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國宏
摘 要: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已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瓶頸”,為突破這一障礙,必須明確問題所在,制定出明確有效的對策并加以實施。
關鍵詞:概念教學問題對策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是一個基本方面。因為學生初學這一門課程,所以感性方面要從常見現象入手,而理性方面則要從概念入手。然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一些常見的問題比較普遍地存在于教與學的實際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困擾著學生,成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大障礙。這些常見的問題主要有:
1.以往經驗中形成的不正確觀念的干擾
學生在系統學習物理課之前,已積累了不少與物理有關的感性經驗,其中有些錯誤的或片面的觀念干擾了正確概念的形成,比如認為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
2.感性認識不足或已有概念不清
學生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如果提供的感性認識不足,往往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比如,沒有足夠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到電磁感應現象,就很難使學生形成電磁感應這一概念,有的概念的形成要以已有的概念作基礎,若已有的概念不清,也很難形成正確的新概念。
3.用量度公式代替物理意義
學生對物理的理解,往往重其量值的大小,而忽視了它所反映的物理意義。例如,對于速度的量度公式v=s/t,學生會由此把速度理解為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而忽視速度表示的是物體運動快慢的這一物理意義。因此,對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的物理概念,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其公式外,更應該從物理意義方面加深理解。
4.概念間的混淆
學生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中,對一些本質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例如,對于溫度、熱量、內能這三個概念,有的學生會誤認為:熱的物體比冷的物體熱量多。熱平衡時,高溫的物體降低的溫度等于低溫的物體升高的溫度;相同溫度的水,質量越大,熱量就越多等等。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認清它本質上的區別。
5.不會正確運用概念來分析、解決問題
初中學生學了概念以后,盡管能順利地背誦它的定義,但到運用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束手無策或發生許多錯誤,例如,不會正確地運用物理概念分析、判斷和解決簡單的問題,不會運用物理概念科學地表述問題,等等。
針對以上實際問題,我在教學中歸納制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
1.要為學生創設學習物理概念的環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學中,應首先給學生創造一個適應教學要求,借以引發學生發掘問題、思考問題、探索事物本質的物理環境,常用的辦法,一是運用實驗,通過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不但比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和典型,而且創設的情景愈新穎生動,就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這里要注意的是,運用實驗來創設學習概念的環境,既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更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對象和現象上來,注意觀察它的變化及其產生條件,以便從中發現它的本質屬性。二是充分利用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許多物理現象和運用物理知識的事例,善于恰當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能創設良好的物理環境。例如:在進行壓強、摩擦、慣性等概念的教學時,都可以利用許多典型、生動且為學生所熟知的事例來創設物理環境。這種通過“第二信號系統”(條件反射)、運用生活事例來創設物理環境,也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要注意,所舉的事例必須是學生確已熟知的事例,否則會讓學生感到不可捉摸。
2.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加工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所以,在概念教學中,若只向學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沒有同時讓學生參與思維加工活動,盡管教師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數學表達時講得很清楚,但對學生來說,表面聯系和內在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生活經驗和科學概念仍處在分離的狀態。因此,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就必須在他們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進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使他們形成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精練的語句將這個概念的內涵表達出來,對于物理量,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進而分析、比較它的量度公式與物理意義上的聯系與區別。
3.及時運用物理概念
當學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須及時給他們提供運用概念的機會,讓他們將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體的物理現實中去,加深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會進一步激起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特別要注意逐步教給學生正確運用概念去分析、處理和解決簡單物理問題的思路方法,引導他們在運用已有的初步概念去面對新的物理現象時,勇于提出問題,勤于思考,擴大認識范圍,逐步提高他們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實際能力。所以,運用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
最后,在概念教學中應指出,物理概念教學要注意它的階段性,不能一開始企圖講深講透,那樣反而適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應該做到既要使每個階段具有十分明確的適當要求,又使各個階段相互聯系,逐步加深擴展,切不可使之僵化。此外,作為教育者,不應把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味地歸咎于學生。而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教學效果,從而推動受教育者學習不斷進步,素質不斷提高,這應是一名教師的職責和任務。
作者單位:敦煌市七里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