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平
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其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學習方式、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都會給我們的政治課教學帶來一些變革。筆者認為,教師只有不斷進行自身素質提升和教育教學改革,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政治課教學 素質教育
一、新課程背景下政治教育理念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教師傳播知識,而且是師生一起理解,促進學習,學生應真正成為學科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則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這一理念實際體現了美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羅杰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不是“教授”,而是“促進”學習者自我實現潛能。
然而傳統的政治課教學已經形成統一模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述教材——提問鞏固——布置練習,少有變更,幾乎都是用一種模式、一種標準去培養風格各異的學生,以致忽視個性。新課程改革呼喚教育研究學生個體差異,因材因人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各種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機會作答;在活動安排上可盡量豐富多彩:時政簡播,課堂辯論,角色模擬等。
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實踐
傳統政治課以教師、書本為中心,沒有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導致了政治課枯燥無味,嚴重滯后于學生實際,滯后于社會實際。新課程改革呼喚大膽改革創新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定位師生角色,從而構建了一個可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教學活動模式。
1.轉換授課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自學。例如,在學“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時,就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注意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出更多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要求舉例說明。學生在自學、討論、舉例說明過程中表現得積極活躍,因為古往今來由于不同價值觀導致迥異人生道路的例子都可信手拈來。這樣,不僅課堂搞活了,而且給了學生“成功”的感覺。
2.將討論引入課堂,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使課堂討論富有成效,這需要老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開放性、挑戰性、兩難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在討論中相互啟發,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切磋,交流看法,有利于取長補短。政治課是理論與現實關聯極密切的學科,但由于現有課程設置及一些“硬件”跟不上,不可能讓學生都能在“直接經驗”中獲得認知。若能熟練地利用現代化設備創設豐富的色彩、聲音、圖像、文字,生動科學地傳遞大量信息,則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考;還有利于設計和演示科學有趣的板書和素材,供學生復習與練習;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與原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師自身素質與學生學習方式的關系
1.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最佳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就政治課的情境創設而言,筆者覺得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1)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知識。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專業知識,看待問題才有深度,才能看得準、看得遠,而這也正是學生所崇敬的地方。(2)在教學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種手段創設情境,教師都應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應承認學生的認識過程,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相容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益。(3)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當我們創設情境后,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討論甚至爭論,組織學生辯論則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能控制課堂節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離中心,甚至成為某些學生的“談話課”。(4)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或動力,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時代性、新穎性,也要符合學生的心理。
2.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對教師自身素質又是一個挑戰。中師政治課程本身涉獵內容就很廣泛,包含了心理學、法律、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這就更要求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政治教師必須成為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其一,不斷加強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其二,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其三,增加跨學科綜合知識,注重培養自身人文精神;其四,充分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學習渠道和領域。
四、中師政治課情境的創設策略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多種多樣,它因人因時而異;同時也要依靠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規律來擇定。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
1.課外閱讀法。筆者認為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加不能忽視課外情境的創設。對這一點筆者深有感觸。現階段確實有一部分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筆者覺得有必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2.主題討論法。這是創設教學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師事先確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定向式討論;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有爭議的中心論題進行自由式討論,以獲得多樣、獨特、合乎條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論辯式討論。
3.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運用這種手段創設情境是思想政治課保持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趨勢,可促使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有突破性的變化。運用網絡或多媒體手段能節約時間,增加教學容量,還可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新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總之,教學情境絕非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們的掌聲、笑聲。它所追求的是知識、方法與情感的和諧統一,使知識的吸附、過程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凝結成一種制勝的力量,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來的熱情。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創造出更多情境教學的新經驗。
作者單位:閬中市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