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松
摘 要:集體林權制度是林業經營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關系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功與否。把林業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解決“山有其主、主有其權”的問題;落實“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政策,保證改革順利完成。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權、責、利”;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 ST-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69-02
1 引言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繼續、深化和完善,是林業經營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林業建設、生態修復、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在保持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讓農民依法享有對林地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使林業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如何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2把林業改革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
為了加快林業改革,消除林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性制約,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分析了阻礙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三農”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問題,明確了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具體內容。筆者認為,這標志著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入了第五個階段。2009年中共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要求,把林權制度改革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和載體,這將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一次的改革應該說是一次更深刻的改革,是一次對以林地權益為核心的森林資產權益關系進行重大調整的改革,其從明晰產權入手,確立了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了“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給予了林農真正意義上物權,是一次內容更豐富,體制、機制、制度等更完善的綜合性改革。
3 “山有其主、主有其權”
3.1林業改革的四個階段
我國的林業改革實際上已經經歷了4個階段,一是土改時期的分林到戶階段。在這個階段,1950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政府將土地和山林都分給了農戶,林木也隨山地劃給了林農所有,農戶成了山林的主人,但時間很短,僅僅保持了3年多的時間。二是農業合作化時期的山林入社階段。在這個階段,農戶將原來分到頭上的山林折價入社,實行合作社集體合作經營 。三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山林集體所有、統一經營階段。在這個階段,山林完全屬集體所有,并實行集體統一經營。四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林業“三定”階段。即劃定自留山、責任山、集體山。穩定了山權林權。而現在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感到疑惑,既然已經經過了林業“三定”,為什么還要改革?實際情況是,雖然經過了“三定”,但大部分林子還是屬于集體所有的,分到林農頭上的只是少部分,并且劃定的責任山在產權上不明晰,經營主體不明確,讓林農感覺那就是在幫集體看管山林,而自己沒有支配的權利。從而嚴重地挫傷林農的積極性。所以說,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必須要落實山林責任主體,讓林農有權支配屬于自己的林子。
3.2明晰林業產權歸屬
林權制度改革是林業發展的核心,林改的本質是土地問題。長期以來,由于林業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林地產權歸屬問題,形成了集體林區群眾不愿意造林、集體無力造林,盜伐、濫伐現象屢禁不止,森林資源人為破壞較為嚴重,群眾對森林防火漠不關心,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從而導致了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科技興林難等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先從產權入手,加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宣傳力度,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林權制度改革政策上來,讓他們支持林改、參與林改、上山勘界時不能閉門造車,要與林農一道上山現場指界,確定每一塊林地的四至界限,明確每一塊林地的權屬。要依靠群眾,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把確權分山乃至分利的工作交給村組和農民,讓群眾自主決定利益的分配方式。對歷史遺留問題本著尊重歷史、依法依規、妥善處理,自主協商化解矛盾,確保林改公平、公正、公開,力爭把矛盾糾紛消化在萌芽階段。同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林改實施方案,嚴格按操作程序。要讓群眾徹底明確每一塊林地的主人是誰,明確這片林或林地的股權怎樣分配。
4落實“權有其責、責有其利”政策
4.1落實林農權利是改革目標之一
明確了山林產權,就明確了山林經營主體,山林經營的好壞直接與農戶的利益掛鉤。在明確“權、責、利”的基礎上,要保證讓農民得利,“得利”是改革的最終目標。古人曰:“十年樹人,百年樹木”,讓農民得利不是將產權明晰后,讓他們將現有的木材砍伐后賣掉,以獲得短期的效益。因此,一定要讓群眾徹底明白這次林改是為了穩定自留山,完善責任山,是為了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的農村土地政策。是在保持所有制的前提下,放活林地的使用權,明晰林木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還利于民,實現“耕者有其山”。同時讓他們知道林權也可作為一種資產進行抵押和流轉。只有林農自己的山林像其它商品一樣可以進行流轉、抵押,山上的林木和林地本身應有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林木投資收益期才會縮短,經營林木的風險才會減少,從而提高林農造林、護林、經營林業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林業經營效益和增強社會投資林業的積極性。
4.2提高林農的責任意識
在 “權、利”明晰后,責任隨之而來。要讓林農在得利的同時也要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森林經營的好壞直接與林農的管護有關。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等的宣傳除了政府部門外也讓他們互相宣傳,形成森林保護宣傳鏈。讓他們對林地倍加珍惜,加強巡山護林,遏制盜伐、濫伐、亂占濫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行為,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從而調動社會和群眾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初步形成營林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
5結語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的又一次大的改革,是為“三農”服務的又一項新的課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和探索創新。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才能實現“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喜人現象。才能更好地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