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通
語文教材中編選了大量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其明顯的思想性,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其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從而起到為一般思想滲透教育所不能起到的靈魂凈化和升華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贊美學生,激發情趣
贊美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它具有極強的教育功能。正因為如此,教師要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吝嗇贊美之詞,多多贊揚你的學生,這樣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教育教學也會更好。
如在一次題為《一張照片》的片斷作文中,一個平時馬虎、作文糟糕的學生寫了自己的一幅得意之照:九歲時,媽媽給他買了一副拳擊手套,他欣喜地戴在手上,對著爸爸做出很嚇人的拳擊姿勢,爸爸可能被他的樣子“嚇”住了,忙舉起雙手連連求饒。媽媽正好看到這一幕,及時拍了下來。文章雖短,卻充滿情趣。我在班上讀了他的作文,表揚了他。果然,在以后的語文課堂上及作文中,這個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教師親切熱情的話語可以創造輕松的氣氛,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用豐富的想像啟迪學生的心靈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語言只是起到過渡或橋梁的作用,關鍵是要去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繪畫、音樂形象和語言形象的完美結合有助于學生獲得更鮮明深刻的藝術形象。
例如,我在講朱自清的《綠》、《荷塘月色》時,就把朱自清描繪的風景還原為一幅幅圖畫。文學,這種語言藝術以形象性描寫訴諸學生,從而引起聯想、想像,文學作品的審美特點要求作家在創造時能留下一些“空間”,讓學生想像和聯想。但是,教師和學生對于文學作品就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而是通過聯想和想像能動地積極再創造,師生雙方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記憶,按照自己的審美習慣和愿望,給作品形象加以補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體,更加豐富,并使之活起來。
三、 以情動人,吸引學生
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文學能把人們在日常生活體驗的情感傳達出來,以感染、影響讀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動之以情”,用情感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
能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課的開場白十分重要。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富有美感的“開場白”或引起懸念。從心理上講,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都要產生一種新鮮好奇感,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好奇,精心設計開場白,以便使整個教學進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四、創造合作交流的氣氛
創造合作交流的氣氛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試金石,也是解決當前學生厭學的突破口。師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對知識美感的交流。教師對知識的審美喜悅,會以各種形式表露出來,并產生強烈感染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以知識為紐帶的交流,不僅能溝通師生雙方的感情,也能使雙方相互理解、相互熱愛、相互信任,從而有效地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明顯提高教學效果。要創造交流氣氛,教師應注意選擇教材,圍繞大綱的要求,并在大綱允許的范圍,大膽合理取舍,要創造交流的氣氛,要精心選擇傳播知識的形式。此外,還在課堂上多留給學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華的機會,創造科學探索的氣氛。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并發揮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做到“知識”、“能力”、“道德”、“情感”的統一。以飽滿的激情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高教書育人的質量。
作者單位:陜西省楊凌區楊村鄉元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