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勝番溝是湟水在中游的最大支流,也是樂都縣內的最大河流。樂都縣城鎮生活、工農業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這里流水潺潺,峰巒奇特,生物多樣。是一處環境幽靜、景色優美,風光旖旎,供野營探險,科學研究和生態旅游勝地。本文對“勝番溝”一名來歷進行了小考。
關鍵詞: 勝番溝;引勝溝;小考;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17—02
勝番溝,又名引勝溝。在樂都縣城東碾伯鎮水磨營匯入湟水,位于湟水左岸,湟水在中游的最大支流,也是樂都縣內的最大河流。樂都縣城鎮生活、工農業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湟水中游旅游勝地。樂都縣城鎮生活、工農業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湟水中游自然風景區和旅游景區。這里流水潺潺,峰巒奇特,生物多樣。是一處環境幽靜、景色優美,風光旖旎,供野營探險,科學研究和生態旅游勝地。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的“勝番溝”,今天往往還被部分人經常和偶爾使用。大部分人至今仍不知“勝番溝”一名來歷和實際意義。
“勝番溝”一名歷史悠久。據清楊應琚編纂《西寧府新志·卷五·地理·山川》172頁載:[勝番溝,在縣東北,有土司祁氏園林在焉。東路橋圮①,每繞道出此。樹木陰翳,溪流湍激,雖炎天暑月,涼爽如秋]。文中的勝番溝,今引勝溝,明清時期為祁土司屬地。楊應琚編纂完成《西寧府志》的時間是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五月。當時已使用勝番溝一名。
“勝番溝”一名取于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②舉兵叛亂。居住于莊浪衛(今甘肅永登)西部甘、青邊界諸山中的謝爾蘇等六族土番(包括今甘青邊界樂都引勝溝、互助北山藏區及永登、天祝一帶番族及寺院),附同倡亂,起兵策應,據桌子、碁子、喇布蘭三山③為巢,與由西寧郭隆寺④逃出的喇嘛,并納朱公寺、朝天堂、加爾多寺⑤諸番相結起兵,劫掠官軍。年羹堯遣岳鐘琪等督兵進討,轉戰五十余日,擒斬凡五千余人,完成了平叛掃尾。
清政府平定叛亂后,對青海地區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清朝接納年羹堯所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及 “禁約青海十二事”,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之下。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于次年改今引勝溝為“勝番溝”、改今甘肅永登縣(時稱“莊浪衛”)為“平番縣”等等。
明清時將居住于青海、甘肅及西南地區藏、蒙等少數民族統稱為“西番”或“番子”。“勝番溝”、“平番縣”等名,很顯然帶著民族歧視色彩。
“引勝溝”一名來源于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1928年,國民黨政府為了改變“勝番”這個對少數民族具有誣蔑性質的名稱,改“勝番溝”為“引勝溝”,取意“引人入勝”。 改“平番縣”為“永登縣”,取意“永遠五谷豐登”等等。
引勝溝古名無法準確判定。據酈道元《水經注·卷2·河水》:“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右合來谷、乞斤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谷三水。”今樂都縣碾伯鎮東至老鴉城(古破羌縣治)之間,湟水北岸(左岸)較大的支流有引勝溝、羊倌溝、卯寨溝(直溝、上腦莊溝)、下水磨溝(下腦莊溝)、白崖子溝五水。陽非、流溪、細谷當為其中三水。
引勝溝流域位于樂都縣北部壽樂鎮和碾伯鎮境內。發源于樂都縣與互助縣交界處的克生嶺、扎科嶺、康列尖山、蛇霧山等,上游主要由大西溝、小西溝、直溝組成。大西溝為引勝溝正源。干流出山后經樂都縣城東水磨營、穿樂都火車站西、魯大公路,后在河灘注入湟水。
引勝溝干流自西北流向東南流,支流發育基本呈樹狀分布,屬扇形水系,上游大、下游小。大西溝、小西溝、直溝在倉家峽匯合,以下稱為引勝溝。至倉家峽轉由北向南流,在壽樂鎮趙家寺有馬圈溝在左岸匯入引勝溝,在壽樂鎮王佛寺村與土官口村間有土官溝在左岸匯入引勝溝。在八里橋以上至鍛造廠,右岸有朵家溝、哈家溝匯入,左岸有灣子溝、廟兒溝、老石房溝等支流匯入。
在土官溝口至倉家峽間,西岸有柳樹溝、小溝、大溝(熊家灣)、大陰洼溝、牛吃水溝(楊家崗)、墳堆溝、石崖溝、小溝、大溝(上李家)、大溝(新堡子)、龍溝、毛兒溝、紅溝、長嶺溝、前方溝、油松溝(上衙門)、寺溝、過連溝、大西溝(倉家峽)匯入引勝溝。東岸有土官溝、老爺山溝、楊家溝、峰堆溝、紅溝兒、古石家溝、廟兒溝、堿溝、青刺溝、八吃溝、小溝、油松溝(薛家莊)、楊家溝、遠直溝、峁子溝、馬圈溝(趙家寺)、破柴溝、旁家溝、駱駝溝、大東溝、小東溝(倉家峽)匯入引勝溝。
引勝溝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510毫米,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為每秒3.462立方米,年徑流量1.092億立方米。引勝溝源頭海拔4 195.34米,河口海拔1 968.0米,河道落差2 227米,干流長51.9公里,平均比降42.9‰。屬北方山溪性河流,水流湍急,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
引勝溝降水量從上游到下游遞減,氣溫和蒸發量則相反,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且來水量主要集中在上游區。由于上游海拔高,森林和草場覆蓋,植被較好,降水及冰川融雪,水量較充沛,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是湟水中游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態旅游勝地。
注釋:
①[圮[pǐ]]塌壞,倒塌。
②[羅卜藏丹津] 清代青海和碩特部蒙古貴族首領。顧實汗之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承襲其父的親王爵位,成為青海和碩
特部蒙古貴族的最高首領。他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作為和碩特部貴族的代表,參加了清軍護送達賴喇嘛(西藏佛教格
魯派兩大活佛之一)入藏的軍事行動。
雍正元年(1723年),羅卜藏丹津脅迫青海蒙古各部貴族于察罕托羅亥(即查漢諾羅亥,蒙古語,意為“白色之峰”,日月
山支脈之一。倒淌河出日月山,流經其南麓,西注于青海湖東岸,距湖濱五十余里,為出日月山至青海湖之要沖。據《丹噶爾
廳志》記載,察罕托羅亥距今湟源縣城西南120里。為蒙藏祭海會盟之地。)會盟,在上層喇嘛支持下,聯合蒙古各部反清,發
動武裝割據叛亂。清政府聞變后,立即命年羹堯、岳鐘琪等率軍鎮壓,很快將叛亂平定。羅卜藏丹津逃往準噶爾部避難,清乾
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時被俘,送京師,被免死罪。
③[桌子、碁子、喇布蘭三山]桌子山在樂都與互助縣交界處,湟水支流下水磨溝、羊倌溝源頭。碁子、喇布蘭山在甘肅天祝縣境內。
④[郭隆寺] 今佑寧寺。因地處郭隆地區,藏語全稱“郭隆彌勒洲”,簡稱“郭隆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軍焚毀。雍正十
年(1732年)奉旨重建。賜額“佑寧寺”,敕賜碑文。位于互助縣威遠鎮以東35公里的五十鄉寺灘村,是青海較大的藏傳佛教
寺院,號稱“湟水北岸諸寺之母”。
⑤[朱公寺、朝天堂、加爾多寺]朱公寺,在甘青交界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軍焚毀。朝天堂寺,座落在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與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藏區相連地大通河北岸。藏傳佛教格魯派名寺。早在唐憲宗(公
元806—821)年間,此處有一座原始笨教[古代西藏原始宗教名]寺院,稱永中寺。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第四世噶瑪巴
若貝多杰奉命進京途經此地,為消除鱷魚之害,建鎮龍塔108座,從此,此地稱“朝天堂”(藏語“佛塔灘”之意),后來 “朝天
堂”變成了“天堂”。加爾多寺,在今大通河谷地青海省門源縣仙米鄉龍浪村境內,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軍焚毀。
參考文獻:
[1]樂都縣志編纂委員會.樂都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編.青海歷史紀要[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清]楊應琚編纂.西寧府新志:重印[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4]西寧府續志:重印[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李萬壽.樂都河流[M].鄭州:黃河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