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胤綱 蘇 寧 梁永鴻
[摘要]論述高校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的三種模式,分析指出自主建設模式和運營商一攬子全包模式的弊端,建設性的提出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由高校和運營商合作建設,以及合作建設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可操作方式。
[關鍵詞]校園網商業化運營商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10137-01
自從1996年開始,全國各高校開始了網絡規模化建設的進程。最初因為PC的大規模的部署給高校用戶帶來的內部聯網的需求,10/100M以太網技術為分布的PC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聯接通道,PC不再孤立,簡單的傳輸和數據的共享為網絡技術的應用打開了一扇大門,第一代高校校園網為網絡未來的廣泛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代校園網從2000年開始,1000M以太網技術給高校校園網的建設帶了新的生機,高速的帶寬為校園網的PC之間的聯接提供了一個高速的通道,帶寬的提高極大的促進了應用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辦公自動化、網絡圖書館、流媒體下載等應用出現,另一方面國家對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視,高校網絡的建設還會向縱深方向發展,教育對于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強。網絡幾乎和水、電一樣成為高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高校教育的一個不能缺少的平臺。其建設模式也在校園的發展過程中呈現目前逐步演化出三種主要建設模式:自行開發模式、運營商外包模式、學校與運營商合作模式。
一般來說我國高校在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都是自主建設,在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高校工作人員對網絡的維護實力是綽綽有余的,憑借高校的師資力量和對高等技術的權威性,管理小規模的網絡,從技術上來說沒有多大問題;也因為建設和維護的網絡規模不大,經費相對來說比較好控制。但是近年來隨著各種網絡應用的增加,如OA系統的在機關事業單位的應用,網絡教育的發展,在線電影和游戲娛樂等方面的應用,對網絡的依賴性變得越來越大,而且對網絡設備的負載,帶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網絡建設便變得越來越復雜,維護也越來越困難,高校的網絡建設投入資金也就隨之越來越多。可以看到自主建設逐步暴露這種模式的弱點:校園網的建設資金龐大;校園網的建設和維護不夠專業;校園網的帶寬規劃趕不上應用的發展要求。
因此尋求一種適合的投資運營模式建網和養網成為目前眾多學校關注的焦點。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運營商與校方緊密合作何以很好的解決自主建設所暴露出的三個問題,運營商提供校園網建設的部分資金、維護力量、技術以及高速出口。但是網絡完全外包給運營商模式與高校和運營商的合作模式究竟哪一個更能夠促進的高校發揮校園網價值,為高校建設數字化校園,提升高校的教學、科研競爭力還有待商榷。
我們來分析一下校園建設一攬子完全外包給運營商建設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很好的解決了自主建設所暴露的三個問題,但是這種模式帶給高校的將是以后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面臨的無窮無盡的障礙和阻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營商和高校畢竟分屬不同的單位和部門,他們不能也無法站在高校的立場來全局統籌規劃構建校園網絡,更多的是從切身利益出發,更多考慮的是校園建設完成后的資金回收和網絡帶來的效益問題,因此構建的校園外在內網的互聯互通方面存在著諸多的限制,給高校的辦公教學,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后勤服務帶來的諸多的阻力和不便,例如:打印機等資源不能共享、服務資源無法訪問、內網上網電腦不能互通。如筆者所在的單位因為電信在建網時沒有考慮到校方的各類服務器系統的應用,沒有和校方進行溝通,只考慮到自己的應用(收費及控制網絡),因此建成后的校園網造成了教務系統無法發布信息資源,教師無法登錄查詢課程,學生無法選課,也無法進行評教,雖然這些問題在以后的溝通協商過程中逐步得到了解決,但是對學校的日常辦公造成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
2.網絡外包以后,高校失去了網絡的管理權。網絡不再由高校來掌控,沒有防火墻、路由器、DHCP、核心交換機等的管理權限。信息點的增加不靈活,不能自由控制網絡的帶寬、流量等。失去對內網Ip地址的規劃權、無法自由利用外網IP地址段進行資源發布。
3.網絡維護困難。運營商往往沒有自己專業的維護隊伍,校園網的維護工作一般來說通過兩種途徑解決:一種是交給設備廠家,另一種是運營商又外包給其他網絡公司。交給設備廠家顯然不太現實,任何一個廠家都不可能在高校常駐維護人員,那么只有外包給網絡公司。這個網絡公司一般都是運營商的實業公司。這樣就在網絡維護的過程中將產生三方的協調問題,協調解決網絡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高校網絡與日常的水、電一樣,一旦出了問題就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直接嚴重影響到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如第一點所遇到的問題經過長時間與電信協調,與設備提供商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才得以解決,但已經耗費了不少時間,直接對其教務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4.費用問題。運營商投資建設校園網毋庸置疑是以盈利為目的,他們必然是快速的收回成本,創造利潤,而高校考慮的不是校園網的盈利點,考慮的是校園網為高校在信息化的環境中謀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考慮的是以低廉的網絡費用為高校老師,學生提供高校、穩定、快捷的網絡服務。顯然,這兩者是相互矛盾。既是網絡以低廉的價格外包運營商,運營商一旦發現其投資與回報不成比例時,必然會打擊其后期對校園網絡的維護、投資力度,屆時校園網一定會成為高校科研教學辦公的一大阻力。
由于這些問題,把校園網全部外包的模式在同行業引起激烈爭議。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四川工業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等7所大學網管中心主任的比較謹慎的看法是:宿舍網可以外包出去,但教學科研辦公網絡最好不要外包,其他的都可以外包出去[1]。也就是采用第三種模式:高校可以和運營商合作建設高校的校園基礎設施。具體詳述如下:
首先,明確目標、統一規劃、理清結構。高校和運營商共同規劃校園網的建設目標,把高校建設一個以辦公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教學、科研為核心,以現代網絡技術為依托,構建技術先進、擴展性強、能覆蓋全校主要樓宇的校園主干網絡,將學校的各種PC機、工作站、終端設備和局域網連接起來,并與CERNET和Internet相連,具有較強的對外訪問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形成網絡層次合理、內外暢通無阻的可控、可管、高效穩定安全的校園計算機網絡系統。包括中心機房建設、主干鏈
路、子網劃分以及各個子網的網絡功能設計、設備選型、綜合布線等。
其二,劃分區域,同步建設、分區維護。在校園網統一規劃的指導之下,高校和運營商劃分校園網的建設區域。根據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四川工業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合作經驗:宿舍網可以外包出去,但教學科研辦公網最好不要外包。教學科研辦公網絡一定要掌控在高校手里,可以有效的避免運營商外包的各種弊端。因此運營商負責提供高速的校園網出口帶寬,學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后勤部分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面對用戶收取網絡費用。高校負責教學科研辦公網絡的建設,其中包括中心機房建設、教育網接入等。網絡維護可以由設備廠方培訓高校的網絡維護人員,避免高校技術力量、人員不足的問題。
最后,由于校園網是高校和運營商共同建設,因此可以降低學生和老師的網絡使用費用,把上網費用控制在老師學生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避免引起老師學生的抵觸情緒,給高校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畢竟建設高校校園網目的不是賺老師學生的錢,而是以人為本,為師生服務[2]。
總的來說,高校校園網商業化經過這幾年的探索已經日趨成熟,雖然目前還存在的諸多爭議,但是爭議的焦點始終在于校園網商業化過程中,高校如何掌控校園網,掌握校園網的管理權,從而使校園網更好的促進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提升高校的教學、科研競爭力,為高校在信息化的環境中謀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和運營商合作建設校園網的這種模式,可以說在是在這幾年各個高校校園網商業化的經驗和教訓之中得出的一種可以借鑒的一種模式,上述合作經驗可以有效解決校園網建設自主建設和完整外包模式的弊端,為高校的信息化校園提供高效穩定可靠、可管可控的網絡基礎環境。
參考文獻:
[1]田芳,校園網該不該商業化,信息產業報道,2003年04期.
[2]胡敏,校園網商業化何去何從,應用新聞,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