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青
我的文學啟蒙恩師,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鄉村老人。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沒有高考與文化等級的時代。他熟讀的“圣賢書”,不但沒有改變他悲苦的命運,反而使他的人生陷入一片更為黑暗的泥沼。作為知青,他被遣送下鄉,接受再教育。
繁重的農活將他的雙肩磨破,后背壓彎。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是不能理解知識竟然也會給人帶來如此大的不幸。其實這根決定人一生命運的長線,纏住的不止先生一個人,而是整個時代的知識分子。
在先生的記憶深處,永遠有著一個不可磨滅的1977年。那年9月,中國教育部召開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長達10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并以擇優錄取的方式來選拔優秀人才進人大學,讓他們接受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
我的先生,就是當年高考考生中的一員。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后,他竟然如孩童般歡呼雀躍,熱淚盈眶。他不分晝夜地溫習自己之前學過的功課,希望能在來之不易的考試中脫穎而出,走出這片被貧困煎熬了幾百年的山野之地。
1977的高考不在夏天。當一群群年齡不等的考生從四面八方涌向考場時,紅漆黑字的木門上,早已倒掛著長長的冰柱。先生和無數懷揣夢想的考生們在歪斜的木凳上。經歷了這一次讓他們終生難忘的考試。
據我的先生描述,當時與他在同一個考場參加考試的,有鬢發斑白的老頭、雙腳泥污的農民,甚至還有大肚蹣跚的孕婦。形形色色的人,匯聚到這里,只為親自聆聽這曲艱苦年代后的遲來的歡歌。
我的先生頗為寒酸,為了換一個考試可用的筆頭,無奈典當了家中那床可御寒的棉被。和當時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已將一生的命運和希望寄托在了1977年那個寒冬的考場上。
他進了大學,在城市里打拼了幾年,最終他還是決定回到那個窮鄉僻壤。在苦難中過了半世的他深深地懂得,一個國家要騰飛,必須以強大的科技力量作為堅實的后盾,這股力量的源泉就是教育。他回到了鄉村,耗盡一生的精力,在這里播撒著知識的火種。
今天,當我站在窗明幾凈的教室,我似乎又看到了我的先生,和一群行色匆忙的半百考生,在呼嘯的寒風中,舉步維艱。是他們,用堅定的步伐,走出了那個時代的鏗鏘之音。
每每想起先生,我便想起了那個縈繞在他心頭的1977。多少人,憑借那一場寒風中的考試,改變了以后的命運,成為了國家棟梁,并在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前身后名。
故事背景
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這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 160萬人,當年的高考生如今大都已成為推動中國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