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薇
[摘要]作為現代音樂人的譚盾,在他的音樂創作中一直追求著“音樂沒有東西、音樂沒有國界”和“音樂可以看得見.顏色可以聽得出”的觀念。本文欲從譚盾的音樂創作、在電影中的應用及其特殊價值等三方面進行分析,以幫助音樂愛好者更好地去理解譚盾這種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
[關鍵詞]譚盾;音樂創作;電影音樂;價值
一、譚盾和他的音樂創作
素有“音樂鬼才”之稱的著名旅美作曲家譚盾,一位地道的中國人。1957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絲茅沖的他,自小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先后在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接受系統的專業學習,并最終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作為美國現代派音樂創始人約翰·凱奇的追隨者,譚盾的音樂以其非常規音像手段、音樂劇場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貼(音響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而聞名。他曾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級創作獎及國際作曲獎,常應邀赴朱麗亞音樂學院、芬蘭西貝柳斯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講學,并擔任德國慕尼黑國際歌劇比賽評委、荷蘭國際作曲比賽評委及美國洛克斐勒委約大獎評委。
譚盾的音樂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時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和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第二階段是1989年以自制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成為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1994年創作的室內樂《鬼戲》,以中國巫術文化中的迎神迎鬼、娛神娛鬼、送神送鬼為創作元素,把古典音樂、中國皮影戲、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穿插巴赫的一首鋼琴前奏曲和中國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調,并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將弦樂四重奏、琵琶、打擊樂器、水等自然音效有機結合,給聽眾一種全新的音樂感受而引起轟動;1997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還被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第三階段也是譚盾音樂創作的高峰階段。2001年憑借為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進行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2002年與張藝謀導演合作,在為電影《英雄》的配樂上延續了他在音樂上的創作風格,繼續他在音樂視覺與聽覺方面的追求.使音樂與畫面、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得到了一種重新的詮釋和進一步升華:2003年創造了將多媒體音樂與現場交響樂相結合的又一種全新的交響樂演奏——《地圖》;2005年與馮小剛導演合作,為電影《夜宴》配樂;2006年創作了以壯麗的中岳嵩山為天然舞臺,以禪宗文化、少林武術為底蘊.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意境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
二、譚盾和他的電影音樂
多年來,譚盾在國際上雖屢獲各類大獎,但被大多數國人認識主要還是從他的電影音樂開始的。
1《臥虎藏龍》
《臥虎藏龍》是民國著名悲劇俠情小說家王度廬的代表作。2001年,著名導演李安將《寶劍寶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三--部作品整合拍成《臥虎藏龍》,并力邀譚盾為該劇創造背景音樂。譚盾不負眾望地憑借《臥虎藏龍》榮獲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以及第44屆格萊美獎四項提名:“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取自主題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取自《月光愛人》”“最佳古典音樂——取自《永恒的誓言》”“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取自《易》吉他協奏曲”,使之成為史上第一位拿下此殊榮的華人音樂家,把他的事業推向了又一個高峰。
《臥虎藏龍》中的音樂,譚盾圍繞李安導演著力描寫兩代俠者的情感悲劇為主線,運用單純的管弦樂、一或兩種樂器的獨奏以及打擊樂等不同的表現手法,配以馬友友、李玟等超強的音樂陣容.把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文化進行了一次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電影始于一段沒有畫面.旋律低緩的大提琴演奏中。琴聲微顫,好似一幅風景卷軸慢慢展現于觀眾眼前。但在這秀美的風景中卻又能隱約聽出不安的音樂成分,把人們慢慢地帶入影片中龍爭虎斗的江湖中去。
影片中的音樂表現最有特點的就是打擊樂的應用。音樂運用快而弱的鼓點節奏表現了玉嬌龍夜潛貝勒爺府中偷劍時的情景,而對于俞秀蓮追擊玉嬌龍的畫面則配以更快更強的鼓點節奏。整個打斗的場景在沒有任何臺詞的解說下卻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慕白與碧眼狐貍打斗的場景中,譚盾還把管弦樂器與中國戲曲的大鼓進行組合,將戲曲元素運用到武打畫面相結合的背景音樂中,進一步烘托了緊張的氣氛。
當玉嬌龍從武當山上縱身而下,投身萬丈深淵的那一刻,也是電影《臥虎藏龍》進入尾聲之時。音樂響起了由提琴拉奏出的凄美旋律和帶有明顯新疆節奏的鼓樂,把觀眾的情緒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仿佛剎那間穿透了人世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最后,一段由李玟演唱的空靈飄渺的《月光愛人》緩緩響起,讓觀眾繼續沉浸于影片中,久久不能忘懷。
2《英雄》
對于張藝謀導演根據民間故事《荊軻刺秦王》改編的電影《英雄》中的音樂,譚盾自己曾說過:“如果說《臥虎藏龍》是我的女兒,它帶有南方音樂的柔情似水,細膩、委婉,線條簡單;那《英雄》則是我的兒子,表現的是北方音樂的大氣磅礴,音樂粗獷、滄桑、多層次。”創作中,他把東北音樂素材,如東北二人轉、內蒙草原、戈壁沙漠等音樂元素進行綜合重組;通過男高音、女高音、水樂、古琴、鼓、小提琴等音樂表現手法.創作出與故事畫面緊密結合.長達70分鐘的16段完整的“音樂故事”。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帕爾曼多情的小提琴聲和日本鼓童激烈的鼓聲了。
小提琴的演奏在影片音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方面因為他是由世界頂級小提琴演奏大師帕爾曼親任演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由兩把完全不同音色的小提琴進行演奏:第一把小提琴是帕爾曼價值600萬美金,音色極為好聽的純西方弓弦樂器。另一把卻是由譚盾親自改裝的,把中國民族樂器二胡上的絲線嫁接到西方弓弦樂器小提琴上,模擬出中國失傳樂器“秦弦子”的特有音色的“小提琴”,從而深刻地表現出北方大地的滄桑。
鼓.在片中音樂中同樣也占有相當的比重。這時咱勺譚盾充分發揮了“旋律只是音樂的軀殼,而節奏才是音樂的靈魂”這一說法。他請到仍在沿襲中國最古老訓練打擊樂方法“唱鼓經”(即不用識譜,演奏時也不存在看譜,只是事前把鼓譜唱或打給他們聽一次就可牢記的一種訓練方法)的日本鼓童來進行演繹。譚盾在向鼓童講解鼓譜時要求運用中國手法擊鼓,同時還穿插了中國民族樂器琵琶演奏方法之一的“輪指”手法進行演奏,使得鼓聲又以一種全新的聽覺形式呈現于欣賞者面前。
3《夜宴》《夜宴》是著名導演馮小剛用其獨特的視角向觀眾呈現出中國皇室一脈相承的爭斗、寂寞乃至身不由己,并將在龐大壓抑下所能體現出的人性的本能發揮致極的一部影片。
在影片的背景音樂中.留給觀眾深刻印象的音樂應數那首貫穿全劇的歌曲《越人歌》。《越人歌》來源于《詩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擔當影片音樂人的譚盾.在通讀劇本后選擇了騰格爾和周迅分別來演繹這首“挖掘人性深處的一種寂寞。然后再從這個寂寞里尋找希望”的歌曲。譚盾認為騰格爾的聲線具有一種表現穿越古今的大氣.而周迅的聲音則具有一種空靈、細膩的風格。
對于《夜宴》中的音樂譚盾曾這樣解說過:《夜宴》有一種跨越幾千年的時空感,非常的古典和唯美,有趣的是在結尾則是非常的現代和搖滾。在《夜宴》的音樂中有著諸多湖南文化元素的存在,比如湘西的儺戲,這就有歌劇的成分,尤其是騰格爾哼唱的時候。騰格爾是一個非常悠遠的樂者.他的歌唱是可以把我們從野性的草原帶到空靈的天空中去,從他的歌聲中可以體會到非常愉快的寂寞,非常渴望的痛苦。而對于周迅那帶有哭腔的演唱,據說在錄制過程中把伴奏的古箏演奏家都弄得潸然淚下。周迅邊唱邊走向死亡,直到死去,那是人最最寂寞的感受。
三、譚盾電影音樂的特殊價值
始創于1927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即“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是在全球名目繁多的電影獎項中名氣最大,無數世界巨星都為之向往的一項國際大獎。然而在一個與電影藝術有關的大獎中,卻設立了一個名為“最佳音樂獎”的獎項。足見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譚盾作為惟一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的華人音樂家,他的作品在電影中除了起到渲染、敘事、劇作、描繪、抒情等基本功能外.還有何特殊價值呢?
1打破傳統,創造一種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譚盾的音樂從來就不屈服于中西方音樂那種“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心靈去感知、感受”的傳統表現形式,他強調音樂是一種能“看得見的音樂,聽得見的顏色”。
譚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曾舉辦過名為“絕對有機音樂會——水樂和紙樂”,期間讓欣賞者充分體會到了什么是“看得見的音樂”。水樂和紙樂即用水和紙發出的不同聲音演奏而成的樂曲。一張紙能發出多少聲音呢?水除了在流動時能發出聲音.還能發出什么聲音呢?譚盾把中國傳統戲劇中的銅鑼放入水中進行敲擊.發出的聲響讓人耳目一新;把空椰殼放入水中也成為一種獨特的打擊樂器.這無形無味無色的水在譚盾的手中立刻變得那樣的詭異、那樣的精靈;紙樂比水樂更加豐富。三張如瀑布般從天而降的白紙。通過三位演奏者時而掌擊、抖動,發出雷電驟雨般的聲音。時而又用鼓棒槌打,發出厚重的回聲。譚盾這種通過抖動紙張、敲擊紙張、吹吸紙張等不同形式把不同質地的紙張相互碰撞,發出的這種原始的音響,使觀眾們現場感受了一把譚盾是怎樣“玩”音樂的,并都為之震撼,聲稱“這簡直就是一種聽覺的沖擊,一種視覺的享受”。
對于“聽”得見的顏色,前文中介紹《臥虎藏龍》表現南方的柔情似水,細膩、委婉,線條簡單;《英雄》表現北方的大氣、粗獷、滄桑、多層次,這便是音樂的色彩。
2中西結合,把中國民族音樂推向世界
譚盾音樂創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音樂不分東西。多年來,人們把東西方的音樂劃分得十分清楚,而在譚盾的眼里,音樂就是音樂,音樂是不分中國和外國、東方和西方的,他是一個整體的藝術形式,所以我們在譚盾的音樂里,特別是他的電影中都能明顯的感覺到這一點。
《臥虎藏龍》《英雄》以及《夜宴》的電影音樂中,不論從音樂本體的創作.還是從演奏方式方法上的創新,無不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所帶來的一種全新的藝術。正是由于譚盾音樂的特殊性使其在國際樂壇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也把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帶到了國際上,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國音樂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國的音樂不僅僅只有《茉莉花》這個“音符”。
[參考文獻]
[1]李靜.我談譚盾[J].黃河之聲,2008(23).
[2]張輝.譚盾音樂的深遠意義[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