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孝全
摘 要:農機管理工作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興機富民為目的,加大新技術引進推廣,努力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經營、安全化運作之路。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農機管理部門的一些新問題、新矛盾逐漸顯現,已成為農機化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本文從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管理理念的轉變和體制改革出發思考農機管理工作,同時對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應對措施。
關鍵詞:農機管理;問題思考;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71-02
1引言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過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載體。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機械作為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如何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得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結構也向調優、調特的方向發展。因此,如何針對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國的農機化事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牢固樹立農機服務意識
農機管理部門必須改變思維定式,徹底從唯管理的圈子里跳出來,進行換位思考。農機部門作為行業的管理部門要在宏觀上規劃行業的發展,調控行業的發展方向、速度和產業結構,要增強為行業服務的職能。為農機生產和經銷者提供需求信息,為農機使用者提供產品信息,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機具,對農機使用者進行培訓,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學會在產品標準制定、價格協調等方面的作用。
3改革農民管理體制
省、市、自治區級農機部門應盡量減少行政管理職能,強化服務職能;縣(市)級組建集農機試驗、示范推廣、培訓、信息管理、農機產品銷售、農機產品質量投訴、農機具租賃和農機專業化作業等于一體的農機服務中心,可以由多種經濟成分組成,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組建民間的農機金融機構。鄉(鎮)設少量的農機監理及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農機田間作業的生產安全和專業技術指導,組織農機使用者協會承擔農機作業市場、作業質量、收費價格和機農糾紛等的協調工作。
4創新農機管理方式和手段
(1)農機管理方式向間接化、法制化方向轉變。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應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傾聽企業聽聲、維護企業利益和服務企業需要的自律組織。
(2)農機產品的試驗鑒定和產品質量的監督檢驗,將由國家權威機構認定并授權的試驗鑒定部門承擔。
(3)農機安全監理工作要把重點重新轉移到農業機械的田間(包括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的安全管理與監督上來,其裝備將主要對農機安全裝置的可靠性及農機的技術狀況進行檢驗。
(4)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將更多地采取試驗示范的方法,按產業結構分類建立試驗示范基地,農機推廣的機制將更加靈活,在國家必要的資金扶持下走引進、科研、試驗示范、推廣和銷售服務一體化的道路。
5農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5.1 有效解決農機與農藝脫節問題
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也是實現農業高產高效的基本途徑,特別是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農機與農藝在小麥的聯合收割、花生的收獲以及傳統耕作等方面結合的非常好。農業結構調整的規模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優化奇特,而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高必須以實現機械化的生產來實現。也就是說,只有進行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才能夠實現結構調整的高產高效。
5.2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從國外設施農業的發展來看,是以農機的高科技化為基礎的,構建高檔次的大棚,實行智能化生產,即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路子。筆者認為,我國要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也必須走國外的發展路子。其原因有三: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農用土地越來越少,農民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較大的效益,設施農業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農民群眾將會在主觀上愿意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的規模會越來越大,規模的擴大就必須要依賴于農機化。
我國有很好的優勢,農產品出口的數量會越來越大,但國外對出口農產品所設置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農產品的生產必須實行標準化,其不僅需要土肥、栽培等農藝技術的標準化,同樣也需要操作方式的標準化。因此,也只有實現農業機械作業,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實現操作的標準化。
隨著我國制造業加工基地的打造,農村農用勞力會日趨緊張,要從事設施農業這種比較繁雜、精細的作業,必須借助于農業機械化提高生產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可以說,設施農業的高效益應是建立在農業機械合理運用的基礎之上的,設施農機在我國必有較大的應用空間。
5.3加強農業機械的適應性推廣應用
我們在工作中應以“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典型示范、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開展農機的推廣服務工作。
首先,在推廣的機械種類上,要緊密結合我國的生產特點。一是要以大為主,以小為輔。二是向復式作業方向發展,突出表現在土地整備上,要能夠實現一次完成翻耕、耙耱、鎮壓等多道工序。三是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小麥聯合收割機不僅能收獲,還要具有秸稈粉碎等功能。四是要注重體現環境保護功能的農機化先進技術的應用。如免耕機械化技術的運用。
其次,在推廣方式上,一是要加強政府推廣部門的核心作用。二是要發展各類農機大戶、農機服務公司和機具租賃以及其他農機服務組織,以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先進農機技術的有效推廣。三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日趨完善,推進“農機戶+養殖戶+企業”的“3+1”農機服務組織模式,不僅能夠拓展一條龍服務范圍,促進農機服務產業化,而且更能加快“興機、富民”兩大工程的實施。四是要加強示范基地的示范教學作用。示范基地是推廣應用先進農機技術的有效載體,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方式效果非常明顯。
第三,在農機具的經營方式上,提倡連鎖經營的模式。以此規范我國的農機具經營市場,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5.4培訓農機發展前沿人才
按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農業要著力向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方向發展。其中,農業的結構調整要向規模調大、標準調高、質量調優、產品調特、鏈條調長、市場調活的方向發展,著力培育支柱產業。這種發展規劃為我們引進、運用、開發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首先要加強科技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能夠真正適應于農機化發展前沿的高級人才,以人才的高知化,造就農機發展的高新技術化。其次,依據我國實際合理引進一批適合我國發展需要的農機產品、農機技術。并依據實驗——示范——推廣的技術路線加強推廣與應用。第三,要密切關注國內外農機發展新動向,以他們發展的新思路來拓展我們的視野,以期為農機化的進一步發展做好技術儲備。
參考文獻:
[1]劉靈魚.淺述農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J].當代農機,2007(2); 58~59.
[2]肖磊軍.加強基層農機管理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J].山東農機化,2007(4):12.
[3]李驊,陳紅星,陳鵬等.農機管理信息化的現狀與展望[J].農機化研究,2004(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