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奧成功激發民族自信 未來七年面對諸多考驗
●本報駐巴西、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吳志華 木春山 ●范劍青 周易思 柳玉鵬
“我們贏得了奧運會,也證明了自己不僅僅是足球場上的強國——巴西終于在國際舞臺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地位。”當巴西里約熱內盧申辦2016年奧運會獲得成功后,巴西最大的報紙《圣保羅頁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位奧地利作家在二戰后曾游歷巴西,并寫了一本叫《巴西:未來之國》的書。從此,“未來之國”似乎成為巴西的代名詞。這個能源毫不遜色于俄羅斯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最大的河流,最大的濕地、最大的鐵礦”,建設過“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最大的體育場,最長的跨海大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10.1%,還得到過“巴西奇跡”的美譽。但自那以后是近20年的失落,直到本世紀初在“金磚四國”中得到一個有些爭議的位置。巴西是個內部差距相當大的社會,又是經濟總量很大的國家。近日發生的里約販毒集團擊落軍機事件也讓西方媒體對巴西的治安感到擔心。但巴西的最新雄心就是《圣保羅頁報》的另一句話:“我們不再是二流國家,是真正的一流。
“巴西展示日益增長的肌肉”
申奧成功后,巴西《圣保羅頁報》專欄記者克洛維斯·羅西談起了親身經歷的一件往事。1997年,羅西到荷蘭采訪歐盟峰會,一位荷蘭記者看到他胸前的記者證上寫著“巴西”后,睜大眼睛帶著懷疑口氣說:“你是特意從世界低層趕到這里來采訪的?”“世界低層”這句話深深刺痛了這位巴西記者的心。但在此后12年的國際采訪中,羅西親眼見證了巴西國際地位從“世界低層”坐上“頭等艙”的變化。羅西說:“看看過去,我們確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讓羅西感到舒心的是,巴西開始成了西方媒體的“寵兒”。今年9月,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瑞士對巴西《經濟價值報》記者說了這樣一番話:“巴西不能老是一個未來之國,永遠躺在那兒做夢。”他強調,從20國集團開始,巴西發揮了更加積極和更加明顯的作用,也承擔起更大責任和義務。路透社則拿巴西申奧成功和中國做對比,稱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一樣,里約熱內盧2016年奧運會也被認為是巴西這個南美大國時代的到來。日本共同社也表示,奧運會是巴西成為大國的“試金石”。對巴西表示認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0億美元債券的舉動,路透社分析說,這是巴西總統要“大修全球大廈”,要開始替發展中國家說話,“要知道巴西僅在7年前還是從IMF接受救濟資金最多的國家”。英國《衛報》10月4日發表的一篇題為《巴西希望將體育的強大轉化為國際舞臺上的金牌》的評論文章說,巴西作為G20成員國,正在展示其“日益增長的肌肉”,巴西政府希望巴西崛起為政治、經濟和能源上的世界性大國,提升參與和制定國際規則的話語權。文章援引巴西總統辦公廳主任盧瑟福的話說:“我們擁有巨大的石油儲備,足以使巴西成為國際能源大國,當世界面臨如此多困難的時候,我們在討論過剩。巴西是最后一個步入危機也是最先走出危機的國家。”
除了捧巴西的言論外,美國《華盛頓時報》10日的文章還說,雖然巴西發展迅速,但應對該國的走向保持警惕,特別是前不久巴西給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流亡總統塞拉亞提供庇護,讓人們對巴西可能更加左傾有了保守的估計。美國前負責美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伯納德·阿隆森10日還通過美國媒體表示了對巴西崛起的擔憂。他認為,在拉美國家中,對美國利益的最大威脅很可能就是巴西,因為巴西是世界第五人口大國(約1.9億)、經濟總量世界第八,是南半球最強大的國家,在美國人關注的防止全球變暖和核擴散等問題上起著潛在的決定性作用。
“有成為能源、農業和環境大國的現實能力”
2001年,當投資銀行高盛的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將巴西與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一同歸納為“金磚四國”(英文縮寫BRICs一詞由4國英文名稱首字母組合而成)時,曾有人對巴西的“含金量”表示質疑。奧尼爾以一句玩笑回應說:“人們告訴我,我一定是為了讓‘BRICs這一縮略詞聽起來更悅耳一點,才加入了巴西(B)。”俄羅斯《獨立報》2008年曾議論說,通過“金磚四國”這一國際平臺,巴西增強了自己的政治分量,開始從地區大國逐步走向世界大國。
“巴西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除了上帝的懲罰沒有什么不可能實現的。對于一個曾經被列為第三世界的國家來說并非易事,如今巴西真正走進大國行列了。”申奧勝利后,車工出身的巴西總統盧拉在接受媒體聯合采訪時表達出了巴西人的自信。盧拉說,巴西曾是一個殖民地國家,因此,巴西人總是看輕自己,但成功申奧說明,“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能夠做的事,我們巴西也能做得到”,“我們不再是二流國家,我們獲得了國際公民的資格”。
巴西利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普洛科皮奧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巴西人之所以有自信,是因為巴西具有成為世界上能源大國、農業大國和環境大國的現實能力。新能源將是未來世界強國的指標之一,巴西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水電和乙醇燃料已經占能源消費結構的47%,是世界上使用清潔能源最多的國家。現在巴西生產乙醇僅用了300萬公頃土地,還有上億公頃土地等待開發。巴西現在是世界上最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美國人喝的咖啡、中國人要的豆油和鐵礦石、瑞士人做巧克力的原料可可、阿拉伯人和日本人精挑細選的雞肉、歐洲人用的高檔皮鞋和皮包、亞洲人享用的蔗糖和煙葉、拉美人開的汽車和電器,都有來自巴西的品牌。
很多普通巴西人對國家的發展感到滿意。《環球時報》記者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居住的小區建于2000年后,43歲的系統分析員路易斯7年前花14萬雷亞爾(1美元約合2.3雷亞爾)在小區買的一套房子,現在市場價升到了65萬雷亞爾。路易斯說:“最近幾年巴西利亞房地產很熱,它反映出巴西人日常生活在發生變化。我們收入增加了,自然愿意住更舒適的房子,也把房地產當成了一種投資。”
巴西借奧運翻身有難度
未來7年,有許多大事等著巴西人來辦:明年慶祝遷都巴西利亞50周年,2014年舉辦世界杯足球賽,2015年開采儲藏600億桶的深海石油,2016年舉辦奧運會。對此,盧拉總統說:“過去,巴西失去的歷史機遇太多了,這次不能再失去了。”
“奧運會雖然在2016年舉行,但競賽現在就開始了:保障地鐵工程如期完工就像100米賽跑,建設奧運村是三級跳遠,海灣清淤工程是接力賽,將旅館接待能力翻一番更像是一場4輪制的淘汰賽。”一位名叫艾麗阿內的巴西記者用這樣一系列比喻講出了不少巴西人內心的關切。10月5日,《圣保羅頁報》一篇題為“盧拉的喜悅與憂慮”的文章說,巴西國內還存在很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在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亟待改善,要通過奧運會的舉辦消除貧民窟,“里約是世界上暴力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何實現人們的期望,需要面對并戰勝巨大的挑戰”。10月17日里約發生販毒集團擊落軍警直升機的事件后,很多西方媒體對巴西的社會治安問題更加表示質疑。一些巴西人還認識到,巴西成為世界強國的制約因素還有很多,如人才素質較低,辦事效率差,缺乏進取心等。習慣享受生活的巴西人,辦事歷來不著急,下班時間一到,必然準時回家,從來不會加班加點地搶進度。
最近,巴西學者達尼埃爾在《圣保羅州報》上撰文說,巴西人文發展指數有了進步,但也只是第75位,甚至比一些拉美鄰國還要差。他還認為,巴西能辦奧運會,但并不能保障巴西就能“坐上頭等艙”。《圣保羅頁報》10月2日的社論也提醒巴西人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社論說:“墨西哥早在1968年就主辦了奧運會。40年后的墨西哥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了發言權,但要取得與美國平等的地位,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在巴西最近30年的發展中,曾遭遇過類似的問題。創造“巴西奇跡”后,巴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陷入了經濟停滯的困境,由于前期發展舉債過多,物質匱乏和貨幣貶值,一度讓巴西成為世界上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新興國家的一個樣板
同為“金磚四國”的印度和俄羅斯,對巴西關注也很多。《印度快報》說,鑒于巴西在國際足球界的優勢地位,而印度在板球界很有影響,雙方應該通過“足球+板球”的交流,互相傳授經驗,以期在體育方面共同進步。《印度時報》在談到巴西申奧成功時也說,兩國未來在國際舞臺上的合作應該更密切,特別是在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方面更應如此。俄《共青團真理報》10月5日發表題為“巴西開始走向世界大國道路”的文章稱,申奧的成功,帶給巴西人的不僅是興奮,而且也將成為巴西走向世界大國的催化劑,“巴西從不避諱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大國的意愿”,據世界銀行表示,到2016年,巴西將會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但在普通俄羅斯人看來,他們了解最多的還只是“巴西足球是世界一流的”。名為“安娜”的網民說:“我還是從這次巴西申奧成功后,才知道這個國家的一些情況。除了有關‘金磚四國的消息外,俄國內媒體過去對它的報道也不多,因為巴西在國際政治事務中很少發出什么聲音。”
在南美鄰國中,阿根廷人看巴西會帶著些酸澀。阿根廷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佩雷斯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20世紀初,阿根廷是全球十大富國之一,也是南美第一強國,當時僅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巴西全國。那個時候,巴西的富人如果想要買點奢侈商品,往往會去‘南美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而現在,情況正好相反,僅巴西圣保羅州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于阿根廷全國。”佩雷斯的話雖有些夸張的成分,但說出了大多數阿根廷人心中的不服氣。還有阿根廷人會自豪地說,在人均GDP、平均受教育水平、中產階級占總人口比例、人均期望壽命等方面,阿根廷都高于巴西。這種相互不服氣從足球場一直延伸到聯合國內。巴西“爭常”過程中,阿根廷是主要的反對國家之一。盡管民間有互不服氣的心態,但兩國還是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很多合作。阿根廷著名學者豪爾赫·卡斯特羅就認為,應該客觀地承認巴西的崛起,在綜合國力方面,巴西已經是南美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國,阿根廷政府的努力方向應該是通過理性的外交來確保國家利益和國際地位,通過正確的國內政策來推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環球時報2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