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乎
2009年高考分省試題甫一面世,便引起各方熱議,其中不乏對命題專業性的指摘。下面這篇文章對上海卷試題諸多方面予以批評,作者閱讀之細膩,眼光之獨到,用語之犀利。心意之懇切,令人頗為感慨。
“天子跬步,皆關民命”——高考命題無小事,吐納之間,牽動萬千神經。本文中的一些舉證與評議,盡管只是作者一家之言,盡管不同的角度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作為命題者來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倒是我們每一位關注高考、熱愛高考者的心愿。
“言不能不慎”,這是古訓。若以此標準來衡量今日高考語文(上海卷)試題,不能不令人生出一番感慨來。不能設想高考語文試題一旦出現種種偏差失誤,將會給社會、給人才的選拔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2008年上海高考語文卷出現諸多的低級錯誤,已經為圈內外人士批評與質疑。本來善良的人們期待2009年的高考卷能力求嚴謹科學,避免重蹈覆轍,但依然大失所望,在整份試卷中竟然再次出現題干表述嚴重疏漏、多處產生歧義、發問要求含混不清、考點多次重復、試題答案與發問不一致(答非所問)、主觀題答案不正確、選擇題選項2項皆可、作文題難度失控、不切合考生實際等問題,從而引起非議。尤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今年試卷的所有選文在價值取向、感情基調與教育導向方面不積極、不陽光。為了說明方便,列舉如下:
1選文的導向性問題
現代文閱讀選文(一)“專家與通人”,就其內容而言并無不可。但問題在于該文選自1940年《大公報》,而且試卷上還特意注明出處,唯恐人們不知。據查,《大公報》當時為國民黨右翼主辦。關于“專家與通人”話題的闡述,遠的且不說,僅1988年改革開放之后發表的文章、談話比比皆是。不知命題組為何偏偏鐘愛此文?
現代文閱讀選文(二)“春聲和春深”原為當代作家林斤瀾所寫。對南方春天情景的描繪,筆調細膩,感受獨到。如用作學生課外閱讀文本尚說得過去,但選作考試材料,一是內容過“虛”,只是文人感春詠春而已,對剛滿18歲的考生,由于閱歷不夠,感受不到作者的萬分之一,更何況考生群體還有相當數量來自農村與教學薄弱地區,如何體現考試的公正?二是遠離社會現實,遠離考生生活與思想實際,考試價值與測量目標意義何在?
古詩詞賞析選用了白居易的《早興》,表現文人閑情逸致:文言文閱讀文章(一)敘述明代大畫家沈周遠離官場隱逸的內容;文言文閱讀文章(二)以“桂”為說明對象,也無思想感情可言。
高考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除了凸現其選拔功能外,還承載著對學生思想教育以及對日常語文教學的正確導向作用。因此,一份國家級考試的語文試卷,其文章的選擇,首先應當注重它的價值取向,體現社會主旋律,貼近當前社會現實,富有時代感。今年語文卷在這些重要問題上有明顯的失誤。
2多處產生歧義,發問要求含混不清
第20題,“把下列句子解釋成現代漢語。”上海乃至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卷從來是把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表述成“把下列句子釋成現代漢語”,且不說對“解釋”的理解,就多少年來約定俗成的“行規”而言也是用“譯成現代漢語”一以貫之,何來“解釋”一說?若此說合理,那么,將外文翻譯成中文豈非都要改成“解釋成中文”?中共中央馬列主義翻譯局是否也應改成“中共中央馬列主義解釋局”?思想的混亂,功底的缺失由此可見一斑。若僅是個人的癖好也罷了,但這是國家級考試怎能由個人的性子胡來呢?在2008年高考試卷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今年依然如故,那么,國家級考試的嚴肅性、科學性和規范性何在?
第25題,“畫浪線部分介紹桂葉運用了說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按題目表述,究竟是“畫浪線部分介紹桂葉的時候運用了說明方法”還是“桂葉運用了說明方法”?規范的表達應是:“畫浪線部分在介紹桂葉時運用了說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作文題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照此可理解為(1)詩歌是不能寫的;(2)詩歌是可以寫的,但不受字數的限制。請問,這樣的題干誰看得明白?也許有人會說考生也沒有提出疑義,這是因為這兩年來高考語文卷中頻頻出現的低級錯誤,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3設題不當
一是考點多次重復。第3題題干后有“(不超過20字)”的要求,第6題題干后同樣有“(不超過45字)”的要求,第26題題干后也有“(不超過12字)”的要求,從本質上說,這三題字數限定的答題要求,都是考查考生概括的能力,而第5題和第26題又是直接考查概括能力的試題,那么,在閱讀部分(共27題)10道簡答題中,有將近一半的試題都考查了概括能力,考點居然如此密集、重復與單調,是歷年所罕見的。
二是題目偏易,缺乏區分度。第16題:“詩人善于從細微處表現生活情趣,請從這一角度賞析畫線句。”這樣發問喪失了測量的價值,第一,題干中已明確提示“從細微處”;第二,又在作品中畫了線。再差的考生多少也能扯上一些且大體不錯。試問,如此試題還有什么區分功能可言?
4試題答案與發問不一致,答案不正確
首先,試卷答案的標題表述錯誤:“答案要點及評分參考”,何謂“評分參考”?選擇題的得分是否也是參考?如是,整份試卷的賦分就成了沒有標準,只是“參考”而已,可以不執行。
第1題的答案“只關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與立場的人”后有“(程度1分,關注點1分)”的評分細則,從提供的答案看,既沒有“程度”也沒有“關注點”。所以細則與答案不符。
第3題答案中的“大學輕基本課程”不是造成“學術界太專的趨勢”的原因。而是“求‘專精與‘研究的美名”的結果,所以這部分答案不正確。
第7題答案是“北方冰雪的野性特點以及在春風中消融的過程”。第①②段畫線部分都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其中“趴”與“齜”是把北方冰雪遲遲難以融化的特征人格化,形象地表現了北方的春天姍姍來遲,并不是答案中所說的“北方冰雪的野性特點”,更談不上冰雪“消融的過程”。
第11題的答案為“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懷戀,也暗含報國之情和憧憬未來之意”。前半句是符合作者感情的,但后半句是無稽之談,任意拔高了題旨。此文充其量是文人感春詠春之作,何來“報國之情和憧憬未來之意”?
第12題要求考生把本文與課文《故都的秋》作比較,《故都的秋》不是背誦課文,卷中又無引、文,如何比較?與《考試說明》中的哪一測量目標相符?另外,此題答案中有一得分點為“更好地抒發思鄉之情”,此點與第11題答案的前半部分(見上)相同,同一答案回答了2道試題,是否有違測量原則?
第16題答案非試題所問。題干要求對畫線句賞析的角度是“從細微處表現生活情趣”,而答案卻是“抒發了詩人切身感受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生活情趣”應是一種格調,一種趣味,與“抒發……感情”不是同一概念,風馬牛不相及。
第25題答案中有“再用數字介紹葉脈的數量”,錯。原文“背有直脈三道”之后還有“如古圭制然”,從上下文看,應是介紹桂葉的特征,而不是用數字介紹葉脈數量。
第27題答案中“這兩句用近似對稱的句式強調了……”,請問,語文教學中哪有“近似對稱句式”一說?此外,答案中“……運用‘必和‘多等詞語從程度上準確說明了二者藥用上的差異。既有文學性又有科學性。”必須指出_的是,“必”表肯定,“多”表范圍;“二者”應是“兩者”;“文學性”是指表達的形象性,畫線句并無形象可言,何來“文學性”?
高考試題和答案竟然有這許多可“商榷之處”,令人吃驚。連續兩年暴露出常識性的失誤,除了說明命題組人員言之不慎外。與其工作責任心的缺失有直接的聯系。語文考試本身就含有考語言文字規范的內容,如今試卷上出現這么多的問題。是對語文考試的一種諷刺與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