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報稱中國是“第二最好的模式”
德國《星期日世界報》10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是第二最好的模式”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呼吁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他認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其他地區的典范。中國不是最好的模式,這是第二個最好的。中國剛剛建立新的最低社會保障標準:誰住在城市地區,如果收入沒有得到保障,將得到國家補助。這不多,但是一個保障。
如果人民不接受,沒有一個政府能夠生存。中國政府被人民接受,因為它帶來穩定、繁榮和經濟發展前景。(青木譯)
韓國《京鄉新聞》10月18日文章,原題:不是中國模式,僅是中國例子 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期間,主賓國中國舉辦了主題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通過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探索今后的前進之路。
致辭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高度評價稱,中國實施開放和現代化戰略,使數億人擺脫貧困。中國在過去30年里取得的成就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不追從西方發展模式的中國式發展戰略被稱為中國模式。世行林毅夫強調稱,中國模式的特征是國家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爾普斯指出中國模式的特征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在法蘭克福中國館內擺放著《中國模式研究》譯本。
中國模式不僅僅是學者們的研究課題,部分國家已開始學習。中國在外交和經濟談判時也開始強調中國模式。中國近日表示今后進口鐵礦石時將按照中國模式而不是慣例。
中國模式尚處于試驗之中。為取得中國模式的成功,需要普及中國經驗,升華為普遍價值,關鍵是中國如何處理威脅體制的貧富分化和民族矛盾等問題。中國需要給世界人民帶來感動,這樣中國模式才能成功。無法帶給人感動的成就談不上是發展,也無法發展成中國模式,只不過是一個“中國例子”而已。▲(張尹珠譯)
世界對印中來說足夠大
《印度快報》10月18日文章,原題:塔魯爾說印度沒有在非洲與中國競爭 印度外長沙希·塔魯爾說,印度與非洲國家關系不受中國在那片大陸上的活動約束,與北京的競爭也不能決定印度的對非政策。
塔魯爾在正式訪問紐約期間說:“我們同許多非洲國家的關系是不受中國在那所作所為的約束的。根據第三國來看待其中任何一個關系都不具有建設意義。”非洲地區的發展和建設不僅需要中國和印度的貢獻,也需要西方國家的。塔魯爾說:“競爭不是關鍵所在。”
“我們在非洲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認為正確的。我們認為非洲是一個印度可以做出珍貴貢獻的地方。”塔魯爾說。他將于本周訪問利比里亞和貝寧。印度政府的政策瞄準的是將私營行業帶入非洲。而中國已在非洲實現重大存在,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塔魯爾將率領一個商務代表團訪問非洲。但他表示,有商務人員隨行并不表明他們將實施一個政府項目,“在一個新的國家留下厚重的足跡”。“相反我們要讓他們告之到底需要什么,如果我們的私營行業能幫助實現這些需求,我們會和他們商談”。
印度報業托拉斯10月19日報道,原題:塔魯爾說世界對印度和中國來說足夠大 印度外交事務國務部長沙希·塔魯爾用“刺激”形容中印近期發生的口角。他說,印中兩國共同擁有一個健康的關系,類似小事不應被“嚴重夸大”,“我認為重要的是,每個人都降降溫。并不真正存在什么足以導致兩國敵對的原因。”
本月早些時候,印度和中國因辛格總理訪問“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編者注)而互相口頭攻擊,北京將這一地區視為有爭議地區。盡管如此,塔魯爾淡化了這一爭議,說最新的邊界小沖突是一些“刺激”,兩國關系應當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觀察。▲(何晏譯)
水泥“航母”是個意圖信號
港媒猜測中國航母計劃進展
香港《南華早報》10月19日文章,原題:水泥“航母”是個意圖信號 武漢出現了一艘巨型水泥船,這是中國對航母的渴望迅速走向全面建造計劃的最新跡象。武漢這艘“航母”不會下水。但未來某天,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將駛出上海長興造船廠,搭載著噴氣式戰機,在最先進的支持艦和潛艇的保護下駛向太平洋。這一場景何時來臨是該地區外國軍事專家和學者日趨注意的問題。他們認為一系列技術難題仍舊存在。第一艘國產航母5年內服役的預測充滿變數。
本月,官方一所造船研究所宣布,北京計劃建造新一代大型驅逐艦,這會給航母計劃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而航母計劃將是中國成為一支真正藍水海軍的關鍵。
據稱,航母支持艦的建造工作已經開始。五角大樓注意到,配備完整的國產航母2015年不可能造好,但北京打算2020年前建造多艘航母。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軍事專家蓋里·李說,“我們看到中國正在系統而全面地把所需基礎結構和技術組合在一起。何時能夠看到第一艘裝備齊全、支持到位的航母下水很難確定,因為這即使對成熟的軍隊來說也很艱巨,但很多前沿工作正在開展。前方還有很多技術瓶頸。”中國國防部明確表示了北京的意圖,稱“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具體要求”。
即使航母內數量龐大的線路和電纜鋪設也需認真學習。“即使全盛時期的蘇聯也遇到電纜問題,”《漢和防務論評》的平可夫說,“中國明白,自己白手起家,要把一切都弄明白。航母又大又脆弱。”其他障礙需要通過外交以及技術途徑解決。至少在初期階段,中國肯定要用外國艦載機。2006年,購買蘇制航母戰斗機的談判見諸于俄媒體。談判因莫斯科不斷抱怨中國剽竊軍事技術而一波三折。但亞洲外交官們認為,談判仍在進行,盡管莫斯科可能有戰略考慮,但仍渴望把戰機賣給中國。
雖然中國展開一系列前沿活動,沒人認為它會很快實現重大突破。航母戰斗群的建造和運行代表著軍事、工業和戰略協作的頂峰。美國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總裁柯羅夫說,很多國家吃了苦頭才知道,航母計劃實際上要棘手得多,“中國的道路會很漫長、很艱難。”華盛頓對此有共識。太平洋艦隊司令基廷稱:“如果他們(中國)要建造我們所知的航母,需要很長時間,困難比現在想到的要多得多。”▲(作者格里格·托羅德,向陽譯)
新報記者講述在華生活
感受中國的另一種美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另一種美 周末外出聽講座,傍晚匆匆回家時才發現桶裝水喝完了。送水公司的下班時間已過,但筆者決定碰運氣。電話接通后筆者問:“今晚還送水嗎?”答案是讓人失望的否定。對方接著主動問:“您家里水喝完了?那今晚還有水喝嗎?”筆者說:“嗯,沒關系,我煮自來水喝。”他立刻反對:“那不好,我一會兒給你送吧。”沒容我婉謝,他已爽快做出決定,那語氣好像馬上動身送水的樣子。一小時之內,水送到家了。
筆者有時候把這類小故事告訴剛到北京生活的新加坡友人或外國朋友,他們的表情在贊許之余往往流露出不可置信:有這么好的人?怎么他們就沒遇到?在他們努力將生活與北京銜接起來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是連串意料之外的麻煩的人與事。坦白說,直到今天北京還完全稱不上是一個方便的地方(雖然過去幾年有很大進步與提升)。剛開始時,安家、摸清方位、組織生活中需要的服務,自己也折騰過。第一次住的舊“高級公寓”,洗澡時水龍頭偶爾流出黃泥水,互聯網與有線電視可能突然斷線兩三天……筆者想不起、說不清那些瑣碎問題后來都是怎么一一解決的。但筆者發現,在理解你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后,很多人其實愿意也能夠配合你,提供恰到好處的服務,他們的悉心會讓人感動。
如果硬要總結,適應中國城市——稱之為“銜接中國生活”——的要訣:需要時間。用青春換取對這個大國的理性兼感性認知,過程中的磕磕碰碰,不值得向外人講。這里的環境為什么如此,也不難理解。13億人口的大國本身就夠復雜,它還要在十幾年內要趕上一些國家100年才走完的道路,因此規則混亂無效,標準不統一,全屬預料中事。可是,也是在這混亂中,我越來越看到中國的美。那不是“既成”之美,而是社會在亂中求序,在擁擠中尋找空間,在道德失序中力保心靈里的一點良善,在越來越陌生又難以理解的世界面前試圖維護少數基本價值的種種努力之美。每思及此,想到他們集體面對的壓力與挑戰,我想中國人已經做得很好了。
有的手續很麻煩,但還是辦下來了。直著走、繞著彎子走,對付完各種瑣事,有空騎小自行車轉悠北京小巷,在街邊吃烤羊肉串,在很大又快速變化的國家里,有一個小空間做自己的事,體會一份安靜,看老百姓平靜的生活,這是一個外人從中國得到另一種難言的快樂。▲(作者為《聯合早報》駐北京記者韓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