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稚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會新教材編寫的特點和意圖,學好用好新教材,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下面就本人的學習體會、教學實踐淺談四個方面供大家探討。
一、改革教學中的教學方法
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法和習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有效學習,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我們一定要變教學過程為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為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而且富有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如在教學六年制第七冊《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讓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當同學們讀到“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時,我便點撥大家看看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男孩的動作、眼神。想象他此時的內心活動。并把你的想象在插圖旁邊寫下來,設計這個讀寫練筆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也撥動了孩子們的心弦。同學們紛紛執筆在手,一吐為快。對文中的男孩心理活動的真實、細膩,充分反映了男孩對釣到手的大鱸魚的不舍,對父親的乞求,甚至不滿。如此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
新教材不僅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和培養,而且重視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教材的課后除了安排朗讀、背誦、寫字、詞句理解與運用等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外,還十分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際運用能力。語文實踐活動與教材有一定聯系,形式活潑有趣,有的活動可以引進課堂,有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
為了促使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時,一定要突出自主性、從學習內容的確定,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到學習的自主權。活動中要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如開展調查“我們的周圍與環境”這一實踐活動時。首先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調查方式和調查內容。成立調查小組,選擇校園、新村、工廠、居委會等單位,根據調查內容制定活動計劃,然后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收集調查資料、填表格等形式進行調查并做好資料的統計、分類、整理工作。最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方式來表現活動的成果。如調查報告、建議書、手抄報等。由此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和創新的精神。
三、教學中要為師生創設自主的空間
新教材除大部分是必學、必讀、必做的內容外,還安排了一部分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把你喜歡的部分抄寫下來”“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和伙伴討論”。體現了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彈性,為學生留出選擇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
我們要積極為創設新的空間,促進學生在這個自由、美好的空間里,調動積極的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感知生活,豐富積累
以前的教學限于課堂,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拘泥于課堂,學校的高墻將外面多彩的生活世界隔絕,因此,語文學習一直在幽暗低谷中徘徊。所以,我們更應該走出課堂,讓學生充分感悟生活。在生活的大舞臺上去充分感悟,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閱讀主體本身的體驗感受。而這種感悟往往與一個人的閱歷緊密相關。就種閱歷除了人們自身經歷的生活世界外,更主要的是通過閱讀積累而成。語言積累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積累主要是常規的閱讀學習。在閱讀興趣、閱讀方法和習慣養成的同時,大量積累優美詞句。課外積累主要是延展學生的閱讀空間,開闊知識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心融其境,才能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以上幾方面的做法,是我們當前如何把握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用好新教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是我們語文教師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濱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