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廣東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經若干發展時期,目前已走在全國前列。調查了解廣東文化產業發展過程和目前的產業狀況,具有全局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并研究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諸問題,尤其是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問題,將有利于我們更理性地認識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和主要矛盾,更有效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廣東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國走在
了前列,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從廣州開辦全國第一個音樂茶座始,廣東的文化產業經歷了發育、轉型、快速發展等若干時期,已進入產業體系的初步形成,達到相應產業規模、水平,并形成特色,孕育著更大發展的階段。
1.廣東文化產業的規模已相當可觀,在國民經濟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4年底,廣東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已達到1205.43億元,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的20%強,占廣東GDP總量的6.6%,從業人員177.29萬人。2006年增加值1673.04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6.4%。這個規模,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比,也是可觀的(北京2005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960多億元,上海2004年445.73億元,浙江2004年669.70億元)。重要的是,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發生著質的變化。一方面,它已作為支柱產業,體現并帶動了信息經濟的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通信、廣播電視和視聽消費電子產品數字化進程大大加快。調查組所赴廣東,佛山、江門、珠海、深圳等地,電視數字化傳輸的普及率在提高,佛山等地數字電視臺入戶率也在不斷提高。計算機、通信、廣播電視這三個原來分工明確的行業出現融合匯集現象,在廣州我們已看到電視在設手機頻道。同時,新媒體也正在納入產業范圍。廣東自網絡游戲產品開發始,擴及動畫卡通、手機游戲、多媒體,正在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網絡游戲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產品運營、產品展示、產品出口、電子競技的產業鏈。廣州天河軟件園已成為國內軟件聚集度最高、發展最成熟、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網游動漫產業基地。該園區2004年在網絡游戲方面的收入達6.1億元,占國內網絡游戲收入的1/4。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發展帶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廣東家用視聽產品制造業發展迅猛,2004年創造增加值為282.41億元,增長23.4%。相應地,印刷、工藝美術品制造、玩具制造、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機制紙及紙板制造也很發達。這說明廣東在人均GDP進入3000美元之后,經濟形態已經實質地發生變化,以制造業為特征的工業經濟,正在往以文化產業、服務業為特征的知識、服務經濟轉移,至少已經出現了諸業態交融的狀況。
從全國來看,更為深刻的問題是,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不是一個被西方資本和技術同化的地區,而是一個文化自我生息繁衍、日益強盛的文化大省。在文化產品出口大于進口額的同時,在廣東我們還聽到這樣一個數字,若干年前,港臺和境外電視在廣東的收視率與本土及大陸的收視率之比是7:3,而今天是3:7。廣東省委、省政府2002年就作出了把廣東建為文化大省的決定,并且成立了建設文化大省的專門機構,制定了相應的措施。應該說這也是有戰略意義的。
2.廣東文化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并且具備了相應的特點
目前,廣東文化產業門類及行業已形成穩定的格局。新聞服務業、廣播電視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前文所提及的網絡信息服務業、文化產品制造業等都已具備一定規模,而且各業基本都有經濟效益突出、競爭力很強的產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如在全國知名度較高的南方報業集團和南方傳媒等。
同時,廣東文化產業的特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在總體上文化的體制已轉型,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省份,廣東各地的主流媒體基本已成為規范的市場主體。而且這些主流媒體集團的運轉狀況是良好的。廣東省的廣播電視傳媒主營收入全國排名第一,南方報業集團及各地報業集團的主營收入也達到相應規模,年廣告收入超億元的報紙就有8種,發行量在百萬份以上的報紙4種。其次,民間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文化主要行業的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化,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全省民營文化企業17869個,從業人員24.12萬人,分別占全省文化企業總量的46.61%和18.72%。在文化產品制造業和流通業中,民營企業經濟比重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再次,廣東文化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特點也在顯現。廣東文化旅游正在發展,全省各地的人文地理游和演藝地理游正在興起。如江門僑鄉的碉樓,已被批準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晚近代名人故居、歷史遺跡也成為游人選擇的重點,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故居以及黃埔軍校、黃花崗等。2002年廣東的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1386.12億元,比1995年增加了102.6%。2002年深圳接待過夜境外游客449.5萬人,其中港澳游客319.87萬人,占絕大多數,深圳、珠海港澳游客的入境游等日益活躍。會展業也蓬勃發展,在廣州、佛山、東莞、珠海、深圳已形成一批全國性、國際化的會展品牌,如廣交會、高交會等。
跨地域的特點不僅反映全省各地之間的產業聯結,而且反映于港臺地區的交流、合作、融合。除人流之外,進出口交易也十分活躍。文化產品出口大于進口,特別是文化制造業產品,如DVD播放機、與電視機配套的電子游戲機、玩具三種出口額2004年達到100億美元。印刷業已成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平均消費水平低于香港,大量港民和企業到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進行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演藝、娛樂、印刷、設計、軟件等創意產品和文化及創意服務方面的消費,也日益頻繁、經常。
3.廣東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市場體系建設的問題,這是全國共性的問題
首先是文化市場性質的問題,是不完全的市場與半市場的背景與環境問題。從純粹經濟學意義上來看,在主流媒體和行業上,事實上是存在著壟斷的,盡管多數主流媒體已實現改制,但不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客觀上影響了整個文化產業的規模,進而影響地區的文化競爭力,大到全國,影響國家文化競爭力。
其次,市場主體的問題也與市場性質相關,由于市場準入的原因,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在文化產業領域客觀上受到限制。據2003年的統計,雖然民營企業數占文化產業企業數的46.6%,但營業收入只占13.61%,資產總額只占14.73%。
當然,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撐體系是更為直接的原因。在順德,經營效益很好的孔雀廊藝術公司,呼吁版權可以抵押以取得銀行貸款。這家公司制作經營粵劇為主的音像制品、產品遠銷國外,在加拿大溫哥華等地區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這不僅是民營企業的問題,而且是整個文化產業金融環境的問題。從市場體系建設的角度看,就是市場要素、資金的激勵機制的問題。
最后,這些關于市場性質、主體機制、要素的問題,都反映在市場規則和政策體系上。廣東各地都在呼吁國家制定更為積極、具體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制定更為主動、開放、基本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規則。
從廣東的情況看全國,文化市場
體系建設到了實質突破的階段
首先,全國經濟形態正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這要求我們較之以往更重視、更實質地面對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問題。2006年全國人均GDP已突破1700美元,產業結構和水平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在一些發達地區,人均GDP已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形態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第三產業和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迅速,文化產業正在作為區域主導產業發揮作用,并且正產生全局性的影響,前述廣東網絡信息業文化產品制造業的發展等就是例證。廣東發生的情況在長三角、上海、浙江、江蘇,環渤海的地位也正在發生。文化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情況也成為趨勢。因之,重新審視認識文化產業在經濟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顯得尤為迫切。冷靜、理性、客觀地說,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尚未深入具體到那樣的程度,一些經濟部門尚未正式將之納入視野,無論是政策、法規,包括產業統計目錄都尚不完備。離建立資源整合、要素支撐、社會動員等比較完備的支持系統尚有很大差距。
同時,要認真研究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對文化產業提出的戰略性挑戰,靠目前的辦法,從總體上看還不夠積極、有效。廣東的情況是:一方面文化產品出口大于進口,但內容產品方面的出口很弱。核心文化產品中的圖書、期刊、報紙、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均為進口額大于出口額。2003年這些產品的貿易逆差嚴重到7:1,引進、輸出,版權件數比例為11:1。這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就原因看,主要缺乏內容創新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我們的創新主體群還較單一,基本是原計劃體制內的。而各地雖然有一些財政和行政支持的措施,但總量都有限,金融系統基本沒反應。所以全社會的力量并沒有充分動員起來,文化生產力的解放總體上是乏力的,至少是缺乏有效激勵。
從搶抓戰略機遇期的高度來謀劃
文化發展戰略和文化市場體系建設
從搶抓本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的高度,來謀劃文化發展戰略和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首先,要在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基礎上,制定階段性的文化大國發展戰略,重點采取分區域發展措施,讓一部分地區更自覺地率先發展起來。第一是把經濟大省、強省變為文化大省、強省。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實行特殊政策,把傳媒、娛樂、信息以及相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起來。客觀上講,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這些省市2006年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北京、上海已超過6000美元,產業結構必然相應調整,已具備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給予有針對性的政策,培育文化“增長極”,必將產生突出的效果。第二是在全國各類地區進行文化產業布局,按照經濟進入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與走出去的思維,在新疆、東北、西南及中部各省份區域制定區域發展戰略,整合資源,培育市場要素,推進社會動員,也將產生明顯的效應。這在宏觀經濟層面上不僅順應人均GDP進入3000美元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也是符合節能與資源合理利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略的。
其次,要培養以金融支撐為重點的市場要素支撐體系。在人才、資金、技術等市場要素中,重點調整金融政策,建立若干國家扶持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以扶持充當文化“增長極”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扶持大的文化產業集團、集群,扶持內容產業的自主創新企業,對中小企業和社會資本實行放活政策,在全國形成若干“增長極”地區的金融集群,若干文化產業行業的金融集群,全國各類地區的扶持文化產業搞活的金融政策集群,真正有效地解放文化生產力。
再次,要重點研究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問題。從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入手,拉動整個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和文化服務業,拉動整個農村地區的服務經濟。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應簡單采取一些發達國家福利政策的方式,而應將之置于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體制格局中來通盤考慮。通過政府采購這個杠桿,撬動整個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閘門,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類產品市場的活躍,拉動整個服務經濟。
最后,要深入研究文化市場準入的問題。在宏觀層面上,應下決心在主流媒體行業打破壟斷,形成體制內競爭,這必然激發活力,而且也能有效避免行業內部腐敗。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足以應對產業化、全球化挑戰的產業集團、產業集群。否則,目前的體制缺乏危機感、緊迫感,沒有競爭的壓力,就沒有強大的動力,這是難于應對未來形勢發展的。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懷柔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