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艷峰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10160-01
在探究式教學方式中,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識。在探究過程中,老師要把自己當成一名初學者,和學生在同一起點線上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共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路的構思,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學生得到結論后,老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析和構思,最后老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在探究教學中,老師應從傳統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指導者;學生要從傳統的被動的接受和訓練性學習轉變為主動地做學問,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直接與教材接觸,老師講授新課時,不要直接把教學內容搬給學生,而應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或許有人要問:數學是抽象的,這樣做學生能把握課程的重點、難點?能達到教學目標嗎?試想,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或者單純的“問答式”教學,沒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只是單純地接受、記憶和模仿,便能把握重點、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嗎?應該相信,學生與教材直接觸,他們的自主探索是以大量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前提的,他們的初步感悟和理解是膚淺的、不全面的,但不會是完全言不及義、沒有邊際的。眾所周知,學生學習一段教材,需要理解教材的意義,閱讀和體味教材之后,才能掌握教材所包含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才能發展自己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習能力。目前,人們要趕上信息時代的步伐,需要不斷地補充新知識,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學會學習。學會了學習,就學會了生存,就能夠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學習能力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財富。讓學生與教材直接接觸,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自覺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必要備件。
在現代教育制度中,班集體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單位,教學活動就是憑借班集體展開的學習活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都是在與老師、與其他同學的廣泛交流中完成的。老師必須有效地營造、組織班級集體性思維,在班級集體性思維過程中,適當的提示、提問、示范和講解是組織和促進集體性思維活動的基本因素,是獲得教學成效的前提備件。老師可依據自身風格、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多樣的、方法去組織生動活潑的集體性思維活動,例如,圍繞某一問題展開全班性討論、辯論、小組學習、練習與講評、思想的交流,培養合作和鉆研的精神,把思維引向深入與開放,是一種有利于問題解決的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活躍、多維、高效的班級集體性思維活動。必將導致師生、學習之間最廣泛的教學溝通與交流,其效果遠勝于老師直接傳授。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基本組成部分。例題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優化例題教學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負擔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例題為載體誘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是數學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一個基本環節,也是轉變觀念走進新課程和具體表現。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構造一些問題,使數學和日常生活、生產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解題是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把解題訓練培養學生數學才能和都會他們思考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在數學這門學科里,能模仿例題與公式解,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如若只停留在機械的模仿,不會獨立思考,不能靈活運用公式、定理,那樣,思維永遠只能停留在低級階段。因為一個概念的形成,一個問題的解決,凍等于牢固掌握、深刻理解,還必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為此老師常常針某一問題進行多方變式,將書籍條件變成續集,將結論變為條件,促使知識產生內化,將學生思維輻射開去,提高思維變通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看眼前收效,一味地要求學生會解多少“規范”的數學題,“題海戰術”、“匹配題型+固定解法”都是不可取的。而應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因實際水平而異,以培養與提高能力為主,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從數學的角度運用學過的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生活、分析自然現象、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讓學生感到自己在解題的過程中經過思維與探索而獲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編題是鞏固思維成果的有效方法。一般來說,學生習慣于正向思維,比較會從左向右運用公式,卻不大習慣逆轉過來從右到左運用公式。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注意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運用可逆思維來鞏固教學成果。編題練習便是訓練右逆思維的重要手段。
總之,讓學生直接接觸教材,組織班級集體性思維活動、精選例題以及適度地進行解題、編題訓練,是探究式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