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平
我們身旁一定不會缺少這樣的孩子:因貪戀和小朋友們玩耍、游戲,而忘記回家,導致被家里人責罵。因為他們的行為被我們這些已經“長大”“成熟”的大人們所不理解。可是一名出色的老師應該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他們心靈深處的需要,理解他們貪玩的本性,馬虎的本性,頑皮的本性……這就要求我們要俯下身來和自己的學生平等、友好共處。
一、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心理
掌握學生的心理是一門藝術。如果把自己日常工作中的點滴發現及時記錄,定期整理,日積月累自己的發現可就嘆為觀止了。在教學實踐中你會驚喜的發現:你的學生聽到你的表揚后會進步很快;有些學生在勞動方面表現得很積極,那么就應該給他表現的機會;還有的孩子比較調皮,給他封個“官”也許對他今后的成長道路有很大的益處……自己的親身實踐和總結固不可少,但是借鑒別人的前車之鑒也很重要。也許自己長時間琢磨的規律,早在心理書籍中便有了記錄。多翻閱有益的書籍會使我們的教學少走很多的彎路。多看書吧,讓這種有益的習慣貫穿我們的一生。
二、時刻保持一顆童心
這里的童心,并非指和學生同處于一年齡段的智商水平和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是用我們成熟的心態去了解孩子們的童心,憑著自己的駕馭能力,試著用他們的方式處理孩子間發生的問題,給他們每個人以公正。首先是孩子的朋友,其次才是孩子的長者。與孩子達到心與心的默契。
三、來到孩子中間
學生對老師總會存在懼怕,許多真實的想法、意愿就不敢也不愿和老師說,這樣就阻塞了師生間溝通的道路。學生中的很多問題也就不容易發現。這樣,老師就該走到孩子們中間來:和同學們一起游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愿意和我們一起活動的;和同學們一起勞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并非高高在上;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很有愛心,很容易溝通。有了信任和信服,才能架起師生間溝通的橋梁。
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與眾不同的愛
老師的愛似于母愛又不同于母愛,老師和母親一樣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因學生學習上取得一點成績而由衷高興,因學生生活上獲得一點收獲而欣慰。但老師的愛,同時又多了一份讓學生學會知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也就多了一份嚴厲,關心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老師的和藹,督促學生的學習,使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只有嚴慈并濟的老師才能教出真正的好學生。
五、做位俯下身來幫助學生的老師
有豐富的理論,足夠的實踐經驗做基礎,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做橋梁,有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做依托,學生相信你,把自己的心里話說給你,以老師雄厚的底蘊做基礎,拿出你最大的能力幫他們解決掉難題,讓他們感受到滿意和信服,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讓學生喜歡和愛戴?
做位俯下身來看學生的老師,你會發現能為學生點燃心靈之燈,敲開知識的大門既是責任也是幸福。
作者單位:河北省豐寧縣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