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依古城,自然少不了靠風景收費。據說云南大理古城擬對游客每人次征收30元維護費,名字聽起來就很“硬氣”。
大理的回應似乎很客氣,起碼知道遵循聽取民意的程序正義,還強調是“擇機推出”,只是,不知道這個“機”怎么擇。在我看來,這個古城維護費,約等于各個壟斷行業的“初裝費”,不合理也不仗義。從法理上來說,維護城市建設,隸屬于當地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成熟完備的稅收體制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具體而言,古城的路燈應該是路政支出,古城的綠化屬于環保支出,諸如此類。“維護古城”固然是個宏觀項目,但具體到微觀領域,每一份工作都可以劃入職能部門的傳統工作范疇,沒有道理另外收費。此外,千里迢迢來古城的游客,已經通過購物、住宿等環節為古城的財政稅收做了貢獻,這就好比打電話已經按分論秒計了價,再弄出個初裝費一樣的“護城費”,卻提供不出新的商品與服務,這和政策性“打劫”又有什么區別?
有人說,人多了,古城吃不消,垃圾多了還要多請清潔工呢?自然要收費緩解城市的壓力。實在擔心人多,可以借助行政手段控制流量嘛——不過,這樣一來,門票收入就要跳水了,這顯然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護城費”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存在未必合理。麗江收的護城費,本身就詭異如謎,好在國內大多城市未曾照貓畫虎。其實,如果依照護城費的邏輯,我看國內所有城市都可以征收,道理都強悍得很:哪個城市不需要維護?哪個城市不面臨著“外地人”帶來的種種壓力?哪個城市敢說自己“不差錢”?古城有維護的理由,現代化的城市也能找到維護的借口——城市,都是市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嘛。只是,這護城費遍地開花之日,估計人們只好“老死不相往來”了。我不來你的城,自然不需要替你護城;你也別想來我的城,不然就把銀子掏出來。這架勢,不如干脆建議大家都建個城門,來一個收一個,來一對收一雙,都靠護城費過日子得了。
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維護的,城市也需要呵護,這些都離不開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固然是好,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了一個根本的前提——“取之有道”,這個“道”,不僅指“路徑”,還包括“道理”。收錢的事情,還是多掂量掂量公序良俗、常情常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