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麗
探究性學習,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的探索態度,從而讓自己獲得一種真切的探索體驗。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會變成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將教材內容生活化,數學知識情趣化,靜態情境動態化,生動活潑的呈現數學內容,能起到以境激情,以情激趣的作用。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世界,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評價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例,教學“連乘問題”一課時,電腦出示學校的一幢教學樓。學生通過電腦的講解和自己觀察了解到:這幢3層教學樓每層有6個教室,每個教室有4排課桌,每排有5張桌子。根據以上信息,學生提出了可以求出的一系列數學問題:學校一共有多少個教室?每個教室有多少張課桌?每層樓有多少張課桌?這幢樓共有多少張課桌?等等。此時,教師適時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實踐證明,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了探索興趣。再如,低年級學生在認識了人民幣的面值單位間的換算后,可設計安排學生扮演顧客、營業員等角色,并準備一些標有價格的玩具和學習用品,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一些各種面值人民幣的換算及購物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景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鼓勵獨自猜想,引導自主探究
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各自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引導他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從而“再創造”新的數學知識來。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即使是錯誤的,也應給予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情境中進行探究。
例,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認識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組成的平面圖形后,可進一步設計拓展練習。為學生提供3cm、4cm、5cm、9cm的小棒,請學生猜一猜,選擇其中3根小棒可以搭成幾個三角形?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很快發現3cm、5cm、9cm和4cm、5cm、9cm及3cm、4cm、9cm這三組中的每三根小棒均不能組成三角形,更有聰明的學生猜測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猜想使學生非常快樂的參與到操作活動中,迫不及待地想發現問題,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像數學家那樣去“想數學”、“創造數學”。
三、運用討論交流,促進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了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間,從而使各自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交流中進行整合,集中群體智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例,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一位老師設計了兩次開放的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第一次合作:“你能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什么圖形?這個新拼成的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存在著什么關系?”在獨立操作的基礎上,把發現的結論進行小組交流,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第二次合作:“你們能把一個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嗎?這個新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又有什么關系?”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運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并由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再次推導并驗證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重視數學應用,深化探究效果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一些實際問題,并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學生能應用數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例,教學完“圓的周長”一節內容后,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后,可組織學生到實際生活中測量一下樹的直徑、半徑等。既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又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總之,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數學學習過程,積累數學生活體驗,進而去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改善數學學習方式,嘗試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加大探究性教學的研究力度,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梁雄芬.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03年07期
2.盛青松.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反思[J].基礎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作者單位:泰州市蓮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