風暴之后
英國《經濟學人》(10月3日)
在經歷了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經濟走向再次變得能夠預期,一句話,經濟恢復常態。但如果近距離審視世界經濟的話,就會發現,世界經濟離恢復“正常”仍相當遙遠: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產業制造能力仍然未恢復;至于今日經濟的增長,更多是來自短期內的政府財政刺激。種種跡象表明,消費開支未來仍將走低,而資本成本將高于危機之前的水平。世界經濟恢復“新的正?!贝嬖谥鴥煞N可能;一是經濟大致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二是世界經濟增長長期走低,投資就業和生產力都比危機前脆弱得多。要想避免走上后一條灰暗的道路,各國決策者必須有所作為;他們必須要在不損害公共財政的情況下,有效刺激提升需求,在新舊產業交替升級過程中有效控制失業率;而最重要的,則是鼓勵革新和貿易,因為它們才是經濟增長的終極引擎。
讓我們痛苦的工作
法國《新觀察家》(10月1日)
塔蒂娜為丈夫雷蒙的變化不安,雷蒙夜里在床上翻來覆去,一大早爬起來就開電腦,他體重減輕,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開玩笑。雷蒙最后以自殺結束了一切。他是雷諾公司的設計師,這是雷諾的第一起自殺案例。此前,法國電信在最近18個月里有24人自殺。工作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噩夢?
鳩山政權的軟肋
日本《要素》月刊(2009年10月)
動輒大動肝火的菅直人最近心情很好,他將出任鳩山內閣的副首相兼新設置的國家戰略局大臣。內閣的混亂大概會因菅副首相的干勁而滋生出來。日本內閣副首相對于各大臣并沒有指導命令的權力,日本國家體制中很少設副首相一職,原因就在于此。給國家戰略局太大的權力,無疑是讓國家政權出現了雙重化。
誰來拯救社民黨?
德國《明鏡》周刊(10月5日)
在剛過去的德國大選中,社民黨的得票率表明其仍是德國第二大黨,但23%的數字卻創了歷史最低,比4年前的選舉大幅下降了10個百分點。加上默克爾的基民盟一心與自民黨合作,社民黨11年后再次成為在野黨。遭受歷史慘敗后,社民黨迅速醞釀了重組。它能否休養生息,創造新的執政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