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夢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可是,大難之后怎么還是大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人既絕望又驚異。如果這是上天的安排,那又是為了什么?
1982年10月4日,在一艘駛往澳大利亞的英國快速帆船“利茲”號上,一位老年女士突發重病,陷入了昏迷。她的嘴角不停地蠕動著,隱約能聽見她微弱的聲音在喊一個名字:彼得、彼得……彼得·理查德遜,那是她失散了10年的兒子。聽到這凄涼的呼喚,看到這病危的母親,在場的人們無不動容失色,大家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為她祈禱。
與此同時,英國“美人魚”號帆船正徐徐駛離澳大利亞悉尼港,準備開往澳大利亞西海岸的路斯灣。海面上微風輕拂,陽光燦爛,預示著未來幾天的好天氣。乘客們在甲板上散步聊天,相互點頭問候,船上一片歡歌笑語。
第四天下午兩點,一直風平浪靜的大海突然變了臉,天色剎那間暗了下來。一陣猛烈的旋風掀起排排巨浪,“美人魚”號劇烈地顛簸起來,逐漸被狂風吹得偏離了航線。薩米是一位具有多年航海經驗的老船長,他心里清楚,帆船此時正處在暗礁最多的一片海域,十分危險。他一面帶領8名水手努力控制局勢,一面通知船上所有乘客立即穿好救生衣,做好最壞的打算。
消息一傳出,船上立即炸了窩。恐慌在人群之中迅速蔓延,甲板上全是雜亂的腳步聲、女人的尖叫聲和小孩的哭聲。突然,“美人魚”號頓了一下,一陣劇烈震動之后,船停了下來。船員們明白,最不愿見到的事情發生了——船觸礁了。
洶涌的海水很快淹沒了船體,船上的人們被拋進了茫茫海水中。幸運的是,距出事地點100米處有一塊突出海面的大礁石,成了落水人們的救命稻草。22個人緊緊地抱住礁石,等待駛過的船只把他們救起來。可是,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附近海域一艘船的影子都沒有。絕望的人們在海水中泡了三天,又冷又餓。正當死神準備擁抱他們的時候,途經此地的小帆船“伊斯福特”號發現了他們。絕處逢生,“美人魚”號的人們歡呼著、擁抱著,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之后兩天,一直平安無事,直到第三天,厄運之神又降臨了。“伊斯福特”號被一股莫名的海浪推向巖石密布的海崖,沖上淺灘。船毀了。兩船共計32人流落海岸。
上岸不到三個小時,他們就被三桅帆船“麗迪”號發現并救起。三艘船共計64人,是“麗迪”號定員的兩倍。
“連遇幾次難,可大家總算都平安無事,應該不會再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了吧?”一位歷經前幾次海難的船員的一席話,引起了一片笑聲。不少人也在一邊附和:“對,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繃得像弦一樣緊的情緒,在大家的說笑中緩和了許多。笑聲還沒消失,突然就聽到有人喊:“火!火!船上著火了!”大家慌忙跑到出事地點一看,個個都目瞪口呆。只見裝著許多木材的船尾火勢洶洶,根本無處下手救火。更糟糕的是,火借風實施。他成為心理實驗學家,在國防部下屬的測謊儀研究所工作14年。2000年,在談到吐真藥時,他曾懷疑政府已重新啟動類似MK-ULTRA的試驗。但美國匹茲堡大學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塔若·奧圖爾斯則稱:“這不可思議!如果國家要啟動吐真藥研究,將是一項浩大工程,很難被隱藏起來。”CIA和五角大樓口徑也一致,都咬定沒有進行吐真藥研究。
另一諜報大國蘇聯也與吐真藥糾纏不清。2007年,一本描述前蘇聯克格勃特工的書籍在美國出版。這本名為《異見者之死:毒殺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與克格勃歸來》的書中就披露道:前蘇聯情報部門使用過吐真藥。克格勃內代號為s的特別部門,專門研究生物武器。一種被標識為SP-17的吐真藥,被s部門專家認為既高效又實用,它無色無味,短期內絕無副作用。最重要的是,SP-17能讓服用者與你掏心窩子講話。
克格勃最先在自己人身上檢驗吐真藥的效果。當時所有在海外從事間諜工作的克格勃特工,必須先過SP-17這一關,檢測所提供情報的真實可信度。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在被暗殺前曾透露,2004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期間,普金總統的對手、候選人伊萬·雷布金神秘失蹤,據說是中了SP-17的升級版SP-117的招數。
吐真藥是否卷土重來
若不是此番印度使用吐真藥,各國使用吐真藥的歷史或許將繼續沉睡黑幕之下。
印度人給卡薩夫注射的吐真藥是硫噴妥鈉。作為巴比妥類藥物的早期代表,硫噴妥鈉最早由美國化學家歐內斯特·沃爾伍勒和道那利·特本于1932年合成。1934年,硫噴妥鈉正式作為一種麻醉藥物在美國上市。但現在,很多大醫院都已不使用這種麻醉藥。
硫噴妥鈉起效速度快,在美國成為實施死刑的用藥之一。而作為一種吐真藥,效果又是如何?有專家認為,對那些撒謊成性者或形成錯誤記憶的人來說,吐真藥不會有什么效果。美國也已禁止在刑訊時使用藥物。
吐真藥的作用,無非是讓人處于鎮靜催眠狀態,消除大腦對行為的控制,使人下意識地對問題做出應答。由于謊言是一種欺騙行為,必須讓大腦處于“假裝模式”才能撒謊成功。換言之,撒謊是一種更為高級與復雜的大腦活動。而當大腦被藥物“麻痹”后,人主動說謊的能力會減弱。因此,只要你問,就有回應,絕不會鐵嘴銅牙榨不出一點訊息。從這點上說,吐真藥至少能讓人多說話,從而提供更多信息。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