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平
詩歌即詩和歌的總稱,是文學的基本樣式之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掌握節奏,感情朗讀
把握語氣語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席勒認為:“詩里的音樂在我心中鳴響,常常超過其內容的鮮明表象。”這說明詩歌十分講究音樂性,節奏感強。因此,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停頓恰當,分清句中的重音,熟讀成誦,以品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例如:鄭愁予的《雨說》這首詩,第一節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期盼之情;第二節應讀得輕柔、溫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出喜悅之情;第八節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二、介紹作者,引起共鳴
適當介紹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例如:《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教學本詩,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
三、帶入意境,引起共鳴
讓學生充分感知詩歌中景物,由“景”入“情”,由“景語”見“情語”,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領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例如: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情感體驗,但詩中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分別對應人生的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后、中年時、現在。這些意象是獨特而新穎的,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思念。詩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讀后靈魂也隨之升華。
四、補充情節,擴展內容
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和情味。例如:《靜夜》的第二節:“天河何處?遠遠地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鮫人為何要對月流珠呢?我們可以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念親人,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可填的內容有很多。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五、描繪形象,再塑想象
教學中,可借助語言描述、掛圖、插圖、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體會詩歌展示的生動畫面,但更多的是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找準詩歌的情感突破口。例如: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詩人運用幻覺和虛擬的手法,較多地使用了起修飾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或積極、高昂,或消極、低沉,教學時應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展開想象,領悟詩人那種凄楚憂憤、熱切期盼、美好期待的內心感受,從而領會詩人在困苦抑郁中愛國精神的升華,讓學生在感念中生發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
六、領會技巧,讀透內涵
詩歌是最講究技巧的文體,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借助修辭方法和表現手法來實現。常見的修辭有:比喻、排比、夸張等,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聯想、想象、對比、烘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托物言志、欲言先抑等。因此,要讀透內涵,必須認真領會詩歌的表現技巧。例如:《沁園春.雪》就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上闋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之豪情。下闋抒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史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于義,表達了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遠大抱負和堅定信心。全詞寫景與抒情密切關聯、相互映襯,產生了強烈而感人的藝術效果。
七、“考證”典故,深入淺出
詩歌常用典故,教學時要適當進行“考證”,幫助學生掃清障礙,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但應把握分寸,做到深入淺出、畫龍點睛。如郭沫若《靜夜》中就引用了“鮫人泣珠”的典故,教學時就應對出處、含義等進行“考證”,并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對其作用進行分析,盡可能做到點中要害、適可而止。
八、拓展延伸,融會貫通
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已經能夠品味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從而具備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加強引導,拓展延伸學生能力,進一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在學完余光中《鄉愁》這首詩后,先讓學生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再讓學生自命題目進行仿寫。這樣,就培養了學生對詩歌的極大熱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總之,由于詩歌和心靈存在著直接的對應關系,只要教師得法,學生還是容易接受的。
作者單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上八廟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