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山 丁向群
我們泰興市與蘇南一同擁有長江,祖祖輩輩在長江東北岸繁衍生息。我們與蘇南雖只一江之隔,但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把與蘇南共擁長江已有的和潛在的各種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全力以赴地推動新一輪的“學趕蘇南、跨越發展”,是我們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戰略抉擇。
我們與蘇南共擁長江,為什么產生差距?原因何在?這是學趕蘇南首先必須弄清楚的大問題。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條”與“塊”不同思維帶來兩種不同的結果。蘇南人把長江作為一種資源,并且充分配置這一資源,把沿江開發與開發區建設、城市建設、村鎮建設聯動,形成了在一個行政區域內的整體開發,而現在更上升到了超越行政區域界限的整個蘇錫常整體聯動的層級。這種“塊思維”是他們成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和著重學習的經驗。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就重新認識到了長江的戰略意義,90年代初就著手建設沿江開發區,但問題在于我們只在長江岸線之“條線”上做文章,沒有能夠從全市行政區域的大范圍抓沿江開發,從而失去了一個又一個機遇。第二,長江天塹在地理和交通上造成江南江北明顯的區位反差。多少年來,長江滋潤養育了兩岸人民,但它卻在區位上“厚此薄彼”。蘇南最優于蘇北的是,直接受到上海的輻射,與浙江相鄰,地處上海經濟圈的緊密層。我們雖然也在上海經濟圈的范圍內,但是一條長江在交通落后年代將我們置于次發達地區和上海經濟圈的外圈。第三,差異明顯的兩岸文化形成思想觀念的較大差距。長江南岸直接融入海派文化和浙江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江海文化,其特征是,具有長江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大海廣納百川、兼融并蓄的胸懷。我們與之同飲一江水,但也只是江岸人飲用長江水,其余多數生活在平原,較多持有平原人的平和中庸、溫柔敦厚,而缺乏敢冒風險、勇闖天下的江海精神。
找到差距和原因還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在于揚長避短,找準和發揮我們的優勢。從現實優勢上來分析,長江岸線就是我們的優勢。與蘇南相比較,這幾年他們搶先一步融入上海經濟圈,引進了一大批外資、臺資、南方資本,在沿江崛起了一批開發區,形成并建設了如太倉、張家港、常州等港口,已經到了項目布滿、土地緊俏的程度。而我們沿江開發利用的程度還不高,還沒有形成塊狀結構,無論是深水還是淺水,其利用的水平和質態都不夠高。我們應積極面對以上問題和現狀,將差距轉化為潛能和后發優勢。從潛在優勢上來分析,江陰長江大橋的開通、潤揚大橋的建設,縮短了泰興與蘇南、上海的時空距離,我們不再望江興嘆,外商也不再因江而懼:我市沿江城鎮建設過去的發展差距形成了現在的更大發展空間;我市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初具規模、骨干企業的前10名大部分集中在這一區域,這些都是我們的潛在優勢。
抓住了已有的和潛在的優勢,就抓住了關鍵。但與此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好這些優勢。為此,首先要有科學先進的規劃。長江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充分體現整體性,對長江岸線以東直至城區、乃至高速公路區域進行科學劃分和界定,徹底打破鄉鎮行政區域界限,在全市范圍聯動開發,而聯結的紐帶就是工業園區。對江水江灘的開發,則應“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產業的布局、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在規劃中都要體現整體性。規劃要博采眾長、科學構思、適度超前,做好做足“高”、“大”、“新”、“特”四方面的文章——把高新技術、符合大用水量和大排水量的大項目、好項目安排在深水區域;對淺水的利用,則在體現地方特色上做好文章。
有了好的規劃,還要抓好規劃實施的重點和龍頭。工業仍然是重點,是龍頭。應以現有省級開發區為基礎,以現有的幾個工業園區為基地。再科學布建幾個專業工業園和現代物流園以及電子市場,使之形成放射形的格局。然后,再在邊緣布建居民居住區若干個,在淺水區布建江灘特水養殖區,服務、倉儲運輸區以及休閑旅游度假區,使之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大開發區。
接下來,重點做好招商引資的大文章。瞄準外來資本、南方資本、民間資本,瞄準大項目,瞄準制造業,實施全方位的招商引資。
再就是大力做好地方特色大文章。學趕蘇南,不能亦步亦趨,而要努力形成地方經濟特色,由此抓住跨越發展的根本。我市是有名的教育之鄉、建筑之鄉、銀杏之鄉、化工之鄉、減速機之鄉……,我們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優勢和地方經濟文化特色,當前應抓住這些優勢,在形成特色上大做文章,在以下“五個堅持”中推動跨越發展。
1、堅持做好江水文章。泰興沿江淺水多,不適宜多建碼頭、上需要深水的項目。但是,淺水卻有適宜發展養殖業的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同時。在江堤內外聯動開發上大做文章。僅有的深水區是我市最寶貴的資源,應在現有碼頭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招商引資,大力開發好江心洲,盡快建成泰興港。大力發展倉儲運輸業、物流配送業、用排水量大的精細化工、造船業、制造業等,使之迅速形成二、三產業集群。
2、堅持打造產業園。應以化工產業鏈“率先垂范”,帶動醫藥、機械等主要產業形成產業鏈。有目的地規劃開發專業工業園、出口加工園、農產品加工園等,像昆山那樣滾動開發。
3、堅持用好人才資源。“教育之鄉”使我市享譽海內外,不少泰興籍人才在國內外大有成就。這也是我們潛在的生產力。應充分發揮遍布于海內外的泰興人的作用,以老鄉引老外,以老鄉引人才,靠人才創造更高更先進的生產力。
4、堅持開發傳統特產。充分開發利用黃橋老區等地的土特產,創造品牌,注冊商標,發展深度加工。將工廠建到農產品加工園區,通過現代化交通和物流將商品打人大中城市超市,實現更大的增值。
5、堅持建設好中心城鎮。把泰興城區建設和沿江各鎮建設聯動起來,形成整體,發揮集聚優勢。同時,集中力量建設好黃橋鎮等中心集鎮。帶動新農村建設。
責任編輯:戈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