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鋒磊 王 劍
“本人是DSI公司最大股東,適逢全球金融風暴DSI未能幸免,面臨被他人收購和破產的困境。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深知DSI自動變速器技術屬于世界汽車工業先進技術行業,我有能力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將我國極其缺乏的汽車工業關鍵零部件高新技術收購給中國企業。本人預言,誰掌握此技術誰就終將站在民族汽車制造工業前沿,領跑我國汽車工業,和世界壟斷公司公平競爭。”
真是讓人又愛又恨。8月初,福特暫緩出售沃爾沃品牌的消息不脛而走,但這并不妨礙坊間傳聞最大收購熱門吉利有可能成為今年的最大贏家。
今年3月,正當全世界媒體都在爆炒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傳聞時,李書福這個汽車界的“瘋子”,已經笑瞇瞇地將DSI(Drivetr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這個全球第二大變速器公司悄悄收入囊中,讓幾乎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這是爆發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民營汽車企業“海外抄底”的最大一單。鑒于自動變速器是我國汽車工業極其缺乏的關鍵零部件高新技術,吉利這一收購行動的含金量毋庸置疑。
誘惑交易
“我的目標是中國企業,而且是中國的民營企業。”
——律師(應本人要求隱去真實姓名)
2009年2月12日,《汽車觀察》編輯部輾轉收到一封名為《緊急尋求收購海外汽車自動變速器的合作伙伴》的信函。8張打印紙上詳細地介紹了收購背景、收購目的、收購方法、DSI的基本情況、DSI主要財產、潛在價值、前景分析,圖文并茂,條理清晰。信的落款是“王律師”。
按信中所寫,“王律師”所代理的對象是DSI公司最大股東——一位有著中國國籍的地道的中國人,在DSl32個股東中,其擁有18.75%的股權。在他看來,利用最大股東的優勢,行使優先購買權收購,全部持有DSI公司股權,成為中國企業的極佳機會,
在其給出的方案中,清晰表明,收購DSI需要收購資金4000萬澳元。主要用于1、收購81.25%的股權;2、現有員31398人,保證裁員235人,裁員費1180萬澳元,余163人,包括研究所研發人員與管理層干部(已經與工會談判完畢,同意收購裁員方案),3、支付6速后輪驅動自動變速器剩余設備費1200萬澳元;4、余款600萬澳元左右作為DSI流動資金;另外,DSI尚欠蘇格蘭銀行貸款3543萬澳元,已經與該銀行談判完畢,支持中國人收購,繼續維持貸款。而其提供的第二套方案為,“即便進入破產程序,本人也保證能夠成功收購DSI”。
相對于4000萬澳元的收購價格,信中認為,DSI有著較高的收購價值。其中包括,DSI歷史上開發5速自動變速器就花費1億澳元;開發一款汽車收取120萬澳元開發費,10款汽車就達1200萬澳元;開發一款混合動力汽車收取2000萬澳元,DSI是研發生產其中關鍵零部件技術,雙龍汽車工會告上海汽車偷竊的就是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澳大利亞政府至今每年堅持無償給予DSI專項科研開發經費(ACIS),其中,2006年6月30日截止的前一個財政年收到3403"澳元,2007年6月30日截止的前一個財政年收到986萬澳元,2008年6月30日截止的前一個財政年收到1000萬澳元。
不僅如此。DSI現有俄羅斯塔嘎斯公司、印度馬亨道公司,美國福特公司和韓國雙龍公司等四家長期合同客戶。在中國,裝配6速自動變速器的汽車目前均為高級豪華外國進口車型或合資品牌高級汽車。“如能將DSI收購成功將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這一點,與吉利高層的想法不謀而合。
“快男”出手
“如果說10年前中國汽車工業著力解決的發展瓶頸是車身,5年前是發動機,那么從現在到5年后的瓶頸就是變速器,然后就是汽車電子。而吉利目前已是唯一一家擁有自動變速器技術的自主品牌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收購DSI并能成功運作后,吉利就可以比國內企業超前至少5年。”
——趙福全
2月14日情人節之夜,吉利汽車副總裁趙福全帶著他的項目組成員踏上了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航班。他此行帶著董事長李書福交給他的使命:考察收購DSI的可行性。
此時外界正風傳吉利要收購沃爾沃,不過吉利從未承認,李書福甚至在媒體面前以書面宣讀的形式否認收購行為。而趙福全此次前往澳洲也是秘而不宣。
心情還不錯。在趙福全看來,選擇在2月14日這天去墨爾本似乎是恰如其分,他正是要代表吉利去會一會“情人”——DSI。
趙有著資深的國際背景,早年間在日本求學,獲博士學位,1997年加盟美國戴姆勒一克萊斯勒公司,2004年趙回到國內,擔任華晨金杯副總裁兼研發中心總經理。后被李書福三顧茅廬,終于在2006年把趙福全請到了吉利擔任副總裁,全面負責技術研發。
“不,收購DSI不是某個人的主意。”在記者面前,趙福全努力表達著他所理解的吉利和李書福的理想和戰略:讓吉利的動力總成實現自給。很早的時候,李書福就提出,吉利沒有核心技術就走不了多遠。現在,盡管吉利已經有了自己的發動機,并且已成功地自主研發出自動變速器,但還僅限于匹配1.8升以下發動機,無法支撐吉利向中級轎車、SUV市場轉型。當然。趙福全非常清楚,如果這些都要自己從頭做起該花費怎樣的時間和代價。他們開始尋找機會。
對于DSI,趙福全并不陌生,在華晨的時候他就跟DSI談過一些合作,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合作成功。此外,之前吉利收購英國錳銅公司后,作為倫敦出租車供應商的DSI也不可避免地與吉利有著接觸,吉利也時刻關注著DSI的境況,當然這時候DSI的壞消息要多于好消息,境況越來越糟。
2009年春節過后,吉利決策層開始認真考慮收購DSI的事情,因其從1.8升~3.5升排量發動機都能匹配的變速器正合吉利的胃口,如果能夠得到這些技術,吉利可以“畢其功于一役”。
坐在前往墨爾本的班機上,趙福全在考慮著面對DSI的境況,應該是以什么形式來介入,如何進行談判?這都是他此次考察的重要任務。
令趙福全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到達墨爾本的當天早上,他在當天的一份報紙上看到了DSI已于2月14日破產的消息。這讓趙福全突然有了一種瞌睡碰到枕頭的幸福感,同樣的消息也讓遠在中國的李書福振奮起來,他們知道,此時收購,不僅成本相對低廉,收購后可重新簽訂勞資合同,也將為后續生產經營省卻許多麻煩。
2月16日,趙福全和他的團隊來到DSI公司,擺在他們眼前的已經不是轟鳴而秩序的生產現場和忙碌的工人。此時的DSI已經處于停產,多數員工回家休息。負責迎接他們的DSI的一位管理人員在與趙交換名片時苦笑著說,“其實從兩天前開始,我的名片已經不起作用了,因為DSI已經被托管公司普華永道接管。”
從2月16日開始,趙福全在DSI進行了三天的全面考察。看著這里的一切,他有些按捺不住心里的興奮,這不正是吉利想要的東西嗎?大扭矩自動變速器開發技術和制造經驗,與吉利自主開發的小扭矩自動變速器正好形成互補,而且后續研發的產品也已成形。
趙福全回國后,立即將自己了解的情況向董事長李書福、總裁楊健和財務副總裁尹大慶做了詳細的匯報。一周后,由楊健帶隊,尹大慶、趙福全和負責汽車業務談判的副總南陽,悉數飛抵墨爾本,對DSI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了解,準備參加DSI的托管者普華永道發起的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