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溫
[摘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基本品質,使馬克思主義能更好地發揮指導我國實踐的作用,同時又由于這種形式用馬克思主義成功地解決了當代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這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了世界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意義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繼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革命之后的,把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又一場偉大革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中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它的世界意義集中表現在:這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路,它為第三世界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指出了奮斗方向,并將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新路
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從15世紀到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剝削和掠奪上的,它們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都是對內靠剝削農民、工人,對外通過掠奪、擴張、海外殖民乃至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來實現的。與此相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新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是一條新路,是因為它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發展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外的標志性特征和國家戰略。在國際上它表現為中國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也嚴格約束自己即使在發展起來以后也永不稱霸;表現為堅持與其它國家和民族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事務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倡導國與國之間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幫助,協力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種和平發展的國際戰略,首先意味著中國是在與當代世界其它國家的共同發展中、與當代世界各種文明的協調一致中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把中國傳統倡導的“和而不同”視為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主張世界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這種國家戰略在國內則表現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把可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作為追求目標。
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文明時代,終將被共產主義文明時代所代替,在這種共產主義文明時代,取代作為階級社會基礎的剝削和壓迫的,將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國家戰略所踐行的人類追求的文明進步新路,正是一條以此為最終目標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上,給第三世界指出了奮斗方向
20世紀中葉,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的建立,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有力地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當今世界,時代主題已經由戰爭和革命轉換為和平與發展。這一方面使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難以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需要尋找其他的、新的途徑;另一方面,又使這些國家在取得民族獨立以后,面臨著發展本國經濟,爭取經濟獨立,以進一步鞏固政治獨立,早日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歷史任務。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道路則在這個方面為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指出了奮斗方向。鄧小平在1987年4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說過:到21世紀中葉,中國“如果那時十五億人口,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屬于世界前列”,這就“為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現在,中國還沒有達到鄧小平所說的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卻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在這個方面為第三世界指出了奮斗方向。
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1億元發展到超過30萬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由1.8%上升到6%以上,由名列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3位;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發展為2.56萬億美元;絕對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1479萬,30年內我國的減貧人數所占全球減貧人數的比重超過了70%,第一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1987年4月,鄧小平展望到21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年國民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給第三世界走出一條路時,曾經強調說:“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就已從發展的趨勢和速度上為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提供了有力的證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總結蘇聯和我國“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三個方面推進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本來都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墒牵谑澜缟鐣髁x的發展歷程中,由于存在著急于求成、盲目求純的情緒,出現了認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純越好,而長期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推到次要地位的傾向。所以,堅持社會主義在理念的層面上,并不是要教條主義地停留在原有論斷上,而是必須同堅持解放思想結合起來。而在制度層面上,要將堅持社會主義同堅持改革開放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緊密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產品經濟不發達,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制度也還不完善、不成熟,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這個理論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供理論基礎,還為其它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發展中國家根據自己的基本國情,制訂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供了理論借鑒,所以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反響。如日本的丹藤佳紀曾發表過《中國的‘初級階段論將對第三世界產生影響》一文指出:“中國的‘初級階段論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會產生刺激。對越南、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國家將直接產生重大影響。在這些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多數都忽視國情,急急忙忙地實現了國有化和集體化。結果連人類最基本的‘吃的權利,也難以得到保障”。
第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拓展世界眼光,在吸取和借鑒當代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在經濟文化較不發達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吸取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一貫思想。正是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曾經遭到封鎖和自我封閉,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從和平和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的高度,強調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在這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決策,最近的一次是以胡錦濤總書記領導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國際社會對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論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有人認為,胡錦濤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它使經濟發展更加關注生活質量和公平感等內容,為建構和諧社會提供了政策指導;這使得經濟發展向重視民生和民權的方向轉變,大力推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的協調和平衡發展;也有人認為,科學發展觀“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中國的現實,團結和帶領中國所有階層的人民,找到了凝聚全社會的最好結合點”??茖W發展觀、和諧社會論的提出和實踐,表明我們摸索出了一種將進一步預示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