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則關于河南人大的新聞受到媒體熱議。該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有關實施監督法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中規定,縣級以上人大常委會若發現副省長、副市長、副縣長等出現失職、徇私枉法等行為,由超過1/5的常委會組成人員聯名,即可提出撤銷上述人員職務的議案。一次普通的地方人大常委會例會,因為對 “撤職案”的規定,而一時成為輿論焦點,有媒體還把它稱之為“創新”、“亮點”。
實際上,這項規定并非是“創新”。該規定早已見諸監督法。河南省人大常委會的這次立法,只不過是重申一遍相關常識而已。有人甚至不客氣地評論,此屬“重復立法”。
然而,“舊詞”何以成為“新曲”,“常識”何以變成“新聞”,個中原因,引人深思。
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是國家權力機關對其所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一項剛性監督手段。盡管相關法律對撤職案的提出、審議和決定,早已做了明確規定,但人大卻很少運用這項剛性監督手段。一般都是任命的干部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后,再由“一府兩院”向人大常委會提交免職的議案。人大主動出擊的乃是鳳毛麟角。近年來,我們沒有看到一起由人大常委會1/5以上的組成人員書面聯名向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對“一府兩院”負責人的撤職案,更沒有看到一起由人大常委會動議撤銷副省長職務的案例。前幾年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對何閩旭、王懷忠兩位副省長的撤職案,那是因為他們貪污賄賂犯罪已經暴露且被有關部門立案調查,并且應有關部門的提請才撤職的。在這些案例中,人大僅僅是走了法律程序而已。
不僅僅是撤職權,人大的質詢權、特定問題調查權也是長期悄無聲息地處于“休眠”狀態。當諸多法律規定的監督方式被束之高閣時,“撤職案”被重新提及和熱議,最終成為了不新的“新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當法律賦予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方式只是停留在文本上,該用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的使用時,就必然導致人民的權力被虛置,人民當家作主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在撤職權、質詢權等剛性權力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淡忘”的同時,有些地方人大卻熱衷于所謂“創新”,煞費苦心地推出一些新的監督舉措。但是,這些新的監督方式,要么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缺乏規范和約束力;要么帶有強烈的行政痕跡和隨意性。有些做法,雖然搞得很是熱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卻因過多糾結細枝末節,給人舍本逐末之感。因此,有人戲言,現在的人大監督是“大道不走走小道”,“直路不走走彎路”。話雖不中聽,但卻值得思量。
我們記得,早在2000年1月,廣東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人大代表行使了廣東人代會歷史上罕有的質詢權,提議撤換省環保局副局長的職務,一時成為熱門話題。2008年11月,溫州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撤銷3名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職務的決定。這是監督法實施以來,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啟用剛性監督手段對“一府兩院”實施監督,在社會上也受到好評。
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力是很大的。人大應該在現有法律的框架內,有效地行使好手中的各項權力。只有在制度內發力,才能彰顯人大監督的生命力。除了要依法開展好經常性的工作監督外,在一定的情形下,也要大膽運用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案的審議和決定這幾種剛性的監督權力,塑造人大形象,提高人大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