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冬
【摘要】近年來中國的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一些虛擬事件演變成大規模群體性暴力,并已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不乖諧音。本文從對網絡暴民這一現象的分析入手,進而論述網絡言論自由及其限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權立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網絡暴民;言論自由;限度;法律規制
1引言
根據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上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4月,中國網民已經達到3.16億,是全球第一大網民數量國家,中文網站數量也已經達到287.8萬。作為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新興的第四大媒體,互聯網越來越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國的網絡空間上卻呈現出一種相當獨特的現象,那就是網上公共論壇(BBS)異常活躍。其間,除了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熱烈討論以外,還有針對某些非公共事件的強烈關注與探討,而后一種情況常常發展到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步,比如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中國網民會齊聲針對某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發出集體的“網絡追殺令”,進行道德審判,并干預其現實生活。從2006年2月最先進入公眾視野的“高跟鞋虐貓事件”開始,在此后的幾年間,“銅須事件”、“史上最毒后媽事件”、“姜巖事件”、“很黃很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網絡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前仆后繼。這樣的事件頻頻發生,以至于引起了一些國際知名媒體的關注,他們把中國網民的這種行為稱為“暴民現象”。
2網絡暴民的形成原因
關于網絡暴民的形成原因,前人已從法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個角度進行過詳細論述。本文擬結合網絡言論的特征,試做以下分析:
2.1網絡言論的匿名性。匿名性是網絡最大的特點之一,在“馬甲”的庇護下,網民在充分張揚個性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得發泄的怨氣和劣性也得以釋放,在網絡這樣一個最少受到管制和懲罰的自由世界里面,放縱和信馬由韁成為一件刺激而安全的事情;
2.2網絡言論的情緒化。在傳統媒體中,缺乏民眾表達意見和情緒的空間。而在網絡上,人們則可以盡可能地把現實中的不滿情緒宣泄出來,痛罵自己憎恨的罪惡而少有風險,使得網上充斥情緒化的言論。一旦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泄口,網民們的“俠義”之心便奔涌而出,“網見不平,出言相助”;
2.3網絡言論的感性化。據CNNIC調查,中國網民的主體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18~24歲的網民人數比例最高。這群年輕網民中的大多數雖心懷正義、充滿激情、熱切希望表達自我并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畢竟涉世未深,很難擺脫青春期特有的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自我制約,使得網上言論缺乏理性;
2.4網絡言論的無中心化。網絡向所有人開放,在網絡上無所謂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分,也不需要所謂的把關人,每—個網絡用戶都同時既可能是信息的使用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其寫作和發言無法像傳統媒體那樣具有嚴格的監督審查監管體制,所屬網站在現有條件下又很難扮演傳統媒體的審查職能,這就給一些信息的造假者和謠言的傳播者提供了絕好的舞臺。
3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度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或稱“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意指所見所聞所思以某種方式或形式表現于外的自由,這是言論自由的核心內涵。若把這個核心展開,它還包括搜集、獲取、了解各種事實和意見的自由以及傳播某種事實和意見的自由。
言論自由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絕對的。啟蒙大師孟德斯鳩有一句名言:“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有這個權利。”對言論自由進行規范,各國在法律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原則,如公益原則,明確、即刻危險的屠測,比例與事后審查原則,更多言論原則,傷害原則等。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言論自由在互聯網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現方式,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言論自由在更寬廣的領域得到實現。所謂網絡言論自由權,其實就是言論自由權在網絡上的自然延伸。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只是由于網絡的特殊性使其表現形式區別于現實社會。網絡言論作為公民言論的一種形式,同樣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礎上。侵犯國家、社會或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言論,也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網絡言論究竟應該有多大的自由?哪些因素(權利)會影響網絡言論自由權的空間?在眾多的網絡暴力事件中,無一例外的出現了網民對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謾罵、攻擊、惡意中傷的現象,私人利益受到的嚴重侵犯,主要來自于隱私權與名譽權。
3.1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
而網絡隱私權,作為隱私權發展到網絡時代的產物,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漏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象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隱私權作為人格權是一種對世權、絕對權,任何人都負有維護他人人格權的法定義務,而言論自由是相對的,因此當兩種權利發生沖突時,法律禁止言論自由被濫用,優先保護作為人格權一部分的隱私權。換句話說,就是要在尊重對象人格權的基礎上使用言論自由,不得以侵害犧牲他人的人格權為代價。禁止采用非法手段獲取公民隱私,對于有關隱私權的報道,必須征得本人同意。即使是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揭露,涉及隱私內容,也應以必要為限,不得隨意報道,更不得以傷害被報道對象的人格尊嚴為目的。
3.2名譽權。名譽權,是指民事主體就自己獲得的社會評價受有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名譽權是一種支配權,任何人不得以非法的方式侵害公民的名譽權,這一點已為當今各國所承認。而言論自由不但包括揭發壞事的自由,同時也會帶來損害他人名譽的“自由”。如果所發表的言論傷害了其它公民的名譽,那么就必須對其言論所造成的損害負責。因此一人的言論自由可能和他人的名譽權發生沖突。正如美國學者科斯指出,在保護一種權利的時候,實際上必然侵犯另一種權利,即權利的相互性。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對言論自由和名譽權進行比較衡量,以求得利益的平衡。
4關于完善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權立法的幾點思考
我國目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七部互聯網基本法規,但網絡立法并不完善,不但缺乏對隱私權、信息自由等權利的保護,還存在著多頭立法、內容雷同等問題。完善網絡言論自由權立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應當承認網絡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的人權,立法應立足于保護言論自由。網絡畢竟是一片自由空間,一個自由渲泄的舞臺,而“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人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也不論口頭的、書寫的、印刷的、采取藝術形式的或通過他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上述規定在向人們傳遞一個信息,即言論自由都是受根本法的保護,是一項基本的人權。網絡言論自由作為現實世界言論在虛擬世界的拓展,對其進行法律控制自然離不開上述基本法的法理,即要承認網絡言論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應受到保護。
其次,立法應加強網絡控制。前文已述,保護言論自由與加強網絡控制并不沖突。從現狀來看,目前網絡社會還處于初級階段,缺少明確的行為規范,人們主要靠個人的道德和自律來維持,靠網絡習俗和網絡禮儀來維持。然而,如果我們僅靠由倫理道德來約束網絡言論自由權的合理行使或恰當行使,這無疑會縱容道德低劣、別有用心之徒去肆意污染網絡空間。為了維護網絡社會的應有秩序,在倡導網絡道德之外,必須讓法律介入其問。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分組審議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時,就已經有不少委員提出,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需要追究網絡“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責任。
再次,立法要堅持科學性原則。網絡技術發展迅速,一日千里,這就要求網絡立法也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最新成果,從內容和形式上更加科學地制定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權的法律制度。例如,網絡過濾技術在過濾暴力信息上的表現還很難說令人滿意,但它在過濾色情信息上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德國的《多元媒體法》就要求信息散布者以技術手段防止某類信息被青少年獲得。
最后,立法尤其要強化對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網絡服務商)的管理。由于當前網絡技術的不完善,想追究大量匿名的網絡言論發布者的責任相當困難。但是,提供發布這些言論平臺的網絡服務商卻非常清楚,并且這些服務商有義務保證在自己網站上發布的信息合法、不與社會公共道德相抵觸。在這里就只有通過細化管理來實現,把管理責任交給ISP。也就是說,ISP應當負有對用戶發表的言論依據常理進行審查的義務。具體說來,ISP應有以下幾項義務:檢查義務、通知義務、報告義務、協作義務、答復義務。美國的《數字千年之際版權法案》規定:權利人只要向ISP發出了通知,告知在這個ISP所提供的個人主頁或者BBS上有侵權信息,ISP得到通知后,如果ISP沒有證據表明這個言論侵權,那么他必須刪除,否則權利人可以控告ISP;但是如果被指控一方也發出反通知給ISP,擔保他的言論并沒有侵權,而ISP不能對這些言論是否侵權做出判斷。那么ISP不必刪除這些言論,而其法律后果由發表言論者本人承擔。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方案。
參考文獻
[1]新聞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點,http://society.people.com.cn/GB/70241/80070/6037065.html。
[2]石長峰,“網絡暴民”是怎樣誕生的,中國社會導刊,2006,09:57。
[3]趙瑞華從CNNIC統計數據解讀中國網絡暴民現象,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731560.hunl。
[4]鄧曄,鄭丁足,憲政下的自由——以網絡言論自由權為視角,湖南社會科學,2007,3:197—198。
[5]王利明,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一民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18。
[6]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30。
[7]張彩云,網絡與電子商務中的隱私權保護問題,淮坊學院學報,2002(2):30。
[8]王劑明,2l世紀法學系列教材一民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23。
[9]法國《人權宣言》第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