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軍
沉得下心志,耐得住寂寞,方能做得出學問。
胡適25歲時已經是北京大學的名教授,發表了引領新文化運動的《文學改良芻議》;不到30歲,他就成為了當時中國學術界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
說起來有些難以置信,胡適的“少年得志”竟然是源于他生活中的兩次挫折的激勵。
第一次挫折發生在上海,那時候他19歲,因為覺得前途茫茫,人生無趣,所以終日無所事事。有一天晚上,胡適在外面酒后肇事,結果被抓進監獄里關了一夜。這件事讓胡適覺得是奇恥大辱。從此,他用功讀書,不久就考取了官費生赴美留學。
第二次挫折發生于胡適在康奈爾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時,當時胡適是康大最令人矚目的明星學生,特別是自從他獲得了“卜朗寧文學征文獎”之后,不時有人邀請他到各地去演講。這使他的導師克雷敦教授很不高興,對他外務太多不能專心于學業十分不滿。但是胡適依然我行我素,后來系里取消了給胡適的獎學金,以此作為對他的一個警告。
這件事要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也許就是傷心幾天罷了,極端者可能因此對老師心懷怨恨。胡適的反應卻大大不同,他事后說這件事使他“從睡夢中驚醒”,讓他意識到他的確是荒時廢業太多了。于是,胡適很果斷地決定,應該馬上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讀書,否則熟人太多、應酬太多遲早會斷送自己的學業。因此,他最后兩年的博士學業是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的。在哥大的兩年,胡適摒絕外務,刻苦攻讀,兩年時間就寫下了后來開辟中國學術史新紀元的《先秦名學史》。
胡適在給密友的信中,曾不止一次說起康大哲學系取消他獎學金的事,并說他對這件事深懷感念。克雷敦教授去世時,胡適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他對自己的密友說:“我對(康大)哲學系教授的感激是超過他們所知的。”
這是胡適成為學術名流之后常說起的兩個故事,因為這兩件事使他認識到:成功常常慣壞一個年輕人,而失敗卻能致以激勵!■
燕子摘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