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琴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系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和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教具準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準備小棒和圓。
五、教學流程:
(一)觀察發現,引入規律。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游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課件出示:1、2、3、( )、( )
你們猜一猜,后面的數是多少?(引出課題)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出示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去參觀小兔樂園,你們愿意嗎?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里的同學說說。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么特點?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后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板書。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先和同桌說說。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發現了什么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說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從中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師板書)
(三)動手操作,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和圓的個數,看看有什么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并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
師:生活處處有規律,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25根電線桿,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個廣告牌嗎?
指名學生說出廣告牌的個數,并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2.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如果鋸成6段,需要鋸幾次?
先指名回答,然后問:鋸的次數和段數之間有什么關系?你能說出鋸成的段數為什么比鋸的次數多1嗎?
3.河壩的一邊栽了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思考:第3題的栽樹方法和第2題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六)深入體驗,感受規律。
這一環節,我開展了一個玩排隊的游戲活動。
1.先請4個男同學,三個女同學。要求:每兩個男同學中間站一個女同學。
2.再請一個女同學上來排隊,要求與上次相同。
(七)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問:這節課你找到了什么規律?是怎么找到規律的?師生一起歸納總結: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封閉圖形,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后布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
通過布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