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靈
摘要:自然美具有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特點,但其最突出的特點以其形式取勝。客觀性彰顯大自然的存在美;自然性彰顯大自然的內在美;實踐性彰顯大自然的根源美;社會性彰顯大自然的創造美。
關鍵詞: 大自然;審美特性;自然美
中圖分類號:B8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79—03
自然美是指客觀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現象的美,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審美對象,它是在自然領域內,以宜人的物質形式顯現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其本質在于“自然的人化”或者“人化的自然”。 大自然的美具有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特點,但其最突出的特點以其形式取勝,自然美以其具體、清晰、鮮明、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這種美感往往令游人留連忘返,但對自然美的特性卻難以把握。恩格斯指出,“事情不在于辯證法的規律從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自然界中找出這些規律并從自然界里加以闡發。”(《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頁)因此,現代旅游者要探究自然美的規律,不能從外部去注入,而必須從自然界本身去找出其審美特性。
一、客觀性:大自然的存在美
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連黑格爾那樣頌揚藝術美高于自然美的大美學家,也曾洋洋數萬言論述自然美。然而,自然美究竟美在何處?又為何而美?黑格爾只是把理念、絕對精神的具體顯示,當成自然美之所以美的至高無上的標準,卻完全抹煞了自然美之所以為美的客觀標準,因而陷入了唯心論的泥潭。
我們認為,自然美之所以為美的原因,首先應從作為客觀存在的自然本身去尋找,然后再從自然同人的聯系這個客觀存在中去尋找。
自然美與社會美、藝術美不同,它是一種情況復雜、范圍廣泛、層次多樣的自然存在的美。例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視覺美;泉水叮咚,鳥鳴啾啾的聽覺美; “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動態美;“鳥宿池邊樹”的靜態美;“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的變化美;“江作青羅常,山如碧玉簪”的形象美;“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的感受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美……。江山日出,月明星燦,高山大河,懸泉飛瀑,草長鶯飛,鳥語花香,這一切構成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客觀存在美,無不時時刻刻給人類以美的陶冶與感化。究其原因,在于每一個自然物都有自己的內部變化發展的規律,而自然物與自然物之間又互相制約,相對運動,各種自然物都處于無休止的運動狀態,因而產生層出不窮的自然美。
大自然從不吝惜自己的客觀存在物質,慷慨地向人類奉獻出所有的美。雖然天南海比,各處一方,但大自然總是讓人享受到各種不同的客觀存在美:處在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大興安嶺,你會看到野獸出沒的情景和高入云端的原始森林。處在明麗如畫的江南,你可以盡情領略碧草如繡,綠樹成蔭,鳥啼蟬鳴,萬紫千紅的風景。在祖國的西部,最輝煌的羅布泊的落日出現在黃昏,你會在不經意的回首中,驀然看見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夕陽駐在那里,叫你陶醉在“世間有大美”的寫真畫廊中。在美麗天山腳下,遠遠地望去,那白云朵朵似的羊群,以遼闊的藍天為背景,在山坡飄動著,跳躍著,令你目眩神迷。處在海邊的游人,經常看到霞光萬丈,噴薄而出的朝陽,領略水天相接的飄渺美,可以看到海鷗從水面掠過,自由自在地飛翔。當你漫步在沙灘時,聽到潮水拍打海岸的節奏聲,你的腳下有數不清的海螺、貝殼,這是海潮獻給的禮物。如果沒有富饒可愛的大自然,就沒有這峻嶺的雄奇、水鄉的明媚、落日的大美、戈壁的遼闊、大海的壯麗。或許你的審美心境經常變化,對大海等自然的美視而不見,但總是改變不了大海等自然美的客觀事實。如果大海本身不存在著美,那么曹操就不可能寫出氣魄雄偉的《觀滄海》;毛澤東就不可能寫出意境高遠的《浪淘沙·北戴河》;巴金也不可能寫出絢麗清朗的《海上日出》。
這都說明,自然美雖然是客觀生活中一切自然生成,未經藝術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種獨立于人類社會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種種事物本質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諸種屬性所決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審美意識之中,不以人的主觀審美意識和變化為轉移,人們不能憑借主觀意識對它加以改變和否定,然而人們的審美意識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二、自然性:大自然的內在美
自然美之所以為美,關鍵在于它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美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生長、發展規律。如月亮繞地球而行,地球圍著太陽而轉;春去夏來,花開花落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生成,司空見慣。但凡高明的審美者,都善于把握自然美的自然性。
例如,杜甫共有《望岳》詩三首,分別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其中一首望東岳泰山,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現有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首句以距離之遠極寫泰山之高,接著以自然天成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最后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強烈感受,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對泰山的禮贊和蓬勃向上的雄心壯志。
巍峨的泰山氣勢磅礴,歷史悠久。這座已有二十億年高齡的“老人山”,位于山東省的中部,總面積約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雖然絕對高度并不算高,但它雄踞在遼闊坦蕩的黃淮海平原上,異峰突起,東距煙波浩淼的黃海僅僅一百公里,昂首云天,東觀大海。這種地理形勢,使泰山自古以來就成為眾山之宗長,五岳之首席。“登泰山,而渺天下”。古往今來,泰山被人們看作是崇高、偉大的象征。
正因為泰山具有“天下雄”的自然性,因而便為審美者提供了審美的物質基礎,審美者的美感即建立在這一前提之上,以自然美的自然性作為審美的依據。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是人們因形而得的感應,這是泰山宏觀、整體的景觀特征,即遠其勢。如果登臨泰山,近察其“質”, 泰山上遍布五光十色、種類繁多的“泰山巖”,透過泰山巖能夠清楚地看到海侵海退、地殼升降、滄海桑田的變動。構成泰山形體的巨大堅硬的花崗巖,變質巖的巖體,如錚錚鐵骨,傲然屹立。懸壁千仞的百丈崖,敖來峰、扇子峰、天燭峰,或巨大堆壘;或單然鼎立,給人以雄渾,厚重,堅實的感受。泰山有許多美景,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是泰山的四大奇觀。那些生長于山石間的蒼松翠柏,儼然如“壯士披甲”,充滿豪氣,亦給人增加“雄”的美感。
由此可見,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人們審美對象必須把握的重要屬性,如果沒有它,自然美就失去了美的依據。
三、實踐性:大自然的根源美
自然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沒有人類的社會實踐,就不知道有多少豐富的自然美被埋沒著,潛藏著。正是人類不斷地接觸自然,不斷地改造自然,才能越來越多地解讀自然的奧秘,欣賞自然美的風光。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能說:實踐性是自然美的根源。
遠古狩獵時期的原始人住在鮮花遍地的地方,為什么不以花為審美對象,不用花束裝飾自己,而是用獸骨、獸牙、羽毛等裝飾自己呢?因為人類還處在狩獵時期,狩獵生活成為獲取食物、維持生命的唯一途徑,因而便能在勞動過程中逐漸產生對于動物的審美觀念,發現動物的審美價值。而鮮花和當時人的生活內容和生存沒有影響,沒有花的社會實踐,所以鮮花對原始人就沒有什么審美價值。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同花接觸,花變成熟悉的審美對象。“從動物裝飾到植物裝飾的過程,是文化史上最偉大的進步——從狩獵生活到農業生活的過渡——的象征。”(艾恩斯特·格羅塞《藝術的起源》,轉引自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6頁)
由此可見,自然美的產生和人類社會實踐有關。作為植物中的花之美,雖然存在于花的本身,但它被發現、承認,卻比較晚,正是由于重視人的社會實踐,因而自然美才不斷地得到開發,它的審美價值才不斷得到肯定。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人類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花的自然美,不斷地被人們贊賞、歌詠、描繪。
當然,在肯定自然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的同時,又必須看到自然美有不同于其它形態的美的特殊性,這就是它自身的某些自然屬性、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這是自然美的物質基礎。
人們熱愛自然美,總是把自然美的形式特征與人類生活聯系在一起,與人的思想感情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人與自然緊密相聯,雙方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人才會感受到自然的美。人類的社會實踐,雖然不能代替大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美,但卻可以強化大自然的美。因此,人類的社會實踐,為自然美的開發,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四、社會性:大自然的創造美
自然美在于自然本身,但自然美的挖掘、發現,又要靠人類的社會活動。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通過創造性的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美化大自然,這就使大自然錦上添花,顯得更美。如果說,未經人的美化的自然美還處于粗樸狀態的話;那么,經過人的勞動美化的自然美,就更加精致了,這就是馬克思講的“自然的人化”,即社會化的自然美。
社會化的自然美,其主要形式有兩種:
一種在自然對象上直接打上人類實踐活動的烙印,使人們得以從中直觀自身。如防風林帶、園林、牧場、山間梯田等。這一類自然美與社會產物的美很接近,它的主要特點就是社會內容的直接顯露,在加工改造過的自然對象上,鮮明地打上了人類能動性、創造性的標記。人們從這些自然對象中可以直接觀察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從而引起愉悅。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自然景物雖然還沒有打上人的印記,但人類也是用自己在實現“自然的人化”的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美感經驗去觀賞它。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然美就其本質來說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人們贊美自然,實際上是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贊美自己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質力量。
且看我國杭州旅游勝地——西湖的自然美。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頌詠西湖,而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為詩人在杭州任通判期間,游西湖所作,有人稱此為“西湖定評”: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是西湖秀麗景色的寫照。詩的高妙之處在于空靈中寫美景,筆端并未停留在一草一木之上,相反,以美人西子比喻西湖,突出其神韻上的特點,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貼切地表達出來,成為千古絕唱。其實,古代的西湖只是與錢塘江相通的淺海灣,以后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斷,在沙嘴內側的海小,成了一個瀉湖,這個湖受山泉活水的沖洗,經歷代人工疏浚治理,溶進了社會性,才演變成為舉世聞名的西湖。
此外,大凡在外形上和客觀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動物、植物有某種類似的山光水色,也往往被擬人化,擬物化,被賦予某種生命力。例如旅游勝地桂林,地處南國,氣候溫和,風景秀麗;漓江碧波粼粼,清澈見底;群峰突兀峻拔,云霞絢麗神奇,茂林郁郁蔥蔥,修竹青翠欲滴,這就為桂林山水增添了幾多嫵媚。經過歷代詩人、詞人、雕刻家、書法家、民間傳說的美化以及人工的飾葺、修理、裝點、開鑿,把本來就夠嫵媚的桂林山水,打扮得更動人。難怪游者感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談到社會化的自然美,桂林山水的柔媚,同廣西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也有密切的聯系。作為自然美的桂林山水,世世代代被人欣賞著,玩味著,人們便把自己的感情、情趣寄托在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上,使沒有生命的山石河流,也變成了有生命力的富于人情的神話。特別是在七星巖上有一塊鐘乳石,三尺多高,仿佛是一個妙齡女郎,亭亭玉立,人們稱它是劉三姐像。經過幻想加工的劉三姐的形象更為動人,為桂林山水的美增加神奇、迷人、秀麗的色彩。
如果說原始時代的桂林山水是一種純自然美的話,那么現在的桂林山水就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統一了。當然,這種桂林山水就其基本范疇而言,仍屬于一種自然,是一種帶有社會性的自然美,也就是人化的自然美。自然的人化比之于非人化的自然美,除了具有自然本身的美的特性外,還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這種人性美和人情美,正是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產物。自然本身所含有的美,只是經過人們不斷的創造性的勞動,才可被不斷發現,從而昭然展現在人們眼前。
參考文獻:
[1]傅振中,謝靈.軍人審美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