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堅 羅鈞梅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距今也有60余年了,但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卻是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陰影。在電影歌曲產生后的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正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電影歌曲在這一時期又是怎樣的呢?為了讓人們能銘記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狀況,本文對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的音樂特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望能喚起人們對這一時期的電影及電影歌曲的關注。
[關鍵詞]抗戰時期;電影歌曲;音樂特征
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的形勢下,一方面,左翼電影迅速興起,它們一改初期電影脫離現實的落后傾向,直接反映了社會現實存在的尖銳矛盾,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許多不能或不便在敘事中表達的意識形態內容借助電影歌曲得以表達,同時也造就了電影的又一個影響深遠的革命性變化——從這個時期開始電影歌曲成為中國電影幾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另一方面,一批新的留學歸國的藝術家加入到電影創作隊伍中來,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傳世之作。他們帶來了以往中國電影界從未有過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經驗:他們沖破舊影圈的陳規陋習,對中國電影的思想和藝術面貌的全面改觀起到了突出的作用,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音樂家都參與了電影音樂的創作,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燦若明星的曲子。如聶耳、任光、冼星海、賀綠丁、劉雪庵、田漢等,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高超的西洋作曲技法,并在電影歌曲里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和民族氣節。他們創作的電影歌曲,影響了當時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回顧中國電影歌曲的這段光輝歲月,讓人不得不感嘆,直到今日,中國的電影音樂雖然不缺乏高水準的作品,但還沒有其他任何一段時期可以和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相比,這些電影歌曲對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而在這期間,觀看電影成了國人的一種精神源泉與支撐。
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影歌曲,一是抗戰歌曲,如:《畢業歌》(電影《桃李劫》)、《義勇軍進行曲》《鐵蹄下的歌女》(電影《風云兒女》)、《長城謠》(電影《關山萬里》)、《游擊隊之歌》(電影《青年中國》)等電影歌曲喚起了民眾抗日救亡的熱情。二是抒情歌曲,如:《漁光曲》(電影《漁光曲》)、《大路歌》(電影《大路》)、《月兒彎彎照九州》(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催眠歌》(電影《姊妹花》)等,讓人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不公平。也有反映醉生夢死糜爛生活的電影歌曲,如:《何日君在來》(電影《三星伴月》)、《香格里拉》(電影《鶯飛人間》)、《夜上海》(電影《長相思》)等,讓人感受到當時虛假的繁華生活的現實情況。也有反映美好愛情的電影歌曲,如:《四季歌》(電影《馬路天使》)、《夜半歌聲》(電影《夜半歌聲》)、《秋水伊人》(電影《古塔奇案》)、《塞外村女》(電影《逃亡》)、《春天里》(電影《十字街頭》)等。下面對這一時期電影歌曲的音樂特征加以闡述。
一、電影歌曲的題材
1表現階級斗爭,號召民眾反抗侵略。1931年通過的《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新行動綱領》就提出了在思想上“反帝國主義”“反豪紳地主資產階級”的口號和“劇本內容暫取暴露性”的原則。(如《義勇軍進行曲》)2暴露社會黑暗,為弱者鳴不平。除了以上所述表現階級斗爭、號召民眾反抗侵略為影片主題的電影之外,同時還存在著一類暴露社會黑暗、為弱者鳴不平的創作內容。(如《碼頭工人歌》)3宣揚青春活力,反映大風暴中青年人的出路,是這個時期中國電影所采納和表現的。(如《春天里》《畢業歌》)4宣揚傳統道德規范,建立正統意識。在聯華公司成立之初。羅明佑就提出“復興國片”的主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宣揚中國正統的倫理道德,“以東方忠孝仁俠、可歌可泣之往事”,以“我國固有之懿風美德,發揚光大,貢獻社會”,“以其達到提倡藝術勸善懲惡之目的”。(如《催眠歌》)
5宣傳和頌揚大上海上層人物糜爛奢華生活的,讓人感受到當時虛假的繁華生活的現實情況。(如《夜上海》)
6反映貧苦人民生活的電影歌曲,讓人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不公平。(如《漁光曲》)
7反映美好愛情的電影歌曲,讓人感受到人間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歌曲有的緊緊結合電影故事情節,深深地扣人心弦;有的充分反映了當時民眾的現實生活,旋律優美,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如《四季歌》《天涯歌女》)
8反封建思想為題材。如《夜半歌聲》就是一首反對封建婚姻、爭取自由婚姻的音樂。這首歌曲充滿了對封建思想的憤慨.洋溢著對封建思想的叛逆、為爭取婚姻自由而寧死不屈的精神。
二、電影歌曲的作曲風格
1借鑒西方旋律風格創作的。比如《義勇軍進行曲》中三連音的運用,體現了對西方作曲技術的借鑒。《夜半歌聲》在曲式結構以及許多創作手法上也都借鑒了西方的技術。這種風格形成的原因為:五四文化影響人們接受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后,為了更好地表達革命意志.人們又接受了世界革命歌曲的創作特點。
2民族“本土化”的。如《四季歌》《塞外村女》等。這些歌曲的創作是為了讓廣大人民有親切感,特地運用一些地方民族曲調填詞和用民間音調素材來創作的。
3西方技法和民族風格相融合的。如《漁光曲》《大路歌》等。這種風格的出現是前兩種風格存在的必然產物,也是抗戰電影歌曲創作上的一大進步。抗戰電影歌曲的音樂特點是為適應當時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中西結合的手法也是中國音樂發展上的一次飛躍。
三、電影歌曲的創作體裁
電影歌曲的體裁形式大體有:進行曲、抒情歌曲、兒童歌曲、小型合唱等幾類。
1進行曲。進行曲的節奏歡快,旋律明朗,具有振奮人心的效果。所以根據當時抗戰運動的形勢,為號召廣大人民起來反抗并鼓舞人民的斗志,進行曲無疑是最適合的一種體裁形式。當時進行曲風格的歌曲很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救亡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等。
2抒情歌曲。抗戰時期的抒情歌曲大多是反映人們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各種思想感情。比如從被壓迫被損害者的角度控訴對黑暗社會的憤恨的《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等。也有描寫情感生活的。如《四季歌》《秋水伊人》等。也有歌頌當時繁華生活的。如《夜上海》《香格里拉》《何日君再來》等。
3兒童歌曲。反映了天真、活潑的中國兒童在抗戰斗爭中所表現的勇敢、愛國的精神面貌。如《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等歌曲都體現了兒童一代的風采。
4小型合唱曲。在抗戰斗爭中。隨著專業性宣傳隊的增多和群眾性歌詠活動的廣泛開展,合唱形式的群眾歌曲也大大增加了。由于群眾性比較強,所以小型合唱最為適合。他們多以簡單的聲部和輪唱等形式來演唱此類歌曲。如《我們在太行山上》等合唱歌曲。
四、電影歌曲的音樂特點
1抗日電影歌曲的音樂特點
(1)音階和旋法方面:抗戰電影歌曲一般擅長以大調音階表現積極向上的精神。如《義勇軍進行曲》中塑造了偉大的、不屈的、斗爭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形象。其中的“起來!起來!起來!”do mi so響出了號角式的音調.激勵著無數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上前線。然而旋律的級進和跳進,在抗戰電影歌曲中也頻繁出現,妙趣橫生。而《游擊隊歌》中也多次運用do re而fa的旋律級進,抑揚起伏,很吸引人。
(2)節奏和節拍方面:在抗戰電影歌曲的創作中,附點、切分、三連音等節奏型的運用是比較常見的,這也可以說是抗戰電影歌曲音樂的一個顯著特點。比如《救亡進行曲》中,歌曲的第一句就由附點節奏音型構成,來模仿敲擊的戰鼓,鳴響的號角,來增強人們的斗志。此外,在節拍方面,抗戰電影歌曲的創作中,作曲家也根據各自的需要來運用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二拍的居多,如《大路歌》,四拍的如《游擊隊歌》等具有號召性的歌曲。三拍的歌曲較之抒情性強些,因為三拍一般有蕩漾的感覺。
(3)調式調性方面:抗戰電影歌曲一般以大調居多,因為大調在聽覺上具有明朗、積極向上的感覺。這跟當時抗戰歌曲要求號召和鼓舞人民正相匹配,故大調被抗戰電影歌曲的創作廣泛應用,比如《義勇軍進行曲》為G大調、《畢業歌》為c大調等等,舉不勝舉。與此同時,為增強作品的抒惰性,也創作一些小調歌曲,很好地抒發了子弟兵和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另外,抗戰電影歌曲根據當時創作的需要,不僅運用西方的調式.還運用了許多民族的五聲調式來增強群眾的親切感。
(4)曲式結構方面:抗戰電影歌曲的創作,在曲式結構方面的嘗試還是比較豐富的。《游擊隊歌》為帶再現單二部曲式,《鐵蹄下的歌女》為并列式單三部曲式,此外,《碼頭工人》為回旋曲式。
2抒情歌曲的音樂特點
(1)調式調性方面:在抒情電影歌曲上,一般都采用小調形式或與民族調式相結合.在聽覺上具有甜美、婉轉、抒情的特點,便于表現情調和感情,這跟大上海繁華的夜生活有關。如《月兒彎彎照九州》等。
(2)節奏和節拍上:結合了西方某些國標的舞蹈節奏,讓人聽后有舞蹈的欲望。所以當時的電影歌曲廣泛地被夜總會使用。如《夜上海》《何日君再來》等。
(3)曲式結構方面:在曲式結構方面的嘗試也是比較豐富的。多為單二部曲式如《秋水伊人》等和單三部曲式如《漁光曲》等。
(4)音階和旋法方面:西方作曲技術傳人中國,因此作曲技法比較豐富多彩,有采用民族五聲音階的,如《塞外村女》《四季歌》等。也有采用西洋小調和民族調式相結合的,如《梅娘曲》《香格里拉》《漁光曲》等。
五、歷史意義和社會影響
中國抗戰電影歌曲是中國電影音樂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也是最光輝燦爛的一部分。在抗日戰爭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產生了大量的抗戰電影歌曲。歌聲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融進了人們的血脈,成為戰爭年代的進軍號角;反映中國人民對舊社會的控訴與痛恨,體現出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同敵人斗爭的信心,為配合當時的政治斗爭需要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也為抗日戰爭播下了勝利的種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添磚加瓦。它作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將永世流芳。作曲家的創作,將我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電影歌曲的創作推向了輝煌的境界,并對之后的音樂創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對未來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模式。從抗戰時期的電影歌曲中,也可使廣大青年了解到抗日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斗爭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清醒地認識歷史和現在,從而更好地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去實現祖國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田飛.淺談中國早期電影歌曲在影片中的運用[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02).
[2]王軍.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歌曲探析[D].河南大學,2007.
[3]陳景亮,鄒建文.早期中國電影(上)[A].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一卷)[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祁欣.永恒的旋律——抗日救亡電影歌曲[J].電影文學,2007(15).
[5]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