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火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區分為知識技能目標和過程性目標,在知識技能領域中采用“經歷、體驗、感受、探索”等詞語描述學習過程,要讓他們親身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探索的熱情,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引進過程
“心中悟出始知深?!睂W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數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如,教學《認識厘米》一課時,先請同學猜謎語,引出尺子,然后播放沒有尺子時古埃及人用手指、手掌、腳步等測量物體長度的錄像,再請同學獨立想辦法測量書本的長。有的用尺子量,有的用手指量,有的用橡皮量,有的用鉛筆量……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最后比較這些測量情況,發現同一物體測得不同的結果,從而使學生感悟用同一樣工具量便于比較,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揭示課題)這樣的設計,將人類發明尺子的漫長歷程濃縮為一個動態過程的錄像片段,既展示了人類的聰明和智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無窮奧秘。在學生“想辦法量一量書本的長”的親身體驗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他們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多角度地進行思考,用“尺子、手指、橡皮、鉛筆”等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然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引起他們的認知沖突,讓他們親身體會到“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所得的結果不一樣”,從而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習過程科學而有質量地展現為一個可供學生經歷的時空,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的心智得以運用,領略數學知識的動態生成,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它是利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其面積的計算方法,那么,能否把三角形的面積也設法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呢?讓學生拿出事先剪下的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讓小組合作拼一拼并討論。在拼圖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初步感知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再讓學生測量三角形的底、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從而自己歸納出三角形面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底×高÷2。這樣的設計,自始至終都是由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探索,親身體驗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為“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深刻體驗,從而牢固地建構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三、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習者與外界的信息發生互動的過程,在互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生成。因此應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的課堂是在價值觀引導下自主建構,真實多向互動生成發展的過程。
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讓4位同學小組合作討論把一根長24厘米的繩子圍成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算算它們的面積和周長,并比較一下周長相等嗎,面積相等嗎?于是,學生有的商量,有的圍,有的算,忙得不亦樂乎。幾分鐘后都拿出了自己不同的方法。交流時,臺上同學介紹,臺下同學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改。最后達成共識:周長相等,面積不一定相等,它圍成正方形時,面積最大。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分享互助與競爭,成功與挫折的體驗,積極參與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他們沐浴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之中,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
四、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
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利用數學經驗服務、改造客觀世界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應用的價值。
例教學《除法應用題》后出示一個生活問題:小明有3元,小紅有4元,他們來到商店買飲料,而商店正在舉行促銷活動:買1瓶3元,買2瓶5元,買3瓶6元。請大家討論一下,他們有幾種選購方式?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想出了各種方案:(1)自買,共買2瓶多1元;(2)兩人合起來買2瓶5元的,則得2瓶多2元;(3)兩人合買3瓶6元,則得3瓶余1元,再比較各種方案,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最佳?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開放化、生活化的購物情境,努力地將數學經驗生活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參與解決購物問題,并選擇優惠購物方案,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的全過程,體驗到教師更多的耐心頃聽,真誠欣賞,熱情鼓勵。感受了數學的廣泛應用和巨大的實踐價值,并認識了社會,感受了生活,促進了個性社會化發展。
總之,體驗學習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獲取的全過程,形成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動態生成的課堂,與學生共享獲得知識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