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輝 喬媛媛
摘 要: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通過介紹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基本情況,分析了該地區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并進一步提出了相關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
中圖分類號: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謂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漬能降”的高產穩產田。以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核心產區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永久性高標準農田,有利于形成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戰略方針,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 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綜合開發情況
墾利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縣域呈西南、東北走向,東瀕渤海,西北與利津隔黃河相望,南接東營市東營區東北部與河口區毗鄰。自2004年以來,墾利縣先后有17個國家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其中,中低產田改造項目10個,改造低產田11.5萬畝;產業化項目6個;科技推廣項目1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累計搬動土石方1256萬m3,開挖各類溝渠1743條,長1542km;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11.5萬畝;擴大灌溉面積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5萬畝;新增糧食產量345萬kg,累計完成投資17174萬元,新增產值34515萬元。通過實施的配套溝渠、建筑物、U型襯砌渠道、暗灌排堿、農村生產便道、機耕道整治維修等工程項目,基本實現了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
3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
下面以黃河口鎮北新片1萬畝土地治理項目為例,按照現有建設投資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對項目區進行分別測算。
3.1現有標準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區設計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91.5萬m3;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75座;襯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畝,技術培訓6000人次,營造農田林網植樹6.24萬株。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3萬畝,棉花0.7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100kg/畝,棉花(皮棉)15kg/畝,年可新增產值350萬元,年新增利潤159萬元。
3.2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120萬方;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襯砌渠道15km;暗灌排堿3000畝。改良土地10000畝,修建機耕路12km。技術培訓15000人次,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示范推廣10000畝。營造農田林網植樹15萬株。扶持建設新農村4個。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7萬畝,棉花0.3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250kg/畝,棉花(皮棉)25kg/畝,年可新增產值786萬元,年新增利潤254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使農田完全實現自流灌溉,節水灌溉率達到70%,灌溉率達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間生產路和主干道,達到晴雨通機(車),農業機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農田防護林控制面積達到8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從以上兩種建設的情況對比可知,搞好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能有效地增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農民的收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3方效益共贏,有力地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
4 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幾點思考
(1)建設高標準農田,充分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與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關系最緊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項投入,是通過“藏糧于田”建立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只有將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作為一項既管當前又管長遠的支農政策措施,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切實加強領導,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強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土改堿力度,推廣治土改堿先進技術。黃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陸地,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和鹽土。多數土地后備資源土壤呈高鹽性,且地勢低洼,地下水埋較淺,僅在1.8m左右,蒸降比為3.5∶1,土壤次生鹽漬化威脅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斷下降,特別是速效養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漸返鹽退化。探索、引進、推廣先進的治土改堿先進技術是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成效的重要措施,通過暗灌排堿、盲溝排堿、深溝排堿,測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漸改土治堿,減少土壤含鹽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產田改造成為高標準農田。
(3)推廣節灌技術。節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嚴重虧缺時段或作物需水關鍵期定量補償灌溉農田。結合黃河三角洲實際情況,較適宜采取兩種模式:一是灌區模式,即通過興建高標準的節水改造工程,襯砌農田的干、支、斗、農四級渠系。其二是管灌模式,即在管灌區修建地埋管道引水系統,建設高標準管灌節水農田。
(4)開發與利用并重,實行深度開發,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一是要實行深度開發,加強項目區“軟件”建設,促進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二是要制定明確政策,鼓勵實行土地先流轉后開發。探索和鼓勵由種田大戶和企業直接申報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并優先予以扶持。三是要促進產業化經營和土地治理兩類項目有機結合,鼓勵糧食加工轉化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甚至直接參與基地建設,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5)創新開發投入管理機制,有效解決籌資籌勞的困難問題。一是要探索建立先建后補的民辦公助機制。以開發縣自主確定農業綜合開發規劃為依托,以地方財政安排資金為引導,以農民自愿籌資投勞為主體,以中央財政資金為補助。二是要大力推廣“業主負責制”。用公開、自愿、競爭的方式,對機井、電灌站等經營性工程,由農發部門和業主共同出資建設,業主負責完成政策規定的籌資籌勞配套投入。三是要深化農田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對項目區內的泵站、襯砌渠道、樹木及澆灌設施一律拍賣,誰購買,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拍賣所得用作籌資籌勞配套投入及工程設施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