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心面對破產大公司 賦予政府金融決議權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特約記者 劉雅芳
美國有一些公司,它們的規模太大了,情況也太復雜了,當它們遇到麻煩,比如去年的金融危機時,美國政府除了傾力挽救外,似乎別無選擇。不過,這種情況將會發生變化。據《紐約時報》25日報道,美國國會和奧巴馬政府正在考慮解決這一最基本的問題,拿“太大而不能倒閉的”公司開刀,相關法律草案最早美國時間26日就會出臺。
改變“太大不能倒”的現狀
《紐約時報》的報道說,一旦法案通過,在大型金融機構面臨破產境地時,將會給政府更大的權力,清除現有股東,趕走董事會并修改貸款條例。而這些金融機構一旦陷入危機,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由政府接管,而是有可能像小型公司那樣破產。美國財長蓋特納也表示會在本周的眾院會議上公開支持這一草案。“白宮的計劃是讓那些大型金融機構在遭遇危機時自己想辦法應對,讓它們承擔更大的責任,迫使這種機構保留更多的貨幣儲備,讓他們更難以進行巨額借貸。”
分析家認為,美國政府新的計劃主要為了改變一種現狀——“too big to fail(太大不能倒)”。在當前制度下,一些超大型金融機構知道政府不會讓它們垮臺,所以會更傾向于冒險,從而對金融體系造成威脅。另外,在目前的監督體系下,當雷曼兄弟、AIG這樣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政府迅速介入的權力非常有限。眾院金融委員會主席弗蘭克強調,為了避免一家企業危及整個金融體系,必須給予政府“決議權”。這也意味著企業無法因為“太大不能倒”而綁架政府。
美國政府還不夠“狠”
美國媒體評論說,在經歷了去年的金融風暴后,華爾街幾家最大的金融機構比以前更大了,為了留住所謂的“精英”,這些機構又開始給他們發放巨額薪水和紅利。如果說去年10月份前,這些機構還不確定當他們遇到麻煩時,政府是否會出手相救。如今,他們知道了一切,結果將會是金融機構將會發展更快,也會去冒更大的風險。如何應對這種局勢?正確的辦法就是分解這些巨型銀行和金融機構。不過,華盛頓的主流觀點相對謹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他偏好更和緩的措施,以避免失去公司多元化、國際化的經濟利益。
但是對于美國政府的計劃,一些金融監督者和經濟學家認為還不夠嚴格。分析人士說,奧巴馬政府聲稱不會再進行銀行救市行動,但推出的方案卻走得并不夠遠。事實上,幾乎與之前沒什么兩樣。政府只是等著一家大型銀行出現破產危險時,讓其進入類似破產的程序,而財政部將會確定何時進行這樣的程序。這遠遠不夠,當一家大銀行走到快破產的境地時,已經晚了。在此之前,政府必須先考慮對他們進行分解,或者至少嚴格限制這些機構的行為。弗蘭克表示,委員會將采取更激進的措施,把高管薪酬、保護消費者和規范衍生品交易都概括進去。“這些措施的本質,是在大型銀行集團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危及整體市場穩定時,賦予政府壓倒一切的權力將其接管。”
可能引發華爾街恐慌
連日來,眾院頻頻對金融業“出手”:投票通過了建立聯邦金融消費者監管機構的法案;出臺了限制場外衍生品交易的新規定;同意限制高管濫發薪酬等。但路透社的分析稱,改革的努力在參議院那里卻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參院方面有個比較流行的設想,是把所有聯邦銀行監管機構統合成一家“超級警察”,而非眼下的四家分治。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是幕后推動者,但弗蘭克覺得這一方針難以實現。
總體上,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都同意:再不能因為“太大不能倒”而動用納稅人資金去救助問題企業。但這一政策的言外之意嚇壞了華爾街。金融業高管和律師們紛紛表示,此舉可能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高昂成本,引發華爾街的恐慌。美國銀行家協會總裁說,“你要建立的體系不能充滿未知數,給機構、風險管理官員和律師們所熟悉的格局帶來重大變動。”▲
環球時報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