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
在奶奶的收藏室里,保存著一大堆學費單。閑暇時,奶奶總會把這些學費單拿出來看看。
奶奶是沒讀過書的,她的六個子女中,也只有兩個讀了書。一個是我爸爸,一個是我叔叔。那時候,父親的學費單是用白紙寫的,上面歪歪地寫著“學費一塊八”,再蓋個大紅章,這就算是能去學堂讀書的通行證了。
后來,因為爺爺過世,爸爸自動退學了,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叔叔,叔叔也算爭氣,初中讀完后就去參軍了,后來他還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一年后,叔叔胸前掛著大紅花回來了。
我讀書那會,學校開始使用復寫紙寫的收據單,奶奶告訴我,我讀一年級的學費是78元,四年后就漲到了158元,錢雖然翻了倍,但父親的臉上依然是笑呵呵的。記得有一次,由于雪災,家里的房子倒塌了,加上我馬上就要開學,需要一大筆學費,父親只好冒著漫天紛飛的大雪,到遠在10公里之外的叔叔家借錢。
奶奶說,叔叔退伍回來后,因為有文化,不久后他便被推舉為村長。為了感謝爸爸當年的放棄,當爸爸去借錢時,叔叔二話沒說就借給了我學費。于是奶奶的嘴里便經常念叨著讀書的種種好處。
有段時間,我的厭學情緒比較重,甚至都跟父親提到了退學,奶奶一有空便來跟我做思想工作。奶奶的嘴里,沒有任何的大道理,她只會講她那個年代的故事。
是奶奶的執著讓我最終留在了課堂,我也因此跨進了大學的校門。
在這些學費單里,有一張3500元的收據,那是我讀大學第一期的學費,我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奶奶自然以我為榮。當年,家鄉到處都在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奶奶義不容辭地做起了“宣傳大使”。我大二的時候,奶奶告訴我,鄰村的兩個孩子把離了婚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因為雙方都不愿意承擔孩子的學費,我知道奶奶一定會為這樣的事情難過。而當奶奶得知農村小孩在義務教育階段學費可以全免的消息后,她高興地說:“這下好了,孩子讀書有保障了。”
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學費可以使用銀行卡交了,于是收據單統一變成了行政事業發票。
在奶奶的收藏室里,還有一沓義務教育附加費收據。不過隨著“一費制”的普及,教育附加費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奶奶已經去到了另一個世界,那些票據也傳到了我手中,我珍藏著它們,因為它們就是一部歷史,一部反映新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一部記載著新中國農民日益富足的歷史。
故事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6年4月,我國頒布實施了《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實施不久后,我國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就達到了百分之百。2003年“一費制”開始普及,教育附加費也逐漸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