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紅
摘 要:住宅區綠地空間是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本文從住宅區綠地景觀的整體性設計、空間形態設計、景觀生態性設計、景觀時間性設計4個角度,闡述了協調綠地景觀與住宅環境的關系,營造建筑、環境、人群的良性循環,創造具有環境特色的美好的住宅區園林景觀。
關鍵詞:住宅區綠地;整體性;空間形態;景觀生態性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28-02
1 引言
居住空間是城市空間的延續,是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是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其環境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居住區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做到:美觀、溫馨、舒適、健康、節能。
人作為萬物之靈,也象其他生物一樣,從生物圈中獲取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大自然還給人類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人類是不能脫離大自然環境的。居住區綠地是一種人造的自然環境,是家的歸宿,優美的居住區環境讓身處其中的居民得到心靈的休憩。
2綠地景觀設計風格定位
綠色植物景觀形成居住區環境的母體。確定好居住區綠地景觀的風格定位,有利于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個性化環境居住區景觀,避免不同居住區環境景觀的雷同。綠地景觀的個性,體現在基調樹種、骨干樹種的選擇;植物種植形式的確定以及植物組團的塑造上。
居住區綠地的總體布局提倡自然、簡潔、整體性強,強調秩序感。使園林景觀達到簡潔而不單調,豐富而不零亂,從而形成鮮明的自身風格的定位。達到置身其中,心曠神怡的效果。
3 景觀的空間形態設計
3.1高程變化
大凡園筑,必先動土。地形起伏構成綠地的高程變化,不僅有利于植被的排水,而且能夠拉開植被層次,形成豐富的空間效果,使景觀生動而有趣。
根據住宅風水理論,我國地處北半球,因此坡地的坡度一般應北陡南緩,忌北緩南陡或坡度均勻對稱。為此,在綠地設計中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基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調配土方,利用豎向的變化,解決整體和局部的高程交接關系。堆土不應該在局部小范圍做局促的陡然變化,綠地中坡地的起伏變化應注意整體性,地形起伏變化應舒緩有致。
3.2節點處理
住宅區在住宅出入口、會所地周圍以及主要組團內部形成規模不一的“節點”區域。這些區域是交通組織必經之處,也是居民公共交往和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由于“節點”為戶外環境中居民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段,所以比起宅中其他空間,這里的布局以及處理方式更加精細。在不同的節點,景觀綠化的處理方式上需進行不同層次上的劃分,重視實用性,兼顧藝術化的視覺功能。
3.2.1居住區入口部分處理
居住區主次入口的標識設計,可以加強居民的認同感并很容易找到“家”的大門。在植物種植方面,通常會在居住區主次入口集散廣場部分種植觀賞價值較高的特大喬木,高大挺拔的喬木讓住宅區的入口部分格外醒目,可以成為居住區的重要標志,同時濃密的樹冠,也提升了住宅區的景觀品質。
居住區主次入口的種植應多用色葉植物,如紅葉石楠、金葉女貞,以及開花灌木如毛杜鵑、紅帽子月季等,營造出吉祥喜慶的氛圍。
3.2.2景觀的情境性營造
基于對居民生活習慣、活動規律的研究的結果,住宅區組團綠地空間,能夠激發引導人們參與休閑,增進鄰里間的相互交流,以體現匯聚人氣的和諧住區氛圍。
植物組團是營造私密空間的最好素材,植物的枝葉能夠吸收噪音,組團綠地的設計立足于充分發揮住宅環境綠化的健身娛樂和文化休憩功能,以滿足各年齡層次的居民需求。巧妙地利用植物空間布局,使老人活動區、兒童活動區不干擾影響居民的私密性,以達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
植物的色、香使人心情愉快,平緩緊張心情。住宅區組團空間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組團中樹木種植參差,高大的喬木搭配小喬木;大灌木輔以下層的植物模紋,以少量的植株展現氣象萬千、層次豐富的林帶。在我國傳統造園手法中,樹木常常擬人化賦予一些性格,像松樹表示高風亮節;梅花不畏嚴寒表示高潔;竹子中空表示虛心、寧折不彎,菊花傲雪凌霜表示堅強等等,在住宅區綠地中巧妙運用這一手法,孕育出詩情畫意的深遠境界,形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風格。
3.2.3宅前屋后的綠地空間處理
住宅環境中宅間綠地,是在住宅建筑不同朝向布置合適的綠地寬度,以滿足防護、美化和基礎種植作用。原則上住宅建筑南面綠地寬度應不小于8m,北面綠地寬度不小于3m,東面、西面綠地寬度不小于2m。
住宅建筑周圍的綠地應布置植物模紋,作為基礎種植,目的是柔化建筑的線條,建筑物與綠地很好地銜接起來。入戶周圍基礎種植側重考慮了人行步時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人在行走過程中,視線向下偏離10°,表現為總注視眼前的地面,為此底層設計將特別注意細部處理。如果住宅設有架空層,綠化層次也可以延伸到架空層內。這種在較低視覺內的景觀處理到何種精細程度,最能體現整個住區品質所在。
3.2.4圍墻邊界的植物種植
住宅區的邊界綠地種植通常選用高大、樹冠濃密的喬木,成行成片種植,以形成足夠的綠量,達到很好的生態效果。邊界林帶能將住宅區掩映在綠樹叢中,營造出住宅區的遠視風景。濃密的枝葉有吸收塵埃、殺滅細菌、過濾噪音的功效,成為住宅區的綠色屏障。
4 景觀“生態性”設計
4.1 植物材料立足于適地適樹
綠地設計應優先選擇喬木的樹種。喬木灌木、地被、草地得配比合理,住宅環境冬日需要陽光,酷夏更需遮蔭,為此提倡喬木以快長樹為主。喬灌木:草坪(喬灌木樹冠投影面積中草坪除外)應以7∶3為宜。住區強調秩序感,應該在植物配置中加以體現,形成層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觀,綠樹成蔭生機勃勃,使之成就小區的綠肺功能。
4.2綜合考慮光照條件的影響
根據建筑規劃日照分析并參照相關分析指標,運用到種植設計中,如在分析植物的日照影響,耐陰、耐陽植物搭配時,必須考慮日照分析、住宅建筑的不同朝向進行布置。
建筑南面種植應能保證建筑的通風采光,選擇喜陽、耐旱的喬灌木,注重不同植物花期以及顏色的銜接,盡量延長花期。建筑北面應布置防護性綠帶,選擇耐蔭、抗寒的花灌木。建筑的西面、東面應充分考慮夏季防曬和冬季防風的要求,選擇抗風、耐寒、抗逆性強的常綠喬灌木。在住宅南面的綠地里,應該種植落葉喬木以及較多的觀花植物,而觀花植物通常在足夠的光照下生長旺盛,形成花團錦簇的效果。
在住宅北面綠地一般多用常綠的植物,常綠植物即使在肅殺的冬季任然是青枝綠葉,使植物景觀也不至于很單調。
住宅的西邊綠地中可以種植一些樹冠較大的植株,達到擋西曬的功效。
5 景觀“時間性”設計
5.1觀賞效果兼顧建成初期與永久
景觀設計不僅要著眼于建成初期的效果,也要兼顧到長久的觀賞效果,住宅區的綠地環境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完整的構架。除了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加以對設計地補充以外,其綠地環境的效果有賴于歲月的積累,才變得有深厚的文化內容和生命的持久。
5.2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設計
植物是有生命的造園材料,植物的枝、干、葉隨季節交替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利用植物色彩、形態、味道、結合周邊的不同環境, 形成一年四季的不同、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結構。
參考文獻:
[1] 吳為廉.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與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S].滬住工[2001]214號.
[3] 托馬斯·H·羅斯.顧偉華譯.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