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楓 巍鶯鶯

“不講原則當不成代表,不愿奉獻當不好代表,不動腦子當不了代表。”這是寧波市海曙區人大代表朱曉麗當了多年區人大代表得出的經驗。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寧波市海曙區柳莊社區居委會,只要提起朱曉麗,居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朱代表是個替我們老百姓說話的好代表。”這樣的夸贊誠然樸實,卻飽含了老百姓對一名人大代表的信任與感激。聽到這些,朱曉麗沒有沾沾自喜,連任兩屆區人大代表的她,深知這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
實事工程不能變成形象工程
朱曉麗上班的地方離柳莊社區居委會不遠,她常常會在空閑時走過去跟社區里的居民聊聊天,拉拉家常,問問大家生活中有沒有什么困難。
2004年的一天,朱曉麗像往常一樣又逛到了社區里,這次去的是高塘一村小區。許多路過的居民都認得她,因而時不時有人停下來和她寒暄幾句。正是這次“閑逛”,讓她了解到了小區里存在的諸多問題。
褚大爺是高塘一村“元老級”居民,小區剛建成的時候他就搬進來了,到如今已經住了20多年。褚大爺住在頂樓,這讓他常常很鬧心,不是因為上下樓不方便,而是因為漏水問題。他說,他那房頂平日里看上去挺結實,可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一張篩子,根本盛不住水。每逢下雨天,老人就覺得自己像是住在水簾洞里,外頭大雨傾盆,屋里小雨滴答。這事不僅讓褚大爺十分煩惱,也讓褚大爺的孩子們十分頭疼,因為他們哪天想接父母到自己家里住兩天,還得先看看老天爺的臉色,萬一不巧碰上下雨天氣,他們就得趕緊把老人們送回家“抗洪”。
在走訪過程中,朱曉麗還了解到,這個老小區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比如小區外墻,歷經多年風吹日曬雨淋,早已污漬斑斑,還不時地往下掉石灰塊。對此,居民老徐心有余悸。有一年臺風天,為了避風,老徐就沿著小區房子的墻根走,走著走著,忽然一塊大石灰從墻上掉了下來,所幸手里的雨傘替他擋了一下,結果傘被砸得面目全非。
這個小區的居民怕下雨天,也怕過夏天。由于設計上的問題,小區住房外墻的隔熱效果很差,“天氣一熱,就像住在蒸籠里一樣。”居民們自嘲道,“全當是蒸免費桑拿浴了。”還有,因為小區綠化缺乏打理等原因,每逢夏季都會蚊蟲成災,盡管每年都會有人來噴滅蚊劑,但不知是藥量不夠還是蟲子有了抗藥性,不到一個星期這些小東西就又卷土重來了。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小區整治是一項大工程,需要一大筆資金,完全讓居民自己負擔這筆費用顯然不太現實,而從另外的渠道籌錢也不容易。正當朱曉麗為此苦惱時,有一個消息讓她興奮不已:寧波市政府決定對老小區實施專項整治。
可問題是,納入第一輪老小區整治范圍的是老城區1996年前交付使用、2萬平方米以上、未實施物業管理的小區,可高塘一村的實際面積僅18000平方米。
針對這一問題,在2004年海曙區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朱曉麗聯合其他幾名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于高塘一村老小區整治的建議》,這份建議坦陳了高塘一村小區面臨的種種問題。她指出,盡管從面積上來說,該村并不符合整治要求,但相比其他小區,無論從建筑設施還是小區環境上來說,該村都更需要整治,更何況按照小區面積劃分整治范圍本身就有其不合理之處。建議得到了海曙區人大常委會的重視,經過實地調查核實與慎重考慮,常委會最終決定將此建議交房管部門辦理。此后不久,房管部門便將高塘一村列入了老小區整治工程名單。
2004年12月,一村的老小區整治工作正式啟動。一時間,小區沸騰了起來,腳手架搭起來了,水泥石塊運進來了,大家也跟著高興起來了。
然而,正當大家翹首企盼,希望整治工程能給小區帶來一些新變化時,工程卻無聲無息了。原來,這次整治工作僅僅只是把小區的外墻重新粉刷了一下,而對于諸如排水系統淤塞、化糞池功能老化、房頂破損嚴重、綠化設施落后等問題卻絲毫沒有涉及。不少群眾抱怨,原來該工程只是一項政府形象工程。得知情況后的朱曉麗也坐不住了,她向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反映,建議房管部門進一步做好整治工作,徹底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而不是讓這樣的實事工程流于形式。
在她的堅持下,2005年11月,作為市政府實事工程的老小區整治工作人員再次進駐高塘一村。這一次,問題終于得到了徹底解決——原本漏水的房頂及外墻墻面做了多層的防水處理,同時又鋪設了隔熱層用于頂層隔熱;對下水道進行了大面積的疏通,緩解了雨天積水現象;對小區綠化進行了整治,除去了雜亂無章的花花草草,用整齊劃一的灌木叢取而代之,不僅美化了小區環境,更是大大緩解了夏日蚊蟲肆虐的困擾。對于這些看得到的變化,居民們欣喜不已。有的說:“這一來,就好像換了一個新家,原來的問題全沒了。”也有的說:“現在熱天不怕,下雨也不怕,想上哪兒上哪兒,‘抗洪救災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整治馬路不能只圖表面好看
后漕巷是一條狹長的道路,貫穿了大半個柳莊社區。2004年以前,這條路破損得簡直不能想象,由于道路土基疏松,路面變形嚴重,好多個路段崎嶇不平,低洼的地方形成了深坑,而被擠高的地方又像一道路障,在上面騎車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十分驚險。此外,由于水泥層嚴重剝落,路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坑,一到下雨天,雨水集聚起來,過往的居民通行十分困難,輕則驚出一身冷汗,重則人仰馬翻,以至于傷筋動骨。因而,每逢下雨天,人們都寧愿繞遠路,也不愿去踩“水雷”。此外,由于路面積水無法疏通,往往會直接流向兩側的居民房里,住在路邊的多家住戶對此都苦不堪言。
在一次選民接待活動中,后漕巷的居民向朱曉麗反映了這個情況。“小朱啊,請你一定向上面反映一下這個情況。”居民們對人大代表寄托了十分的信任。
在仔細了解情況后,2006年的海曙區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朱曉麗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后漕巷道路整治的建議》。建議被交由海曙區城管局負責辦理。
此后,朱曉麗又全程參加了道路整治方案的討論與定稿。她提出,雨水滯留路面的根本原因是下水道淤塞,而一旦雨水無法通過下水道迅速分流,道路兩旁的居民就不得不面臨積水侵襲的窘境。所以說,要想徹底根治建議中提到的各種問題,除了重新修路以外,還要疏通下水道。
不久后,新的道路便正式開工修建。在修路的過程中,朱曉麗還多次到施工現場,視察工程的進展情況。根據既定方案,有關部門對下水道進行了徹底的疏通,解決了雨天大面積積水的問題。而這條新修建的后漕巷,寬闊、平整,一眼望去,遠遠地和西河街相連。看著大小車子一輛輛地在新路上駛過,心中最高興的自然是路兩側的居民了,他們說,有這樣的好代表,是我們老百姓的福氣。
這些只是朱曉麗多年代表生涯中為社區居民做的其中兩件事情。事實上,自從當選人大代表以來,每年人代會召開前夕,她除了參加常委會組織開展的視察、調研活動,還會就與其本職相關的水利工作撰寫大量調研文章,以備大會參考。而在閉會期間,她同樣積極參加代表持證視察活動,時常深入選區,密切聯系選區居民,認真接待來訪群眾,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將它們向轄區街道及有關部門反映。6年來,朱曉麗先后提交了13件與選區居民密切相關的議案和建議,其中大部分都已被采納并付諸實施。
朱曉麗小檔案
朱曉麗,寧波市海曙區第八、第九屆人大代表,寧波市農村水利管理處處長。2003年以來,先后提出了興建“千里清水河道”、“百萬農民飲用水改造”、農業灌區改造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的建議,其中多項建議被采納,所涉工程還被列為寧波市政府十大實事工程和寧波市新農村建設工程。她被評為寧波市生態市建設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