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瑩
[摘要]《生死朗讀》以細膩的筆觸和平實的鏡頭語言向觀者展示了一段特殊歷史背景下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微妙情感。以此展示了戰爭對人類的巨大影響。該片無論是在人物塑造、情節鋪陳,還是鏡頭畫面等方面都表現出色。《生死朗讀》既是人類豐厚情感的集中縮影,又是對戰爭帶給人類美好情愫戕害的另類控訴。
[關鍵詞]《生死朗讀》;人物的塑造;情節;畫面;鏡頭
感情世界似乎是所有類型影片中不可回避的靈魂之筆,無論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浪漫至死的愛情,抑或是是不可超越的愛國情感,都充斥在銀幕作品里。人與人之間或復雜、或單純、或淡素、或轟烈的感情,無不透過一個個鏡頭畫面,向觀眾們娓娓道來。《生死朗讀》向觀者展示了在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下的特殊的男女之戀——細膩而真實的情感。以小見大地展示了戰爭對于人性、情感的扭曲和摧殘。
一、劇作結構與人物塑造
《生死朗讀》以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暢銷小說為藍本改編而成,這部作品在全球范同內銷售量達百萬的同時也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原著小說的精彩厚重為電影劇作的成功架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故事的展開有些偶然,仿佛是一種另類的“邂逅”:主人公——一個普通的高中生邁克的突然生病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也因此結識了樂于助人、性格開朗的成熟女售票員漢娜;無意間窺見漢娜青春的身體,在他心里激起青春的欲望。一方面是匆匆地逃離尷尬的現場,另一方面是對于欲望的不舍驅使他再次返回漢娜的住所,從此拉開了邁克16歲那年瘋狂情愛之夏。平素一個安分內向的大男孩,一面要應對學校的課業和家中的管束,還要對同班女生的示好加以回避和拒絕,為的只是和漢娜的耳鬢廝磨.以此來滿足自己青春的欲念。故事剛一拉開序幕就彰顯了編劇在故事的敘述中的高妙。當然,如果只是平直地敘述兩人的這段關系并不能顯得劇情的巧妙,劇本在安排上是對劇情有著一個設定——將漢娜對于邁克的情感符號化了,不僅僅是男歡女愛,還有一種情結,漢娜的熱忱、漢娜的果敢、漢娜的堅定,包括對邁克的肯定和鼓勵,對他而言都是致命的吸引。這種影響同時也是相互的,漢娜聽人朗讀小說是從邁克開始.直到二戰時期在德軍集中營做看護,她也保持著這個聽人朗讀的習慣。一直到人獄后,將與邁克的特殊形式的聯絡——聽邁克朗讀的小說磁帶作為人生惟一的寄托和動力。這也許就是漢娜自己并未意識到的.但其實已經存在的邁克對她的影響和烙印,而且這種情感的依附呈現遞增的趨勢。劇情的發展始終和人物的塑造密切相連,因而也顯得合情合理且并不突兀。
影片中人物的塑造豐滿而鮮活。男主人公邁克是一位律師.從影片開場數個鏡頭我們可以讀出他是一個內斂的人。這樣不禁把觀眾帶人一個情境:他身上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他的情感生活真的如此平淡?他會不會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感情經歷?接著鏡頭畫面把觀眾帶入邁克的回憶之中.慢慢開始解答了觀眾的疑惑:原來主人公在16歲那一年有著一段匪夷所思的瘋狂情感經歷。對于邁克性格的刻畫.影片一開始就傾注心力,邁克是一個內向安靜的少年.似乎沒有太多同齡人的活潑,他的家人之間——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彼此之間的交流并不多,在這樣一個客觀的環境中.邁克與同齡人的不同性格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了。無論是對于家人的親情,還是對是異性的好感,邁克的情緒始終是含蓄的。這一方面解答了觀眾對于人物性格的疑惑,同時為后期邁克的種種決定和行為增加了可信性。病愈之后的他去向漢娜道謝,少年的羞怯和不安,見到異性的緊張,無意間窺見漢娜換衣后倉皇離去,后又忍不住再次前往漢娜的住處等等情節的展現,向我們呈現了一個青春期的純情少年形象,我們仿佛聽到了他略帶悸動的心跳。這樣邁克和性格大相徑庭的漢娜最后陷入熱戀也成為一種可能——性格的差異導致吸引。邁克的性格始終如一的沉靜,包括他大學期間和異性的相處,他也并不主動。和漢娜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對他的內心是一種呼喚和震撼.在決定去探視被判終身監禁的漢娜以后,已到監獄大門外的他卻最終沒有進去。這一方面是對他性格特征的最好詮釋,另一方面也延續了觀眾的視覺期待。邁克的彷徨和不安,不知如何面對昔日戀人,取而代之的是用聲音傳達對漢娜的默默的關注。這也是在八年之后,邁克婚姻失敗帶著女兒重返家鄉.往事歷歷在目,漢娜對邁克的影響仍在繼續。邁克像十幾年前為漢娜讀書一樣錄制了一盤盤寄托著關愛的磁帶,寄給遠在監獄服刑的漢娜,用這種方式陪伴因為倔強而仍在監獄服刑的漢娜。當漢娜從獄中給他來信時,他有一種慌張和不知所措,‘始終無法回信,還將來信存在一邊。在探視即將出獄的漢娜的時候,邁克保持著冷靜,流露出節制的關心。但在接漢娜的那一天。他似乎果敢起來,但一切來得太遲,也許在獄中結束自己的生命對于邁克而言是內心深處的隱傷,但對于從來都是主宰自己命運的倔強的漢娜而言卻也許是最好的選擇。這段感情對于邁克來說是隱秘而刻骨銘心的——從他16歲開始,自始至終都是如此。對于主人公邁克性格的刻畫,劇作呈現的事件細膩、真實而自然順暢。
漢娜與邁克性格迥異,一開始二人的相識就是由于主動熱心的漢娜對于病中邁克的關注展開的。漢娜是熱情的,對于路遇的一個素不相識的陷入困境的少年,漢娜的關心和照料在少年邁克的心里埋下了美好的種子。隨后對于邁克的造訪漢娜顯得無所謂,包括被邁克撞見換裝之后兩人再度見面,她也很坦然,毫不避諱,似乎一切沒有發生過,和邁克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也許就是吸引邁克的原因吧。漢娜身上的那種果敢、直率、成熟。是邁克一直沒有和缺乏的。漢娜對邁克的挑逗大膽而直接,讓這個16歲的少年欣喜而瘋狂;面對漢娜的贊賞和引導,邁克漸漸變得開朗和不同.甚至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后去漢娜工作的場所默默注視,這反而引起了自尊心極強的漢娜的不滿,為此有了兩人的第一次爭吵。漢娜的倔強和硬朗滲透著兩人的感情關系,漢娜安排邁克為她朗讀、漢娜對邁克的不辭而別、到8年之后在法庭上寧可坐牢也不袒露自己并不識字的真相、甚至到出獄前的自殺……種種情節的呈現,都是對漢娜這個人物的完整刻畫——敢做敢為的真性情。但同時對于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漢娜也是內斂的。她主動開始學習寫字讀書,從一字不識到能讀小說并給邁克寫信——盡管邁克從不回信,但漢娜一如既往。漢娜像少女戀愛一樣,會因為收到邁克的郵包而高興,同時對于邁克的不回信也感到沮喪。但最大的沮喪伴隨漢娜提前釋放來了——是邁克對于漢娜出獄以后生活安排的陳述。漢娜于此時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和兩人的關系。她選擇了最后一次為自己做主。
漢娜的性格.充滿著對命運的抗爭和不妥協。在兩人的情感“拉鋸戰”中漢娜一直占據著主動,似乎由她來掌控這段關系的節奏和程度。這種在特定時期的微妙情愛關系從側面展示了戰爭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和情感的扭曲。主要人物的命運也伴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悄悄起著變化,從
最初一次邁克去漢娜家中表達謝意倉皇離去到篇尾漢娜與邁克的最后一面,兩人的命運呈現截然相反的狀態。劇作的精妙在此可見一斑。
二、樸素而平實的鏡頭語言
整部影片的拍攝風格呈現出真實和細膩,沒有夸張地鏡頭運用和特效,而是以如同潺潺流水般的細膩展示。開篇以俯拍的咖啡杯和雞蛋展開,垂搖引人一段日常生活,一位男士為女士準備早餐,男女的一段對話結束后,讓觀眾不禁揣度這位主人的感情會是怎樣的狀況。局部的特寫鏡頭比如邁克重返納粹集中營時候的數組鏡頭:開場手扶防護欄(重現戰時的恐怖與殘酷),邁步進入集中營的腳步特寫(沉重、晦暗,與邁克去漢娜家時快步奔跨形成鮮明反差),都豐富了劇情,加強渲染了畫面的表現力。
鏡頭的整體運用上以描摹人物的中近景為主,在描述男女主人公瘋狂夏日的歡愛場面的時候:溫情的橙色畫面十分到位.熱烈而不失溫情。在畫面溫情脈脈的描述下,36歲的漢娜對16歲的邁克而言無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二人的這段情緣也就順理成章。在以鏡頭訴說故事的時候,影片畫面對于細節的把握都很到位,同樣是對于階梯上腳步的特寫.鏡頭運用的迥異向觀眾展示了劇情。比如邁克病愈去感謝漢娜,以一種尋覓的、不確定的腳步踏上了漢娜住處的樓梯:還有隨后兩人展開熱烈情感的段落,每每邁克放學之后.便飛奔到漢娜家中.輕快的腳步掩飾不住內心的熱情和愉悅,鏡頭的關注停留在邁克的腳步上,人木三分地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境。同樣的.兩人在6年后在法庭意外重逢之后,邁克來到集中營,腳步沉重清晰,漢娜宣判前后邁克步入和走出法庭時步履的變化.無一不通過一個對腳步的描述性鏡頭來表現。另一方面,鏡頭語言也發揮了重要的釋義作用。以漢娜在法庭上拒絕核對筆跡為例,鏡頭閃回到漢娜與邁克相識最初她要求朗讀、兩人外出點餐時的游移……邁克突然明白漢娜并不識字,她是可以勝訴的。但是強烈的自尊占據了漢娜的心,她決定用巨大的代價來隱藏這段內情。邁克也尊重昔日戀人的決定。與她一起保守這個秘密。鏡頭在表述劇情的時候利用鏡像有著很好的展現:在漢娜被宣判的那天早上,她起床洗澡換上制服。仿佛要滌盡戰爭帶給自己的罪惡:與此同時,是邁克裸身起床的一個鏡頭——邁克在和女同學發生關系后仍舊回到自己宿舍,與漢娜的一段洗浴穿衣形成并行的呼應效果。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境遇迥異的昔日情侶,情感共鳴的喚起。在漢娜決定自己的命運、準備自殺的時候,鏡頭拉近到漢娜每個動作的細節,包括拿小說、脫鞋等等,展示了漢娜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對于命運的掌控和內心深處寶貴的情愫:小說帶給漢娜的是心靈深處最為美好的情感記憶,無論是在并不識字的前幾十年,還是獄中自學讀書寫字。這也折射出邁克對漢娜情感影響至深,從開始的不以為然到后來成為情感的惟一寄托.兩人的情感關系發生了倒置。漢娜對于帶給自己最大沖擊的感情離開了人世,她對這份感情珍視、不舍、卻也無可奈何。她的選擇是無奈的,若非戰爭,他們也許不會重逢。盡管會沒有如此深情地記憶。但也許會生活得簡單幸福吧。片中背景音的配置也很精妙,從男孩邁克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劇本《奧德賽》中“由于各種原因而有著不同個性的人所塑造有的邪惡、有的高尚,從而導致他們不愿公開”,伴隨他的則是少年邁克下課雀躍而輕快的奔向漢娜的公寓的腳步。似乎昭示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守護的一個秘密。為漢娜和邁克在法庭上的意外重逢埋下伏筆.也為男女主人公最后的選擇奠定了基調。
影片一開始和男主人公邁克同住屋檐下的女子說:“有沒有哪個女人和你在一起,弄清你在想什么?”隨后邁克眺望窗外。屋外街景將觀眾帶入1958年的西德,諾伊施奈特,邁克和漢娜初次的邂遁。人生若只如初見,也許沒有之后的遺憾.但也絕沒有日后綿長的深情記憶。正如片中臺詞——“只有一件事讓世界完整,那就是愛”。《生死朗讀》既是人類豐厚情感的集中縮影,又是對戰爭帶給人類美好情愫戕害的另類控訴。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麥基.故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美]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