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睛
[摘要]《望長城》被譽為中國的“經典紀錄片”之一,它一改過去政治說教的電視風格,以“長城”為主線,從記錄普通人家的生存狀態以及古今環境的對比入手,表現了對人文的關照和思考,本文試從敘事手法來談《望長城》的人文性。
[關鍵詞]《望長城》;紀錄片;人文性;敘事手法
一、綜述
《望長城》拍攝于20世紀90年代初,對它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它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的里程碑,也有人認為那些評價言過其實了。在我看來,《望長城》里的很多內容至今都令我感動,它以人文性的敘事手法所表現出來的人文精神仍經久不衰。
二、人文性的敘事手法
紀錄片是一種敘事的藝術。有其特殊性:首先,它要求紀實性,即所敘之事必須是真實的;其次,具有多媒體性。它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敘事媒介來展開故事的敘述:再次,它還帶有生活化的風格特征,像拉家常那樣自然、隨性。
紀錄片也是一種是思考的藝術,它不僅記錄被拍者的生存狀態和對生活的態度,它最終記錄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都開始承載更多的人文精神與思考。
我國《辭海》中對“人文”的解釋是這樣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比較贊同葛紅兵在《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中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認為“人文”所涉及的是對人的思考與終極關懷,人文精神的形成與變革無不深刻影響著一種文化、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我個人把“人文”的涵義表達得更具體一些就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和愛護人。我覺得能夠讓《望長城》流傳至今的不是它的拍攝技術和剪輯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它在整個紀錄敘事的過程中,都體現著對人的深刻思考與終極關懷。下面就從敘事手法的角度來談—談《望長城》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
1敘事模式
按照斯坦策爾的敘事理論,敘述模式就是“按一定的規則排列的基本敘事結構”。理論界對敘事模式的劃分。大致有格里爾遜式、真實電影、訪問式和反射式,而《望長城》則綜合了格里爾遜式、訪問式兩種敘事模式。用格里爾遜式表現歷史性的大題材。可以使作品顯得大氣而恢弘;融人當事人的親歷.這樣作品則顯得更加親切自然。實際上,各種敘述模式不是相互對立或分離的,它們互相可以取長補短,而且界限越來越模糊,只是側重點不同,結果也有所不同罷了。(1)格里爾遜式敘事格里爾遜式敘事模式的特點是“影片內容重視社會功用,形式上依靠解說詞來配合畫面。格里爾遜反對不加選擇地傳播事實,‘主張根據事實對人類的重要程度對事實進行有選擇的戲劇化的可能性。通過戲劇化的媒介對事實進行闡釋能夠使個人產生一種相同類型的思想和感情模式,個人可以借以有效地處理現代生活中的復雜事件。”(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第64~65頁)由此可知,格里爾遜式的關鍵之處就是宣導的主題、事實的選擇和解說詞。
首先來看《望長城》的主題。影片開頭從考究長城的歷史人手,如長城的真實長度、確切的地理位置等,接下來,由古到今,轉而介紹今天仍然生活在長城內外的普通人,記錄他們的生存狀態。盡管當年生活在長城邊的祖先們留下了這樣一群生息繁衍的子孫,但畢竟已時過境遷,長城昔日的輝煌早已被湮沒在歷史的黃沙中。長城內外的人們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可喜的是大家成為了一個團結的多民族大家庭,可悲的是人們的生存環境早已今非昔比,環境的惡化、水資源的匱乏和貧窮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對于“長城”這樣一個歷史性的題材,《望長城》似乎是在努力找尋那些跟長城一起被遺忘的記憶,試圖喚起人們對逝去的文化的追憶以及對自身的反思。
其次,在事實的選擇上,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望長城》對人的終極關懷,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第四部里,攝制組與彭加木的夫人一起尋找彭加木的遺體。這個事件的安排,看似與影片的內容聯系并不緊密。似乎有點多此一舉,而且在拍攝過程中最終還是尋找未果。或許尋找的過程和結果并不重要,尋找只是為了表達對彭加木的緬懷與悼念,向觀眾展示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無論是長城還是人類。對于大自然來說都不過是滄海一粟.由此引發對人類發展與生命延續的思考。
最后,在解說詞上,《望》都是由以主持人自述的形式進行解說的,讓觀眾仿佛感覺是主持人在與他們交流自己的親身體驗。這樣一來,不僅觀照了被訪者,還融入主持人的感受,讓觀眾能夠更全息地感受到影片帶來的情感沖擊。
(2)訪問式敘事“訪問式彌補了‘直接電影那種含糊其辭的似是而非所造成的困惑,叉避免了格里爾遜式的直接說教,呈現出一種主觀性和客觀性彼此交融的狀態和辯證的特質.使人感到作品公正、客觀、可信。”(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第70一71頁)主持人既是親歷感受者又是敘述者,他們在敘述與介人事件之間自由轉換,“使觀眾自覺或不自覺地去由表及里地探詢信息主體背后的意旨,看到他的思想感情、情緒和意圖。”當事人敘事是最為煽情的。它通過主持人自身的參與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另外,《望長城》中很多地方都飽含著主持人自己的真情流露。如焦建成幫王向榮的妻子提水,王向榮的母親與焦建成依依惜別時的情景;焦建成在伊犁點燃熱氣球時偶遇自己父母時動容的場面等等,使得《望長城》這部影片既是在講述長城內外人民的故事,也是在講述主持人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望長城》不僅反映被拍者,還關懷拍攝者。
2敘事結構《望長城》的敘事結構是典型的中心線串聯式,即以“長城”為貫穿全片的中心線。將沿線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和人文景觀串聯起來,從不同方面來展示主題。長城本身并不是紀錄的核心,而是作為一個由頭、話題和標志,《望長城》最終反映的主題是對歷史、文化更深層次的反思。
第一部《萬里長城萬里長》,從歷史考察的角度出發,對長城的真實長度和確切的地理位置進行考證。從孟姜女哭長城說起.得出范杞良修的不是秦長城而是戰國齊長城,由此引出目前能夠看到的最古老的長城——戰國魏長城。之后.又分別尋訪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的起始端,整個過程帶有明顯的考證意味。看似充滿了不確定性,其實事先早已做好了考察準備;雖然有人為安排的痕跡,但確實達到了為長城正本清源的效果,糾正了很多普遍認為的常識性錯誤。
第二部《長城兩邊是故鄉》,從對長城的歷史回憶中走出來.關注長城兩邊普通人家的生存狀態。從走西口說起,“走西口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還是那個長城,黃河還是那個黃河.可他身邊的一切都變了”。主持人先是在包頭磚茶店“偶遇”一對新婚夫婦。之后來到王向榮家,記錄王向榮妻子和母親這幾天的生活,與大娘依依惜別……這
些平常的場景都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淳樸與真摯。
第三部《千年干戈化玉帛》。中國當年之所以修長城,是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而現在,中國已成為一個團結的多民族國家。在這一部中,從頭到尾都貫穿著一個主題——融合。最開始訪問的是住在虎山長城邊滿漢和親的人家。“長城是他們的媒人,但在歷史上,滿漢有許多的恩恩怨怨,合合分分”;還有虎山下的飛行員,他是“滿族的兒子也是漢族的兒子,今天,他巡航在長城內外,卻再沒有內外之分”。之后的那達慕大會和大召寺的喇嘛與和尚一起念經.以及攝制組兵分三路記錄不同地方的人怎樣度過1990的春節.無疑都旨在反映民族的團結與宗教的融合。最后來到被水庫淹沒的長城喜峰口——曾經是戰略要地和鬼門關.但現在成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水下長城,“這是一段悄然隱去的長城,這是一段久違了的長城,恍然之中,我看見萬里長城都沒入水中,沒人時間的水中,沒人和平的春水之中。”(解說詞)時間的確能夠消磨一切。
第四部《烽煙散盡說滄桑》,集中描繪了長城附近的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似乎是對永久的矛盾,不可調和。開篇是陜西斷橋村村民在打井,隨后主持人與當地居民一起種柳樹,并不禁感嘆道:“想象不到沙子竟會埋沒了長城,想象不到長城兩邊的人都需要綠色長城。”由此點明今天環境的惡化。蜿蜒至沙漠的賀蘭山長城同樣不能逃脫被埋沒的命運,“昂首于大海之濱,而它的尾巴卻在漫漫沙海里沉重地擺動”。長城昔日的喧囂與輝煌,今日只剩下了沙漠和“遺址”。攝制組后來在巴丹吉林沙漠尋找沙山里的人家,無論是咸水湖與淡水泉還是河西漢塞,盡管有著繁榮的過去,但今天都是“兵走了,水流了,剩下的就是一條條沒水的渠”。之后,無論是到羅布泊尋找彭加木的遺體,途經殘留著核污染的中國核實驗場.還是用三維動畫還原的樓蘭圖,都只證明了一點:人類再偉大,但在自然面前卻是如此微不足道。
《望長城》一共有四部,其線索大致可以歸納為考察長城一關注人一關注人與人的矛盾沖突一關注人與自然的共存發展.時間上是今一古一今.空間上幾乎涵蓋了陸地的東南西北。《望長城》在選材和主題提煉都是圍繞人文關懷展開。從關注個體的人到關注群體的人,從關注人自身的發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整個線索在邏輯內容上呈現一個遞進的關系。
3敘事節奏
敘事節奏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內部節奏是指電視紀錄片的內容本身表現出的輕重緩急而給受眾心理留下的主觀感受;外部節奏則是依據電視語言而組織起來的高低、起伏、強弱等有規律的運動變化。外在節奏以內在節奏為依據,內在節奏則通過外在節奏來表現,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和諧統一構成了電視紀錄片的節奏美。
《望長城》的敘事節奏主要是通過鏡頭的運動和畫面的剪輯來實現的,主要是大量的長鏡頭的運用。第一部的片頭就用了一個長長的“長鏡頭尋長城”,營造了一種氣氛,以及后來攝制組成員攀爬懸壁長城,還有尋找樓蘭古城,許多“尋找”的過程都被完整地呈現出來,給人一種身l臨其境的真實感。有人認為《望長城》有濫用長鏡頭之嫌,但是在我看來,很多情感的宣泄和細節的捕捉,只能在內部蒙太奇里才能得以完整地體現,觀眾只有投入到全過程中才能被那些細微卻真摯的情感所打動,盡管長鏡頭的運用使得某些部分的節奏偏緩甚至略顯拖沓,但在情緒點適當地放緩運動速度和剪輯速度,符合受眾觀賞時情緒的變化節奏,只有在這種如細水涓涓流淌的畫面中,受眾才能細細品味其中的人文內涵與底蘊。
[參考文獻]
[1]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金愛花.電視紀錄片的敘述模式[J].視聽縱橫,2006(06).
[3]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J].1994—2009中國電視電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