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正確理解并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作為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共同框架的價值取向,從而使學科教育的中心由學科向教育,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整合“三維教學目標”,造就良好素質的學生。課時目標要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同時要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相適應,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目標是行為的導向,要簡要、明確、具體。
二、積極組織數學活動,學習過程要實在
1.數學課堂充滿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獲得計算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獲得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和利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對客觀事實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對科學執著追求的態度。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編兒歌。出示: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3只青蛙3張嘴,6張眼睛12條腿……請學生編出無數只青蛙的兒歌。學生發現應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數,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編出: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在本節課中,教師借助了學生耳熟的兒歌,組織了一個續編兒歌的活動,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能夠看出,學生很喜歡這個活動,因為兒歌這種文學形式很容易被學生所認同,其次續編兒歌又帶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所以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爭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課前預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個對所學知識有一定了解的學生,就比其他同學先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強,他的思考更敏銳,當然他的思維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推敲思考并完整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課前預習無疑是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學習形式樸實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從中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去看、去想
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孩子更喜歡生動直觀、色彩繽紛的圖畫、圖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刻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北師大版的數學教材以圖增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畫資料,將看圖和學習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要合理地運用這些圖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要鼓勵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大膽想象,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去說、去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除了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看、去想,還要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大膽地去說、去問;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從熟悉的語言環境中提煉出對數學模型的認識,通過學生的口頭語言,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3.讓學生去玩、去動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來設計教學,將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氣”“笑笑”“機靈狗”引進課堂,以學生喜歡的“打靶開花”“擊鼓傳花”“找朋友”等游戲展示活動內容,或以闖關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情感得以交流,個性得到張揚,自主、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教學輕松活潑,學生學得扎扎實實。
4.讓學生去聽、去悟
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實驗教師要立足于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開發、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課件。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將干巴巴的說教變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靜的變成動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又能將學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來,使課堂也“活”起來。
四、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關鍵是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低年級、中年級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到高年級則應該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紀中三鑫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