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民
摘要:文章首先回顧了國外的物流聯盟協同研究成果,然后從物流聯盟概念、動因、模式及管理等層面描述了國內的物流聯盟研究現狀,最后對既有研究成果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了簡要評述。
關鍵詞: 物流聯盟;戰略協同;綜述
中圖分類號:F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91—03
雖然物流結構以整合的組織的形象首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Donald J.Bowersox,1968),但是,物流聯盟這種新型商業模式在國外的迅速發展并受到廣大物流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情(Jame C. Johns,Robert B. Handfield ,Ussell A. Gilmore,2003)。
一、國外的研究
國外關于物流聯盟的研究內容大多散見于研究供應鏈的各類文獻中。約翰·蓋特納(1998)全方位地分析和介紹了供應鏈戰略聯盟的所有相關領域,構建了由市場、戰略響應、文化能力、領導風格、信息技術五個要素構成的供應鏈戰略聯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以物流整合作業,旨在通過在組織內部建立相適應的子文化和領導風格,將外部市場的動態性、企業的戰略響應及企業內部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以實現更好的協作和現實的績效。德國著名物流專家漢斯·克利斯蒂安·波弗爾教授(2004)把“由合作關系表明的組織間物流系統(假設可以達到戰略目標的話)作為戰略聯盟”,并分析了組織間物流管理的特征、組織間物流系統的階段性結構以及組織間物流管理的控制,提出了由戰略決策、戰略聯盟框架、合作伙伴選擇、戰略聯盟管理四個階段構成的面向物流服務商的物流聯盟模型。鮑爾索克斯(2002)提出了一個以職能整合與信息整合的相對平衡為基礎的物流組織演變五階段模型,指出制造商與物料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分銷商之間創建、實施和保持聯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些公司之間存在的信任。Douglas long(2006)研究了建立物流聯盟需要克服的障礙,提出了物流服務使用者選擇3PL公司的十二條標準。Notteboom(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門對門(door-to-door)的理念已經使許多終端運營者轉向加入提供包括倉儲、配送和一些低端的物流增值服務的物流組織,他專門研究了港口與收貨人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等建立的戰略聯盟,發現聯盟可以改善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提高相關各方的競爭能力。美國安達信(又譯安德森)咨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戰略部經理William C .Copacino(1997)最早提出“第四方物流(Forth party Logistics簡稱為4PL)”概念,“第四方物流”扮演著供應鏈整合者角色,通過集合與管理眾多的物流資源、設施及技術來提供一個完全中立的供應鏈解決方案。2002年,JP摩根(亞太)收購兼并部總裁史丹利在香港網豐物流集團進行投資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第五方物流”的概念,第五方物流在物流運作中以信息資源整合者身份提供電子商貿技術去支持整個供應鏈,并且能夠組合各接口的執行成員為企業的供應鏈協同服務,包括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方物流提供物流信息平臺、供應鏈物流系統優化、供應鏈集成、供應鏈資本運作等增值性服務活動。Courdin(2000)研究發現,聯接世界許多港口為了消除內部過度競爭而建立的專業協會常常受到來自政府和低價競爭者的涉嫌不正當競爭的攻擊,因而以為,建立港口戰略聯盟不僅可以規避反托拉斯法及起到維持價格穩定的作用,還能跟其他企業戰略聯盟一樣在諸多方面起到更多的積極作用。Song(2002)認為,港口之間的“競合”(co-petition)關系是企業的一種新的戰略選擇,在同一或相似市場中的不同港口所提供的服務很可能是相互補充的,競爭各方完全可以通過“競合”實現雙贏(Win-Win)。Marlow(2003)提出了“精干港口”(lean port)概念,他所謂的“精干港口”是指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并且能夠消除與貨運及服務相關的各種物質和信息等資源浪費的港口,單一的港口并不能夠達到這種水平,許多“精干港口”組成的港口網絡能夠通過實現信息共享,從而提高了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Marlow還提出了一個包括進行網絡監管的“精干港口企業”( leanport enterprise)、港口以及內陸終端等組織要素在內的綜合性網絡化戰略聯盟模型。
二、國內的研究
物流聯盟在國內出現的時間更短,目前還處于“鼠標+水泥”階段。雖然國內物流聯盟發展還處在萌芽時期,但已有不少學者對物流聯盟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國內學者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物流聯盟概念、物流聯盟動因、物流聯盟模式以及物流聯盟管理等。
1.物流聯盟概念
由于物流聯盟的復雜性、動態性以及學者們的視角不同,迄今為止學術界關于物流聯盟的含義依然看法不一。徐壽波和侯漢平(2002,2003)提出了大物流理論和“第X方物流”概念( X Party Material Flow,簡稱XPMF),“第X方物流”不是指由某一方提供的物流服務業務模式,而是指由各有關方綜合提供的物流服務業務模式,并且采用哪種物流服務業務模式是一個事先不能確定的未知數,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科學決策。李駿陽和劉寧(2003)認為,物流聯盟隸屬于第三方物流范疇,是由若干具備專業特色與互補特征的物流企業通過契約結成的互相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物流作業聯合體,企業不完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賀盛瑜(2003)、韓臻聰(2003)等學者認為,物流聯盟是以物流為合作基礎的企業戰略聯盟,是制造業、銷售企業、物流企業基于正式的相互協議建立的物流合作關系,參加物流聯盟的企業匯集、交換或統一物流資源以謀取共同利益,合作企業仍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田宇和朱道立(2000)認為,物流聯盟是節約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是為有效利用組織和市場雙重優勢的一種組織創新,狹義的物流聯盟存在于非物流企業之間,廣義的物流聯盟包括第三方物流。孫麗華等(2006)指出,動態物流聯盟是基于核心能力關聯、由核心企業聯合其他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以快速響應客戶物流服務需求為戰略目標的物流組織,隨著物流契約的產生而建立,隨著物流契約的結束而結束。
2.物流聯盟動因
關于物流聯盟動因的研究大體上可以歸結為提高企業收益和增強企業競爭力。賀盛瑜和龐宇(2004,2006)認為,企業為了達到比單獨從事物流活動取得更好效果(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取得規模效益、提高服務水平等)而建立物流聯盟,他們的實證調查結果表明,提高企業收益與企業競爭力是結成物流聯盟兩個最重要的動因。王嘉鵬(2007)運用企業邊界理論進行研究后發現,降低物流自營成本和物流外包風險是企業選擇物流聯盟經營模式的動因。鄭毅延和王健(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虛擬物流企業聯盟是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途徑。彭本紅和孫紹榮(2006)運用生態位理論研究了第三方物流聯盟的生態位結構模型,指出物流聯盟之目的就是要擴充生態位態勢,提高物流質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物流競爭能力。李駿陽和劉寧(2003)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后認為,企業組建流聯盟是為了提高作業效率、穩定交易關系、降低交易費用、建立互相信任、共同分擔風險、共享物流收益。石曉烽和王述英(2005)的研究表明,供應鏈企業通過建立物流聯盟可以降低企業交易費用,發揮資源互補優勢,增強供應鏈競爭力,提高物流配送服務水平。何凌等(2007)研究了在物流服務個性化和綜合化趨勢影響下我國物流企業并購的非財務動因是:獲取戰略機會、商業模式重組、進軍多種運輸業務、拓展多種服務等。周萬森和周劍青(2006)研究了港口企業物流聯盟產生的積極效果:(1)限制惡性競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降低企業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2)實現規模經濟,使港口企業整體壯大,提高市場競爭力;(3)企業間優勢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擴大市場份額;(4)提高港口資源利用率,減少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5)促進科技開發和進步。
3.物流聯盟模式
國內學者從虛擬企業、分形結構、共同治理、中間組織、價值鏈合作等視角對物流聯盟形式展開了研究。彭本紅和孫紹榮(2006)討論了TPL供需聯盟和TPL虛擬企業,TPL供需聯盟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物流需求方(主要是工商企業)通過一系列協議形成的物流合作形式,TPL虛擬企業是指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聯合眾多專業物流企業,為完成一項或一定時期內的物流項目而成立的虛擬經營組織。戴勇(2003)提出了虛擬物流企業聯盟組建的四階段模式,并針對物流企業聯盟的實際運作情況提出了一種混合型的組織體系結構,指出虛擬聯盟整合商是虛擬聯盟的核心。侯漢平和徐壽波(2006)提出了大物流PFM分形結構概念,PMF是一個基于物流固有性質(主體、物和流動)自主完成物流活動的智能體(Agent)分形單元,PMF的多重分形集合構成XPMF(即X方物流),如新絡亞洲(香港)多方物流公司(X=XE)、華潤集團物流(X=l+3)、海爾物流(X=l+3+4)等。岳公正等(2007)認為共同治理結構是大多數物流交易的最優選擇模式之一,無論在單據準確率還是在配送及時率方面,表現最好的物流執行主體均由自理和第三方物流共同組成。王嘉鵬(2007)認為,物流聯盟是企業與物流企業雙方在物流領域的戰略性合作中進行的有組織的市場交易,是一種介于物流自營與物流外包之間的一種物流中間組織形式。何振(2007)從價值鏈角度研究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物流企業的橫向、縱向及混合物流聯盟模式。
4.物流聯盟管理
孫曉東等(2004,2006)運用博弈理論來討論物流聯盟的穩定性,指出發起者除了對貼現因子約束和采用觸發策略以外,正確評價和選擇合作伙伴,制訂完備有力的早期契約以及建立企業間的長期信譽關系都是保證物流聯盟穩定的有效措施,并以貨代型物流企業選擇工藝型物流企業為例,設計了工藝型物流企業的指標體系,建立了物流聯盟成員選擇的評價模型。侯漢平和徐壽波(2005,2006)認為,大物流具有自相似嵌套式PMF分形結構,分形單元在其活動空間的調整和重構可以實現X方物流動態結構優化,XPMF是供應鏈上PMF子系統之間協同合作產生的一種宏觀有序結構,供應鏈核心企業或專業物流提供商可作為單方或多方綜合物流服務模式組建的發起者,對供應鏈上具有互補性的PMF分形單元進行協同化管理和控制,為供應鏈提供一套動態物流解決方案。田宇(2007)認為,通過建立恰當的契約機制可以實現從隨機結盟的物流外包向戰略聯盟的物流外包轉化,并從博弈雙方信息是否對稱及博弈方橫向之間是否存在競爭性關聯兩個維度,構建了物流外包契約機制模型,分析了不同物流外包博弈結構契約機制類別和決策機理。駱艷江和劉偉華(2003)對供應鏈環境下建立物流聯盟的影響因素、合作伙伴選擇、組織結構策略及動態機制進行了研究。劉群(2007)從可行性分析、談判與設計、實施與控制等研究了第三方物流聯盟的構建過程。彭本紅和孫紹榮(2006)利用生態位理論探討了物流市場的細分,分析了三種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物流市場生態位的最佳分布及它們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岳公正等(2007)指出要真正實現共同治理結構的高效運行并保持成功的物流聯盟合作關系,必須在合作過程中尋求戰略的協同和文化的融合,同時需要相應的宏觀、中觀和微觀運行機制作為保障。賀盛瑜、郭曉林、董一平、潘立亞(2004,2005,2006,2007)運用學習理論和博弈理論研究了物流聯盟伙伴的利益分配、穩定性條件、破裂和退出機制,指出完善信任約束機制是維持物流聯盟信任關系的關鍵。包耀東等(2006)提出了基于帶偏好的DEA二階段選擇確定物流聯盟伙伴模型。曾孟佳等(2007)構建了一個第三方物流供應鏈聯盟伙伴選擇模型并提出了求解物流聯盟伙伴選擇優化問題的自適應遺傳算法。王雄和岳意定(2008)提出一種將模糊優選理論與動態規劃法相結合的合作伙伴選擇方法。余福茂等(2007)研究了突變模型在物流合作伙伴選擇決策中的應用,提出基于系統控制機制的動態物流聯盟建模思路,建立了基于整子控制機制的動態物流聯盟模型的總體架構,并建議采用遞階控制機制協調子系統內部的過程聯系。湯銀英(2007)運用物流場理論研究物流企業發展動力場,構建了物流企業發展動力場模型。郁橋德(2002)討論了構建中國出版物流聯盟的途徑與方法。封學軍(2003)對組建東北亞區域港口聯盟、東北亞海洋運輸一體化及區域合作一體化進行了研究。鄭芬蘭(2006)討論了制造企業的物流經營模式、制約物流聯盟的因素以及應對策略。王文祿(2003)討論了構建鐵路物流聯盟的措施。
三、簡要評述
物流聯盟是企業在資本全球配置、產業專業化分工及產業組織一體化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所采取的一種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協同是其主要特征。從上面的文獻綜述可以看出,既有的物流聯盟協同研究成果中主要存在以下特點和不足:
1.分析范式上基本上還沒有突破“交易成本”、“資源論”、“能力論”、“博弈論”及“學習理論”的分析框架,并且研究方法上多數是從戰略管理和職能管理視角割裂地分析單個物流職能效率,而運用協同學理論來系統地研究物流整體協同的文獻相對不足。
2.關于物流聯盟概念內涵的界定過于狹窄,不少文獻把它當作是企業內部傳統管理職能的向外延伸及集成了傳統物流職能的聯合體,故現有研究比較多地或者只考慮物流設施的綜合利用(如共同利用倉儲、運輸設施),或者把研究的視角集中在物流資源的集約效率(如物流園區的建設),或者只考慮聯盟管理的某一方面(如戰略目標、成員選擇、貢獻評估,聯盟結構、評估模型等),而運用協同理論來系統地研究物流聯盟自組織機制的內容偏少。
3.國外有許多關于供應鏈物流合作領域的實證研究成果,而國內關于物流聯盟的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定性研究及較淺層次的描述上,比較缺乏關于物流聯盟的定量及協同實現機制方面的實證研究。
物流聯盟協同管理對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為了使物流聯盟真正地實現協同,必須有系統地強化對物流聯盟的形成動因、物流聯盟的協同機制、制約物流聯盟協同效應實現的瓶頸因素以及提高物流聯盟協同運作效率途徑等方面的研究。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